選擇權的定價理論有用嗎?

2021/10/2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身為主題「亂七八糟」的作者,感覺選擇權系列寫到這裡,我會被兩派人馬圍剿。
一派是完全不知道選擇權的民眾,它們會覺得我太喜歡談理論,遠離實際交易層面。
另一派,應該是學術界(尤其是金融工程),畢竟我的理論非常薄弱,而且在討論的時候省略掉關鍵步驟。(註1)
不過,我認為術業有專攻。
我對原理的追求,是因為想要確保投資知識體系的「安全」,而不是對於完美的堅持。
我非常欣賞理論的演進和算式求解,但我仍然會考慮一個領域是否對我有「金錢效益」。
所以如果要歸類,我大概就是中間陣營吧。
(本篇只有簡單定性描述,無推導。)


1. 遙想某次考試,我發現計算結果非常不合理,於是逐一檢查步驟。公式沒問題,驗算結果也沒問題,那到底什麼東西出問題? 最終,我發現原來是計算機,不小心變成「八進位」。可見,如果我沒有檢驗工具的能力,那麼即使工具沒出錯,而且其餘步驟都正確,我也無法得出有意義的答案。
有一些讀者認為,我對於工具原理的討論、推導和質疑,無法增進獲利。我可以理解這類「能賺就好」的心態,但是我說的內容,大部分都屬於基礎工具範疇,依然緊貼實務。因此,讀者應該要有最基本的「檢查」能力,防止因為工具出錯而導致交易虧損。
相信看到這裡,各位讀者也會知道我的態度。我不會故意拿理論找自己麻煩,但是血淋淋的經歷告訴我,有一些內容非常重要。因此,雖然「原理」不屬於坊間常見的新手話題,我還是會提到。

2. 所謂修改模型對於獲利的影響,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各位還記得「負油價」事件吧,台灣的垃圾業者我就不diss了,我要說的是CME的應對。
首先,在4月初CME宣布期貨負價格的可能性。(註2)
再來,4月下旬,負油價成真。
隔兩天,CME馬上宣布因應的選擇權定價模型「調整」,緩衝期一天。(註3)
具體來說,定價模型從Black Scholes改成Bachelier,也就是回到更傳統的版本。(註4)
那請問,假設妳現在有一天的期限,該如何應對這個變化?
全世界最大的期貨和期權交易中心,在史無前例的負油價事件之後,宣布做出調整,結果你不知道對自己有什麼影響,這不是很恐怖嗎?
計算機被改成八進位了,結果妳的答案還會一樣,這樣合理嗎?
看吧,如果你不知道BS的公式形狀和意義,甚至連BS本身都沒聽過,那你根本不用修改定價模型了。
賭場發生重大事件,於是宣布改規則,結果你不知道差別在哪裡,那也不用繼續玩了。
我不是說各位一定會承受不良影響,事實上影響往往也不大。
但是我要強調,對工具的使用態度,就會影響交易者在市場的競爭力。

3. BS和Bachelier的差別,主要就在於兩個地方。
首先,對於價格,BS使用對數常態分布,而Bachelier使用常態分布。
再來,隨機微積分的解,BS使用瞬時波動率,Bachelier使用波動率常數,少了一個時間函數。
因此,只要把BS的某個時間函數去除,就把公式調整完畢,而定價模型也可以接受負價格。
相對的,如果交易者完全仰賴既有模型,那對於這種突發事件,便無法應對自如。
探究其歷史,Bachelier模型認為價格是常態分布,但是顯然不符合實際狀況。
最簡單的例子,一張10元股票,下跌10元的機率,遠小於上漲10元的機率。
所以後來的BS,將常態分布套用在報酬率上,而價格本身則變成對數常態分布。
CME當時的應對,事實上是使用了更傳統的模型。
雖然精確性降低,但是應對範圍增加,算是一種折衷手段。
另外,通常我們在說的BS模型,並非最原始的模型,而是適用利率和股息等元素的經典模型。
因為Black在1976提出,所以也稱為BS 76模型。

4. Heston和波動率之笑。
我們可以透過BS得出資產的波動率,也稱為隱含波動率(IV)。
同時,BS公式中假設波動率「恆定」,不隨著執行價格而改變。
不過後來人們發現,對於不同執行價,IV會隨著變化,打破原本的假設。
(圖片來自wiki)
有時候,這個形狀像個微笑,有時候又像個壞笑(smirk),還有的時候就是偏斜(skew)。
而為了應付這種狀況,交易者想辦法修正模型,並描述「波動率」。
說到波動率,很容易牽扯「時序分析」,我簡單提三個特徵。
首先,波動率會聚集(clustering),而並非完全隨機出現。
再者,回報分布的「尖峰肥尾」會影響波動率的變化。
還有,波動率本身,會均值回歸。
BS假設價格的擴散分布是幾何布朗運動(GBM),而身為隨機波動率體系的Heston模型,將同樣概念也套用到了波動率上,並設法符合以上特徵。
因此具體而言,他們將波動率視為一個指標,並描述它的平均值、回歸速度和波動率。(對,波動率的波動率。)
放在圖形上,既然Heston有將波動率「彎曲」的能力,自然就比較貼合實際狀況。
至於後續的發展也很精彩,包括Heston & Nandi和GARCH,競爭對手SABR和local stochastic volatility等,歡迎讀者自行研究。(註5)

5. Jump擴散
在市場上的資產價格,變化是不是連續?
不是,而且有時候跳空缺口還不小。
BS使用「變分法」而非傳統微積分,是因為假設價格「連續而不可微分」,但是實際上價格並不連續。
因此,為了更貼切描述市場行為,有些人研究價格的「跳躍擴散」。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跳躍當成一種隨機出現的現象,獨立於價格的擴散。
常見的做法是使用Poisson過程,並把跳躍幅度視為常態分布。
Merton除了增強BS的適用性外,也提出一些對於跳躍現象的假設。
我認為此處非常有趣,因為常態分布的波動價格,結合常態分布的跳躍擴散,竟然部分解釋了尖峰肥尾(非常態分佈)的實際情形。

6. 非線性定價。
請問,美式選擇權,怎麼定價?
很遺憾的,美式因為可以提早行權,定價計算比歐式還要複雜。
但是很幸運的,相關解法很豐富,學者和業者各顯神通。
像是最小平方蒙地卡羅(least square Monte Carlo, LSMC/LMC),就是一種很常見的逼近方法。
或是CRR二項/三項定價法,源頭概念簡單,但依然實用。
還有BAW,可以視為傳統歐式和提前行權部分的結合,而且計算效率高。
另外,非線性定價也不只出現在美式選擇權。
流動性或交易者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是否也該計入定價模型內呢?
舉個例子,有學者考慮到交易者心理,並結合「累計前景理論」,讓定價模型更符合實際狀況。(註6)

7. 「狂徒別說故事了,我只想賺錢,不想研究理論。」
可以啊,雖然我非常反對交易,但是只要妳實力夠強,就能在市場上生存。
問題是,妳憑什麼? 又是賺誰的錢?
在衍生品市場,唯一的獲利管道就是幹掉對手,所以充斥著軍備競賽。
那請問,妳的優勢在哪裡?
如果不知道,我覺得還是遠離交易,明哲保身比較實際。

8. 來說些選擇權之外的趣事吧。
我寫這些文章,主要想表達「迭代」精神。
模型本身或許不夠優秀,但我們可以利用簡單暴力的方式,逼出數值解,例如Monte Carlo.
我的學習背景就是跟一堆找不到closed解的問題共舞,所以我很吃這套。
當然,妳可以說我懶惰,放棄了對於「美學」的追求,而習慣把問題打到程式裡面,然後快速把答案幹出來。
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切計算只追求簡潔,那才狹隘。
不然,妳可以告訴我sin(sin(x))定積分怎麼算,是先求解析解再放數字嗎?
另一方面,有模型就用模型,有優雅的方法,就不必把手弄髒。
基於我對於原理的探索,我也反對一昧的依靠科技力量求出解答。
我就無聊跑過十萬乘十萬的矩陣運算,具體原因忘了,反正跑到電腦當機,可見暴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世界本就不完美,有些地方需要藉助算力求得真理,同樣也有經典模型展現優雅智慧的舞台。
把眼光放到模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人類的不斷進步和對於理論的修改。
沒有一種模型是「正確」的,但大家可以受益於前人的努力,更接近真相。
回到自身,我的雜亂學習歷程,本身就是一種迭代。
我非常習慣接收動態知識,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否定昨天的自己,那是因為我知道這樣子的進步才快。

註:
這篇文章的誕生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一些作者給我的啟發。
例如一位也是自學的作者,用熱傳導方程推BS的解,我認為他功力深厚。
還有一位喜歡推底層公式,專挑最硬的部分,可惜後來覺得太累,停止更新。
以我現有的能力,純粹的學問對我來說太生澀,但這也不妨礙我寫一些簡單的文章。
1. 關於學術界的理論推導,我推薦一本韓教授寫的《金融隨機計算》。整體內容扎實而嚴謹,如果各位是新手,看完之後應該會對定價理論有更深的了解。(反正我主要是看選擇權和波動率。)
各位可以參考目錄(PDF)
另外一本Shreve的《金融隨機分析》舉世聞名,很多人都推薦,我就不贅述了。
4. 《華爾街物理學》有提到這方面(Bachelier / BS)的演進,有機會我再放書評。
5. Bergomi有一本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ing,之前我在文中提過,正在緩慢推進。對於選擇權有愛的讀者,可以參考。
7. 推薦幾本選擇權的書。
《選擇權價格波動率和定價理論》(書評)
動態對沖》,有對既有模型的批判,作者Taleb是業界知名人士。
Nonlinear Option Pricing (Julien Guyon)
8. CME的介紹,可參考
9. 其它參考文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7會員
106內容數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