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效應(三):拜登當美國總統與陳柏惟罷免案

2021/10/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對人類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無論對政治人物投票的選擇、對影劇、運動明星的圈粉,以及對流行奢侈品的消費,跟風效應常決定誰快速崛起、誰取得最後勝利。
知道什麼是跟風效應,是理解現今人類社會很基本的第一步。在歐美國家媒體,我們常見到用跟風效應來分析選舉成敗與社會現象,譬如這個匈牙利研究就清楚指出跟風效應讓第一階段勝利者得到更多選票,然後這個美國研究告訴我們發布民調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在台灣,以科學角度分析人類大腦心智功能還稱不上主流,揭穿理性思考的假象可能會讓許多人惱羞成怒。
在美國,有不少專家討論拜登能贏得總統大選,要從民主黨初選時的跟風效應講起。拜登一開始只是眾多競逐者之一,年紀大又沒有魅力,講話常結結巴巴。當時鋒頭最健的是傾向社會主義的桑德斯,但較為保守的民主黨人會擔心桑德斯無法贏過川普,想集中選票,但應該集中給誰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7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5K會員
392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