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對人類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無論對政治人物投票的選擇、對影劇、運動明星的圈粉,以及對流行奢侈品的消費,跟風效應常決定誰快速崛起、誰取得最後勝利。
知道什麼是跟風效應,是理解現今人類社會很基本的第一步。在歐美國家媒體,我們常見到用跟風效應來分析選舉成敗與社會現象,譬如這個匈牙利研究就清楚指出跟風效應讓第一階段勝利者得到更多選票,然後這個美國研究告訴我們發布民調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在台灣,以科學角度分析人類大腦心智功能還稱不上主流,揭穿理性思考的假象可能會讓許多人惱羞成怒。

在美國,有不少專家討論拜登能贏得總統大選,要從民主黨初選時的跟風效應講起。拜登一開始只是眾多競逐者之一,年紀大又沒有魅力,講話常結結巴巴。當時鋒頭最健的是傾向社會主義的桑德斯,但較為保守的民主黨人會擔心桑德斯無法贏過川普,想集中選票,但應該集中給誰呢?
拜登投入初選的前十個月表現平平,在民調中很少居於前三名,在公開演講、辯論裡一點也不吸引人。但美國兩大黨的總統初選是一個州一個州各別舉行,前面的開票結果就像系列民調一樣會產生跟風效應,有十四個州一起開票的「超級星期二」會讓得票落後的候選人開始被「棄保」。
所以,在超級星期二之前的初選結果,有時就會有「滾雪球」越滾越大的作用。拜登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初選取得大勝利,這下讓反桑德斯的選票往拜登集中,一些昔日批評他的競爭者也轉而支持他。沒有太多人喜歡投廢票,能把選票集中,必須讓選民覺得拜登有勝選希望。這樣的跟風效應,讓拜登在超級星期二取得大勝,桑德斯不久後退出大選。
川普後來因為疫情擴大,選情漸漸落後輸給拜登。拜登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最後成為美國總統,讓人意外連連,但這會不會是一些精心設計的結果?「訊息」會影響我們的政治選擇,不純粹是「選賢與能」。一個讓許多人意外的小勝利,最後對世界局勢帶來非常巨大的變化。
最近立委陳柏惟罷免案通過,但經過激烈的媒體、網路宣傳攻伐,支持罷免的選票也只比門檻高一些些而已。要選民出門投罷免票本來就不容易,難免就有人提到,如果當初就一直冷處理,罷免案也許就不會通過吧?
在陳柏惟罷免案,我們可清楚觀察到「跟風效應」。選前至少有三份民調陸續公布,隨著每次民調公布,表態要投罷免票的人就越來越多。若依照《美麗島電子報》十月初的民調,支持罷免案的選民將遠遠超過門檻。這民調結果提升了藍營選民的投票動機,讓綠營支持者更加大力為陳柏惟宣傳,讓選情激化,最後終於衝破門檻,達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有些歐美國家會限制選前發布民調,理由之一就是「跟風效應」,怕選情因此被操作,人民棄投勝選無望者,或被假消息欺騙。但現實上我們能做的還是有限,無論是「操作」還是「意外」,只要我們有媒體跟民主選舉,跟風效應就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然後網路加快加大了跟風效應的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