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陣形(3):橫陣的變化(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雙方對陣,勝負不是陣形的使用邏輯正確,就一定會贏,這常常是倒果為因。主導勝負的,是雙方在評估彼此戰力上,對於訓練、武器、環境、天候等各種的綜合判斷,以及臨場的反應速度,除非彼此的戰術涵養差異太大,不然陣形的選擇代表的是他們當下對於雙方戰力、意圖等等的綜合判斷,不是誰比較聰明。

橫陣的變化

橫陣的變化,基本款就是改變列數,一個100人隊,從2排變4排、5排等等,畫圖會像是下列狀況。

raw-image

這樣對於觀察戰術運作,就比較可以一目瞭然,越薄代表攻擊面越大,越可能包圍敵方,但相對單薄,被厚實的陣形衝撞可能就被打穿。越厚的陣形越不容易被打破,可是就變成同時在前方作戰的士兵數較少。

思考戰力、武器的運用,才能組成有效的陣形

這也可以代表續戰力,越薄的排列表示前後排很難一直交換,讓後排的休息較久,且一旦有人失去戰力,填補破洞的能力也越差。較厚的隊列,表達了可以好幾排交換作戰,能夠保持第一排作戰士兵隨時處在體力佳的狀態,且萬一有人失去戰力,後面也有隊友可以迅速把受傷的人拉往後面,填補缺口,維持戰力。

所以,到底哪個好,要看下達陣形的指揮官怎麼思考,而不是哪個一定好。

不過,即使如此,橫陣的排列還是有規律,這跟使用的武器有關。像是,知名的希臘重裝兵,為何都是排列成方陣呢?具體來說,就是裝備很重,會累。

這不是開玩笑,希臘重裝方陣發展到後期,盔甲盾牌以及數米長的長槍,沒有一定體力是扛不住的,換一個方式說就是,這種裝備不是讓你一個人衝鋒用,遇到陣形崩潰亂戰時,這些士兵都會放下長槍,手持短劍跟盾牌作戰。(不知道的請查一下希臘重裝兵團

raw-image

但厚實的方陣,加上極長的長槍刺擊距離,以及多排長槍的形成的荊棘槍林,會給敵軍帶來極大的壓迫感。請自己設身處地想想,你的武器完全搆不到敵方,然後正面有一堵槍陣如牆壁一般慢慢推過來,光是想像自己被串成刺蝟就夠恐怖了,還上前攻擊?

看到這邊,讀者可以先自問,剛才是不是漏了什麼?

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怎樣才能培養這麼強壯的士兵?這後面變成營養學的問題,希臘士兵的組成是什麼,奴隸兵可能吃這麼好嗎?是公民還是貴族,普遍的營養如何,有多少士兵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以及,一個國家可以累積多少這種部隊。最後,要問,走到完全的馬其頓重裝軍團之前,路徑是什麼?

陣形、戰術的成功或失敗,都有其前提因素

食物富含蛋白質養出的肌肉專業士兵,跟只能吃小麥雜糧維生的農民徵募兵,兩者的素質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就算雙方都提著一樣長的長槍,對撞之下誰會立刻崩潰,想都不用想。

畢竟,若你手上有盾牌,看到有長槍刺過來,一定會格擋開,但若對方衝力十足,你不僅格擋不開,更頂不回去,被往後推的過程,就必須靠隊友撐著你,最後就會變成拔河的相反版本,整堵人牆被推倒。這用圖就會變成下面的狀況:

raw-image

有些人會不解,怎麼戰力如此不濟,不是都100人隊嗎?

概念就如上所述,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不然就會出現一種人,高喊我們也要專業士兵,結果沒錢沒糧,根本做不到,他還會覺得你不關心國防。

從陣形布局研究背後思維

讓我們繼續,陣形的變化,已知可以視情況做出調整,那接下來要怎樣看懂布局?這個就是把之前的概念具體化,或是數字化,轉換成攻擊力跟防禦力,還有速度,陣形還有轉換角度的速度,所以戰場布局會變成下列狀況。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5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6.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Thumbnail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