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畫鳥的人》

書評|《畫鳥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經常回憶起已經不存在的人事物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邀請你共享這本,來自1998年葡萄牙的作品。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Instagram:@reader.triple

📖《畫鳥的人》


✏️作者:莉迪亞 豪爾赫 Lídia Jorge


✏️譯者:顏湘如


故事的建構來自回憶,來自某個人的記憶,某個身在大家族裡的孫女,華特的女兒,回憶著她長年不存在的父親。你可以想像在一群人共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自成一個小世界,像《百年孤寂》,或像《紅樓夢》,或像哪個人多嘴雜的大宅子裡住著的大家庭,農業時代常見的那種環境。剛好是世界有劃時代變遷,革命推翻舊政治,新生活方式挑戰傳統日子,那種新舊價值觀交疊或輪替的五、六〇年代。


三代同堂,大家族共居,除卻一個人,華特。浪跡天涯、遠走他鄉、孑然一身、漂泊無定,他成為了家族共同的奚落話柄,成為父兄譏諷的存在,成為這個半封閉的場域裡,壓力鍋爆炸的出口,與整座房子呈現鮮明對比,屋裡子孫滿堂,卻盡是缺席和遠離⋯⋯


華特的女兒,整部作品透過她第一人稱的口吻,發散的、迭宕的、任回憶交錯往來的想起這個缺席的存在,這位畫鳥的人。貫串全文的一條軍用毯和華特從世界各地寄回來的他描繪的鳥,透過物件聯繫真人,以物在人在的幻想,建構出缺席童年父親的形象;後以家族書信往來,出走至世界各地的親族們回報關於華特的訊息,補齊華特穿梭於各國的身影,處事風格、待人接物,建立在一封封家書的描繪,混以自己的見解,拼貼想像的父親。


「她想到大自然景象是如何披露不可逆的歲月。她想到戰後紅罌粟花在麥田表面隨風搖曳,宛如人的鮮血化為家鄉的花朵,另外還有其他類似景象充斥著一個國家的悲劇史頁,後來簽訂停戰協定後還鐠成了樂曲。」見微知著,這樣的情感不僅存在於華特的家族,或許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風氣廣泛的涵蓋了當時的歐洲。


導讀中有提到「Saudade」是葡語文學的經典命題,一種因距離產生的既親密又憂鬱的情感,一種想要破除距離的渴望,又明知不可得的糾結。而這樣的情緒存在於華特女兒物理和精神層面,現實生活中遙遠的距離,血緣關係上親疏的進退,歡迎你打開這本書,和我共同閱讀這樣的美。


🌟#風味評分比:酸50%,苦50%

關於缺席的親人,家族的記憶,總覺得讀完有種苦澀的感覺,你覺得呢?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reader.triple,發現更多值得翻閱的好書


#畫鳥的人#莉迪亞豪爾赫#顏湘如#馬可孛羅文化#OValedaPaixão#LídiaJorge#無菜單書店#沈編#文學#歐美文學#酸甜苦辣鹹評分#好書推薦#閱讀筆記

avatar-img
仨仁 無菜單書店的沙龍
12會員
72內容數
雙週更書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聽Sandy說故事吧!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本「網紅寫的書」,那很可惜,你會錯過不少精彩的故事。
你可曾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哀傷?你預期過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死亡嗎?
螢幕前的你,正困在面前的巨大牢籠裡嗎?別緊張,這本書的開始,就是這樣的情緒,而可能和你一樣崩潰、懊惱、心煩意亂的,是一位平時工作給人印象應該祥和、平靜的——心理師。 書中作者正面臨人生重大挫折,身為心理師的她,也為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師,諮商,並且共同面對受困的自我。本書正是以作者和身旁的相關個案為例
一天只有24小時,工作至少佔據1/3,正在工作的你是目光如炬還是雙眼無神呢?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撐開本書,彷彿附身於某個台北的高中生,體驗都市叢林的高校生活。在週而復始的路線和行程裡,住家、學校、補習班,點跟點連接的虛實交錯之中,某些轉角可能、可預、可期的那些男孩或女孩,在青春前行的途中偶爾交錯相疊,那種日日在眼前卻從不曾更進一步,總讓我想起岩井俊二《情書》裡的某幾顆鏡頭。
來聽Sandy說故事吧!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本「網紅寫的書」,那很可惜,你會錯過不少精彩的故事。
你可曾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哀傷?你預期過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死亡嗎?
螢幕前的你,正困在面前的巨大牢籠裡嗎?別緊張,這本書的開始,就是這樣的情緒,而可能和你一樣崩潰、懊惱、心煩意亂的,是一位平時工作給人印象應該祥和、平靜的——心理師。 書中作者正面臨人生重大挫折,身為心理師的她,也為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師,諮商,並且共同面對受困的自我。本書正是以作者和身旁的相關個案為例
一天只有24小時,工作至少佔據1/3,正在工作的你是目光如炬還是雙眼無神呢?
帶你進入大腦的世界,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人類的行為。在疫情期間的苦悶下,來點知識和能量的補給吧!
撐開本書,彷彿附身於某個台北的高中生,體驗都市叢林的高校生活。在週而復始的路線和行程裡,住家、學校、補習班,點跟點連接的虛實交錯之中,某些轉角可能、可預、可期的那些男孩或女孩,在青春前行的途中偶爾交錯相疊,那種日日在眼前卻從不曾更進一步,總讓我想起岩井俊二《情書》裡的某幾顆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