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兩篇文章皆為同一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六祖壇經》:「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很感恩佛菩薩的帶領,我在生命中走過許多不同的文化國度,我曾經與非常多不同種族、宗教、語言背景的人交流、工作或者共同生活。或許是我的個性比較喜歡聽人說話,很多人跟我交朋友,通常都把他們內心的想法直接倒出來,因此我可以聽到各種不同面向的聲音。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回到台灣,在工作職場上,老闆們知道我的丈夫是印度人,紛紛發表他們對印度人的看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人用手吃飯。他們說:「這真是原始人的野蠻作法,未開化的吃相、不衛生,難怪印度這麼多髒亂……」,等等諸多評論,然後老闆們就會說:「妳怎麼會嫁給印度人啊?」我只能笑笑的說:「緣分、緣分。」
從我們用筷子或從西方用刀叉吃飯的角度看印度人用手抓飯入口,真是難以想像的「落後」,但是大多數人看到了,就是直覺的說出想法與評論,沒有思考為何印度、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的人民流傳了千年,仍是用手吃飯?他們的禮儀與文化,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呢?這部分,我先賣個關子。
回過頭我來說說,外國人是怎麼看我們用筷子的。我遇過非常多西方人,以英國、德國人尤甚,也有印度人、中東人、東南亞人,一看到我在餐桌上,就會交代我:「一定要記得用公筷母匙!」然後還會講華人吃飯的習慣,一家人的口水吃來吃去,他們完全不能接受,疾病就是這樣傳播的。然後又說,我們吃飯時愛大聲喧嘩,沒有文化,喝酒沒有禮儀等等。這時候我又只能苦笑,然後趕緊點頭,說:「好,好。」
其實我心中從沒有批評過任何文化,都是帶著好奇與興奮之心,去探索與發掘別人的文化,好像在穿越時空一樣,感受前人生活的軌跡。我覺得每個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與發展,我需要深入理解並予以尊重。
先說說這些年我學到關於印度人用手吃飯的部分原因。在他們的邏輯來說,煮飯時一定是用公筷母匙,等到分食到個人的香蕉葉(餐盤)中,個人只能用洗乾淨的右手吃飯,這是印度千百年來的傳統。最簡單的原因是「人性」及「經濟」。人性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為了自己的衛生健康,一定會把右手洗乾淨才吃飯,絕不會毒害自己。實際的意思是說,這麼龐大的人口,要省水源,節省清潔餐具的整個用水過程,而且,也不用把自己的衛生健康交到別人的手裡,這是最實際也最深層的意義。使用香蕉葉,更是考量環保,吃剩的食物連同香蕉葉,就餵給牛吃了。因此,在印度、中東、東南亞、中美洲等,這些地區用手吃飯,祖先們考量的是經濟效益與人性的實際面。
而華人用筷子的優雅是國際聞名的,除了讓我們的腦部發育更好,更造就了豐富的飲食文化。但是有時候,大家在過程中省去了某些清潔的流程與步驟,造成後續疾病傳染的來源,也變成他人口中詬病的事。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與我們不同的人、事、物,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擴大內心的涵養,最重要的是養成內心的謙卑,對世界上的人事物,懷抱著慈悲心。不能覺得自己唸經唸得多、善事做得多,就是功德大,就可以隨便對一件事發表看法。因為別人有他的辛苦,別人也有做很多善事,別人背後所經歷的故事,我們沒有看到,也沒有經歷到。
修行是要修謙卑、修平凡,不是把自己修得像高塔,或把自己往井底修行。願我們的心都是大自在!
分享二
《六祖壇經》:「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由於印度人用手吃飯,因此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並沒有發展出麵條,更別說有湯麵這類型的食物,因為沒有筷子,怎麼可能吃熱騰騰的湯麵呢?這就點出了一個關鍵,印度菜餚上菜的熱度,與我們的中餐有絕大的不同。
因為印度人用右手吃飯,飯菜或麵餅的溫度通常是溫熱而不燙口,這樣手抓起來才不會燙傷。而切菜的方式與烹調法,也因應不同「餐具」,與華人菜餚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每當我跟印度朋友用餐時,不論是大公司的大老闆、政府官員或是平民百姓,他們仍然習慣用手吃飯,這是他們從小到大的習慣。而我就算嫁給印度人十年,還是學不會優雅地用右手吃飯,坦白說,技術上非常困難,我還是用刀叉吃,自在多了。
我的內心並不會評斷他人,但是我的印度客人曾經笑我:「用手吃飯吃得真難看!」他們可是豪氣干雲地把所有的內心話都抒發在我身上。一時間,我只是想,對方的負能量在別處一定累積很久了。對我來說,我只是覺得,很有幸能聽到不同的聲音,而且我的心也沒有被傷害到。
這幾年,慢慢學會,在人際的相處中,不攀緣是很重要的學習。我們不去討愛、討關注,更不應該索求「互相」,因為那是一種交換,這就變成了攀緣。這幾年,慢慢學會多感恩,真心的感謝遇到的每一件事;學習多為別人想,多為世界想,付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善念,而不要只想著自己,給自己的生活留有餘韻,就能體會生命中每一時刻的美好。
(分享完畢)
這是兩篇很有意思的分享文,讓我們開眼界,看不同的風俗民情。世界幾十億人口,國土面積有大有小、人種有黑有白、個子有高有矮、體型有胖有瘦,各民族有各自的信仰與傳承,如果每個人都能修身、修口、修念,不批評、不抱怨、不議論,不想著與天鬥、與人鬥、與地鬥,那麼天地間的平衡不會被破壞,地球不會有如今的災禍頻傳,風不調、雨不順。
事實上,不分民族、物種,人人都有一顆良善之心,良善能讓心歡喜、能讓周圍的磁場清澈、純淨。人的心要是能灑脫、自在、放下,不與人爭、不與人鬥,哪裡還會招來邪靈、災厄、疾病呢?許多修行者只求自己好、家人好,卻沒想過他人好。修行人忘了佛是慈悲、無私的,個人跟群體是無法分割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別人不好,自己怎麼會好呢?只求自己好而犧牲別人,這是自私、是貪心,這便是造業。佛教我們以他人的利益為目的,以群體的利益為依歸,心量越大越能與佛菩薩的心相應,因為佛菩薩的心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現代人什麼都想爭第一,考試要爭第一、績效要爭第一、面子要爭第一、地位要爭第一……,但爭的越多卻失去更多,失去健康、失去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失去人際關係的和諧、失去欣賞沿路風景的機會……,最後才發現,自己辛苦爭來的,死後一樣都帶不走。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能夠靠唸經來解決事情,需要很大的福報。因世間的塵沙和貪嗔癡不停攪和,人若不修行,則執心易重;透過修行,才能放下對世間萬物的執著,能常保心境安寧,不生憂愁煩惱。」
「執心很重,容易感情用事,無法理性處世,這樣,人生與事業的成就就被執心框住,無法超然與唯才是用,也無法再更上層樓;事理與感情要分開,理事莫被感情左右,否則失之偏頗;有福報享時,影響不大;福報耗盡時,煩憂必生。」
人生的際遇、經歷是成長的催化劑,要學習在逆境中不生瞋恨,在順境中不起貪心。歷事練心,鍛鍊自己,昇華自己,從而改造命運。修行要下定決心,從現在起不再瞋恨、抱怨任何人、事、物。心中不起惡念,一起惡念就要將思想打斷,不再念念相續,這樣你的善根就從現在生起。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