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當聊到投資時普遍會得到的一種回應:
「台股上萬點,市場過熱、股價太高,不宜進場投資」
根據歷史經驗來看,這樣的說法的確是有跡可循(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未還原權息的大盤指數在每一次的「萬點之後」都是一次可怕的大空頭。
但是何謂高低?何謂過熱?每一次的萬點難道情況都相同嗎?
根據歷史經驗的歸納法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否合理呢?
下圖(紅色線條為台股加權指數、著色區塊為台股自2009年以來每月平均成交量)
自2009年以來大盤一路走高,但成交均量卻一路探底,原本1000多億的日均成交量在2016年12月竟只剩下560億的水平
再看最後一張圖:
我們可以看到自然人交易的比重也從2009年的70%到現在的50%,
但有趣的是大盤卻一路從2009年6月的6800點漲到現在的萬點,
所以大家都稱這是「有史裡來最為無感的萬點」。
我想這次台股萬點大家可以思考的是:猜測、預期價格是否有其必要性?
巴菲特曾在早期給合夥人的 "Ground Rules" 裡提到,他從不去預測大盤或是企業的波動。
查理孟格也曾在一段訪談中說過:「大家都認為他們在波克夏發現了投資的秘訣,但孟格認為他們在做的只是避免犯下愚蠢的錯誤而已」,而我想「不斷猜測」就是其中一個大家會犯下的錯誤。
不可否認在市場遇上如金融海嘯般全球性恐慌事件之時你會希望持有的是100%的現金。
但長期來看,這些事件發生頻率不但不高,市場也總是會想到辦法爬起來,最糟的是,你的預測還可能失準。
Philip Fisher 曾在著作《非常潛力股》中提到一段:「很多投資人擔心空頭市場的來臨而出售手中的持股,但空頭市場往往沒有來臨反而還扶搖直上;反之,就算空頭市場來臨,人往往在其下跌的時候希望跌得更深再回頭買入,或者跌幅已經夠深卻千方百計地說服自己有其他理由而不宜買入。」而不論是哪種情形你都會希望當初從來沒有做過賣出持股的這個決定。
因此與其浪費時間與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在猜測市場方向上面,尋找一家賺錢、具有成長力的公司才是投資的真諦,而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期許自己必須要嚴格執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