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37集:住宅改革進步緩慢 無殼蝸牛走了30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整理 / 黃馨慧
無殼蝸牛運動 倡議使命的火種
1989年,為了抗議政府縱容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號召數萬人齊聚上街,夜宿在當時地價最高昂的忠孝東路,台灣第一次以都市議題為主的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正式誕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 OURs)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一群從事建築、景觀、規劃等領域的工作專業者組成。作為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倡議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OURs成立至今已屆滿三十年。
但,三十年後,台灣社會及住宅環境有什麼變化? OURs一路走來?如何倡議,又面臨什麼樣經營的問題?
時間回到1986年,台灣房價連續三年快速飆漲,沸騰的民怨燒出了無殼蝸牛運動,群眾走上街頭,要求政府保障人民居住的基本權利。OURs的秘書長彭揚凱認為,無殼蝸牛運動在當年雖然看似有一定的聲勢,但對住宅政策及法令卻影響甚微,唯一的改變在於國民住宅的再次推出以及政府的購屋貸款補助。2010年開始,重新思考、梳理過去的住宅政策後,OURs的目標從住者「有」其屋,轉為住者「適」其屋。
社會住宅 被結構綁架的惡性循環
台灣從1975年開始興建國民住宅,直至2000年,近三十年的時間,國民住宅的數量卻只佔整個市場供給量的4%,不僅無法主導市場供給量,更遑論改變整個市場結構,且政府用低於市場至少20%的價格販售國民住宅,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民眾很容易就得以轉手售出,對有些人來說,抽到國民住宅就等於現賺幾百萬。政府用補貼的方式提供國民住宅,卻讓國民住宅變成市場的商品,進入商品的循環,這些問題都註定了國民住宅政策的失敗。
國民住宅與社會住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政府興建後再低價賣給民眾,後者則打破華人傳統思維中「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民眾擁有房屋的租用權或使用權,而非所有權。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詢問,為何在台灣,社會住宅都會和弊案連結在一起?且出現社會住宅可能影響房價、居住使用期限較短等疑慮,是否有觀念上的迷思需要澄清?彭揚凱回應,當今的社會住宅政策背負了太多無法只依賴社會住宅來解決的問題,其實在全世界的主流住宅政策裡,社會住宅只扮演一種安全網的角色,意指國家基於保障居住權的理念,提供沒有能力購屋或租屋的人最後一道防護網,從政策面的角度來看,社會住宅本來就無法用來解決高房價的問題。所以,台灣目前最大的癥結點在於,當年輕人在抱怨高房價問題時,政府用社會住宅政策來作為回應的對策,其實是答非所問。
歐陸、美國,乃至與台灣鄰近的日本、香港,這些國家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的時間點,與1960年代戰後嬰兒潮人口快速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社會卻是近幾年才開始推行社會住宅政策,一方面,經過大量的土地開發後,現今的可利用土地不僅稀少且地價昂貴;另一方面,比起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如今的政府在財政上要面對更龐大且嚴苛的成本,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在租金上,就形成明明是社會住宅,年輕人卻還是負擔不起的惡性循環。
三管齊下 努力改變台灣居住政策
主持人管中祥表示,台灣的住宅政策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如何調節市場,如果政策有利於建商、財團,那這個市場本身就有很嚴重的傾斜,消費者相對之下就變成弱勢。在這之中,要如何調節才能平衡市場?如何讓強勢者負擔更多的公共義務?取決於國家政策本身,以及國家選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或許很難想像,在荷蘭,45%以上的房子都是社會住宅,更特別的是,這些住宅是由民間興建的;紐約從1990年以後,開發商成為社會住宅的主要提供者,大家可能會疑惑,開發商為何要提供社會住宅呢?因為紐約的住宅法令以給予容積獎勵的方式,要求開發商提供相對應比例的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 ,由政府和開發商共同負擔公共義務。在韓國及更多國家的都市更新條例裡,也直接明定一定規模以上的都市更新,開發商需要提供相當比例的土地面積來作為社會住宅的使用。
彭揚凱認為,政府要帶領、鼓勵民間興建社會住宅,也該透過都市開發或都市更新的方法讓開發商提供社會住宅,不能只空喊口號,社會住宅是必要的,但不能解決所有的住宅問題,市場整體結構都需要做更多改革。
因此,OURs主張「三管齊下」,除了持續推動社會住宅,也致力於促進「購屋市場改革」及「租屋市場健全化」,例如囤房稅就是OURs近期努力的目標。透過OURs的倡議行動,近幾年的制度也迎來了變革的一些曙光,例如實價登錄及房地合一稅,不僅讓買賣資訊透明化,也針對短期買賣炒作的行為加重課稅;租屋市場健全化則涉及租屋的安全品質及穩定性。最近的高雄「城中城」大火,更是應證了改善弱勢租屋的問題迫在眉睫。
「互住時代」 共同打造合作住宅
面對既有的房地產結構,市場的改革和房價合理化似乎都還遙遙無期,政府的財政量也不足以供應更多的社會住宅或津貼。彭揚凱直言,就算政府的「社會住宅興辦計畫」裡,興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都實現了,這個數量也只佔了台灣住宅總存量的2%,與日本韓國的6%、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10%相比,都還有非常大的一段差距。
要解決高房價的結構性問題,台灣的住宅政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租屋市場不僅供不應求,資訊不對等及住宅品質參差不齊的「租屋黑市」更讓人望之卻步,難道在購屋和租屋之間,沒有第三種選擇了嗎?
透過「共融」,讓民眾自發性的組織,共同解決居住問題,打造不同於主流市場的新選擇,合作住宅(cohousing)的模式應運而生,也是OURs近幾年倡議的重點之一。
不同於傳統購屋市場中先有房子才有買賣的模式,合作住宅的核心概念從「人」出發,透過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打造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強調分享、合作、永續、自組等共同理念,打破過去對於住宅政策的二元想像,創造除了市場或國家這兩種住宅供給模式之外的第三種可能性。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結構的改變,現代居住型態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全世界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們如今步入退休階段,在國外帶起了銀髮共住的趨勢,成為推動合作住宅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受到「單身化」的觀念影響,傳統上以血緣為主的體系越來越鬆散。
為了抵禦社會的疏離與冷漠,於是逐漸發展出一種不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全世界公認第一個合作住宅的案例源自1912年的丹麥,由50個家庭基於「共同教養子女」的理念組成,他們嚮往新的教育型態,對他們而言,居住需求已無法透過市場制的模式來滿足,於是選擇透過集體的力量完成穩定且可負擔的居住環境,這就是共生住宅的價值體現。在德國,如今像這樣由意向型社群所組成的社區有上千個,包含各式各樣、很多元的組成類型。
彭揚凱強調,最重要的是創造選擇的機制,住宅政策應該讓大家有所選擇,而不是因為租屋品質太糟糕而被迫買房,卻又買不起。合作住宅最可貴之處在於民間能夠調動自己的量能,OURs想透過和台灣民眾介紹另一種對居住的想像、居住文化,讓合作住宅在台灣也能夠作為一種居住模式的選擇。
都市改革仍須努力 蝸牛繼續向前行
許多社運團體都非常積極地在為各種議題發聲,卻也面臨諸多困境。管中祥好奇,OURs在營運過程中是否也會遇到什麼侷限?彭揚凱坦言,OURs屬於政策型的倡議組織,並不做直接服務,也不會有過多的衝撞行為,所以就組織發展而言,募款會比較辛苦。OURs的定位取向讓募款變得困難,卻又不想要過度依賴政府,如何在保持財務穩定的基礎上有效地維持推動政策的量能,是他們目前面對的挑戰。
公民社會的強大與否,絕不取決於個人的力量,而是組織與團體的共同倡議和行動。儘管住宅政策改革緩慢、仍然面臨許多難題,OURs依舊致力於改善台灣的居住環境,三十年如一日。期盼在未來,不論是「住者有其屋」或「住者適其屋」,這片土地的人民都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讓多元住宅的理念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美好願景。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00-2012年間中國社會有許多民間知識份子:維權律師、紀錄片導演、史學研究者、記者等,在那段時間找到某些可能性為中國人民發聲,對抗中國政府。如今被迫慢慢衰退、消失......
自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後,實體書店的生意不如以往,獨立書店面臨更大衝擊。「有河書店」店主詹正德在接受《燦爛時光會客室》訪問時,提到了獨立書店在疫情下面臨的生存困境與突圍之道......
公共電視在過去數屆都曾發生董事會難產的窘境,文化部日前公告《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內容包括降低董事人數及審查門檻、行政院長可指定董事長等項目,希望透過修法改善公視董事會選任問題。本週再次邀請媒體觀察教育其金會董事長羅世宏,更深入討論公視董事選任問題,以及公廣集團面臨的各樣難題。
公視董座無法如期選任的問題存在已久,第五屆公視董事延宕968天、第六屆則是58天, 第七屆至今已將近兩年仍無法完成董事會選舉。究竟造成公視董座選任困難的癥結何在?
截至目前為止,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從2019的四萬五千家,增加到約五萬四千多間,相反的,真正被經濟部拆除的只有不到五家......
台南聖功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孟如,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新媒體實作,並從中認識曾是禁忌的「白色恐怖」,林老師為什麼要這麼作?將「政治」帶入高中課堂會有什麼爭議?
2000-2012年間中國社會有許多民間知識份子:維權律師、紀錄片導演、史學研究者、記者等,在那段時間找到某些可能性為中國人民發聲,對抗中國政府。如今被迫慢慢衰退、消失......
自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後,實體書店的生意不如以往,獨立書店面臨更大衝擊。「有河書店」店主詹正德在接受《燦爛時光會客室》訪問時,提到了獨立書店在疫情下面臨的生存困境與突圍之道......
公共電視在過去數屆都曾發生董事會難產的窘境,文化部日前公告《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內容包括降低董事人數及審查門檻、行政院長可指定董事長等項目,希望透過修法改善公視董事會選任問題。本週再次邀請媒體觀察教育其金會董事長羅世宏,更深入討論公視董事選任問題,以及公廣集團面臨的各樣難題。
公視董座無法如期選任的問題存在已久,第五屆公視董事延宕968天、第六屆則是58天, 第七屆至今已將近兩年仍無法完成董事會選舉。究竟造成公視董座選任困難的癥結何在?
截至目前為止,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從2019的四萬五千家,增加到約五萬四千多間,相反的,真正被經濟部拆除的只有不到五家......
台南聖功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孟如,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新媒體實作,並從中認識曾是禁忌的「白色恐怖」,林老師為什麼要這麼作?將「政治」帶入高中課堂會有什麼爭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 35年前就已經有上一代的人抱怨房價過高了 但這都跟市場無關,鈔票往哪走就是方向 重要幾個發起運動的人也早就都有買房置產了,跟著抗議的也只是成為過客 現在的年輕人就會納悶,35年前抗議高房價幹嘛?明明跟現在比就很便宜,這就是每個階段都有一批人複製一樣的人性思維 而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其實富人稅、囤房稅、租屋補助都沒有解決空房問題,收越多稅、租金越高,租屋補助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文章已投稿至[草根論壇] 標題這個想法是我回想起曾看到影片討論歐洲哪一個國家「類似台灣居住正義」等各方面探討時,影片中有這樣子一小段訪談,當租客覺得租金如果不合理的時候,他們國家可以向當地法院申請訴訟,要求把租金給降下來。    我之所以將這段提出來說是一個可以幫助台灣遏止炒房的重要因素是
Thumbnail
臺灣購屋熱潮反映「有土斯有財」文化觀念,將房屋視為財富象徵。此信仰根深蒂固,源自漢文化歷史,認為土地是經濟、安全與社會地位的根本。這觀念影響了世代,使購屋成為生活目標。在全球「華人」社群中廣泛存在,彰顯土地在個人及社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 35年前就已經有上一代的人抱怨房價過高了 但這都跟市場無關,鈔票往哪走就是方向 重要幾個發起運動的人也早就都有買房置產了,跟著抗議的也只是成為過客 現在的年輕人就會納悶,35年前抗議高房價幹嘛?明明跟現在比就很便宜,這就是每個階段都有一批人複製一樣的人性思維 而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其實富人稅、囤房稅、租屋補助都沒有解決空房問題,收越多稅、租金越高,租屋補助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文章已投稿至[草根論壇] 標題這個想法是我回想起曾看到影片討論歐洲哪一個國家「類似台灣居住正義」等各方面探討時,影片中有這樣子一小段訪談,當租客覺得租金如果不合理的時候,他們國家可以向當地法院申請訴訟,要求把租金給降下來。    我之所以將這段提出來說是一個可以幫助台灣遏止炒房的重要因素是
Thumbnail
臺灣購屋熱潮反映「有土斯有財」文化觀念,將房屋視為財富象徵。此信仰根深蒂固,源自漢文化歷史,認為土地是經濟、安全與社會地位的根本。這觀念影響了世代,使購屋成為生活目標。在全球「華人」社群中廣泛存在,彰顯土地在個人及社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