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就可以來講常見的陣形,用在數千、數萬以上的大部隊,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陣形的意義不管各國怎麼說,還是看「偏重」,偏重中央還是兩側,哪邊主攻哪邊守。以下都用相同的部隊去排,讀者就可以順便看出,不同陣形的適用程度。
下一個是中央重攻擊,兩側主侵擾,如下圖。
可以看出,把重裝步兵放在前端,是要把攻擊矛頭放在前面,弓兵後方射擊協助突穿,側邊的輕裝步兵是要跟著打開敵軍缺口用的。騎兵的目的在此,是要騷擾、擊潰想反過來半包圍的敵軍,或是必要之時壓在敵軍想要增援中央的一側。
這種有層次,像是梯形堆疊,依序打擊正面的中央突破陣形,在東方被稱作魚鱗,如果攻擊矛頭夠強夠尖銳會被稱錐形陣,若我方有太多較弱的部隊沒辦法扛第一線,必須收攏在中央做為第二波打擊,會成為鋒矢的形狀。也是知道概念就好,這類中央重攻擊的陣形,都是以加強前方為主。
優點是攻擊力強,可以輕易攻破中軍薄弱的敵人,缺點當然也是相對的,如果部隊的攻擊力不強,或是無法短期突破敵軍,製造切割包圍的戰局,那麼很容易被反包圍,在作戰正面較低的情況下被殲滅。此外,兩側的騎兵等高機動兵種,數量若不夠會連騷擾都做不到;相反的若騎兵太多,則何必使用此種陣形。
相似布局也可能做不同運用
下一個,是重視側翼強度,左右兩邊任選一邊都可以,這次畫的極端一點,如下圖所示。
很明顯的,攻擊主力在於最前方,是希望先行攻擊敵軍一翼,在接戰之後第二波與敵軍接戰,目的在於逐次接觸敵軍。
逐次?理由在於,當第一波遇到敵軍進入交戰狀態時,敵軍的其他部隊想要去救援,就得離開現在的位置,而若我方第二、第三波相繼衝上,則會讓敵方其他部隊不能擅離。騎兵在此作為游擊的角色,阻止從右方來側擊的敵軍部隊,或是必要時加入左側進行側攻。
這種斜行陣(斜線陣、梯形陣)的理論,在於使用時間差,先讓我軍最強的部隊,去打破敵軍的一側,此時敵方無法前往救援,在我軍主力擊破敵軍一翼後,可以從側面攻擊第二波、第三波交戰的部隊,從左而右橫掃過去。
當然,都要看實際狀況而定,也有可能是判斷敵軍主力就在左側,我方的主力要去盯住,而我們認為敵方的其他的部隊都比我方主力以外弱,斜行陣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戰力差。也可能反過來把主力放在最後面,前方是輕裝部隊,想要趁敵軍把部隊偏向左側時,時間差讓我方主力正好攻擊到敵軍弱化的右側。
利用時間差發揮攻擊正面的效果
這類斜行陣的概念變化很多,並不是如某些理論所說,針對弓箭部隊來運用。因為這某方面來說是廢話,我方若有超多弓箭手,自然會想要製造出射擊範圍大的陣形,而射擊是間接攻擊,不需要直接接觸敵軍,所以可以設計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態勢,自然會很像是斜行或是雁形陣。如下圖:
簡單說,就是因為敵軍想要往偏右方攻擊,而我方若優勢在弓箭手,當然會想要展開越多的射擊方向,尤其是側面越好,那自然會產生這種陣勢,最後變成一個像是斜行陣,但整體像是一隻雁翅的感覺。那種打一開始就擺出各種漂亮陣形的,效果不見得會好。
歷史上的戰例,絕大多數都是以橫陣開始,只是橫陣中的重心位置不同,隨著交戰時間過去,自然展開成不同的樣貌。
但不管怎麼樣,左斜右斜都一樣,重點是時間差攻擊,如下圖左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