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記46_我的投資節稅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基本上

我從來都沒有用「自己賺的錢」繳過一毛所得稅(不是沒繳稅,只是並不是用自己賺的錢繳稅,後述)

甚至,每年還會有退稅的收入

如何才能夠繳更少,領更多?

是我每年都在想的事…(應該不是只有我在想吧…)

因為這陣子與一些人討論了這件事

發現有些朋友都對我的做法很感興趣

以下是小弟目前的做法

在此分享給大家(如果有錯請還鞭小力一些…)

基本上,因為小弟不是什麼有錢人,只是個小小窮宅

對我來說,用的上的所得稅公式,只有兩條(只有加法、減法與乘法,別怕~~)


公式1: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扣除額 - 生活費差額 = 綜合所得淨額

公式2: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 - (綜合所得淨額 x 稅率) = 應退還稅額


以前還有可愛的「可扣抵稅額」,沒有金額限制,能退的錢比較多

2019年後,只剩有天花版金額的「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

是以,要少繳多領

除了將想辦法將每年的「股利收入」增加到天花板之外(94萬左右)

只能想辦法讓「綜合所得淨額」與「稅率」越小越好

而所得「稅率」,又是跟著「綜合所得淨額」走的(540000以下5%,以上12%)

所以,依現行的法令,真正要考慮的目標

其實只有一個 → 那就是要降低「綜合所得淨額」

由公式1中,我們可以發現,要讓「綜合所得淨額」減到最少

需要這樣下手:

1、減少所得總額:為了繳比較少的稅,要你少賺一些,是不太實際的考量。如何找到「不會被國稅局扣稅」的收入,讓實際放到口袋的數字不會減少,但列在稅單上的數字變少,是這個項目所要做的功課。

2、增加免稅額:從上面的父母到下面的妻小,能報多少扶養全部拉進來(小三不算),把這個數字撐的越大越好。(1個人88000)

3、增加扣除額:基本上都是用一般扣除額,但如果有其它合計大於一般扣除額的支出(捐款、保險、醫藥與生育、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房屋租金支出、災害損失…等),那就可用列舉扣除額申報,如果你有大筆捐款或是保險…等費用,那麼就可以好好做一下功課,規畫評估要用那一種申報比較好(每年的遊戲規則都會修正喔~~)。

4、增加基本生活費差額:也是與扶養親屬的數量成正比,越多越好。(一樣,小三不算)

如果以上的操作都順利,那麼最後得出的「綜合所得淨額」就會降到最低

此時,再由公式二中

用每年股利帶來的可抵減稅額,幫你繳稅後(所以,我的所得稅都是我所投資的公司幫我繳的)

多的,就會變成退稅的金額,放回你的口袋裡

讓你每年多了一筆,額外的可用收入

以上

是小弟的小小心得

希望能夠幫上一些忙~~

如有錯漏還是需補充之處,再請多多指導…

期許

大家都能夠一年比一年繳的更少,領的更多

一起加油!!


#納稅是國民的義務_節稅是國民的權利

#法律只保護懂法律的人多做功課有好無壞

#小三只是單純的支出無法節稅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老杯杯的沙龍
440會員
338內容數
你好,我是一位39歲成功達成財務自由離開職場的老杯杯; 這裡,是我把成功心法匯整而成的筆記。 前半部從建立金錢的觀念,講到創造被動收入達成財務自由的方法, 後半部用自己的經驗,介紹用投資方式達成財務自由的步驟。 希望在這裡的一切 能夠給予有心向財務自由方向努力的朋友,一些有用的建議與協助。
2025/05/02
想了想,從那從少到多、再從多到少、最終歸於無的過程 不也是一個被稱為存股的極長期投資人 所必經的一段成長之路嗎?
Thumbnail
2025/05/02
想了想,從那從少到多、再從多到少、最終歸於無的過程 不也是一個被稱為存股的極長期投資人 所必經的一段成長之路嗎?
Thumbnail
2025/04/10
將會持續關注,但應該不會太擔心。
Thumbnail
2025/04/10
將會持續關注,但應該不會太擔心。
Thumbnail
2025/04/09
如果說有策略的朋友,面對的是不想停損的痛 那麼沒有策略的朋友,所面臨的就是不知所措的焦慮
Thumbnail
2025/04/09
如果說有策略的朋友,面對的是不想停損的痛 那麼沒有策略的朋友,所面臨的就是不知所措的焦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屬於受雇人員的讀者們,應該相當熟悉我國的扣繳制度,所謂扣繳制度,即是機關、團體、學校、合夥、合作社是類機構,於給付薪資、利息、權利金、資遣費、獎金、盈餘等等款項時,依照扣繳率先行扣繳一部分,並且於每個月10日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簡單來說,於許多所得類型,所得人(如一般職員)並不會拿到全額所得,
Thumbnail
  屬於受雇人員的讀者們,應該相當熟悉我國的扣繳制度,所謂扣繳制度,即是機關、團體、學校、合夥、合作社是類機構,於給付薪資、利息、權利金、資遣費、獎金、盈餘等等款項時,依照扣繳率先行扣繳一部分,並且於每個月10日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簡單來說,於許多所得類型,所得人(如一般職員)並不會拿到全額所得,
Thumbnail
在上篇【股息會不會領太多?又要報稅所得級距上限怎麼計算?以00878舉例,有哪些增加54C股利所得額度的方式?】這次複習一下有哪些增加股利所得額度的方法。 老集數有討論過。 2023年5月30日 圖1 大綱: 1.       前言 2.  
Thumbnail
在上篇【股息會不會領太多?又要報稅所得級距上限怎麼計算?以00878舉例,有哪些增加54C股利所得額度的方式?】這次複習一下有哪些增加股利所得額度的方法。 老集數有討論過。 2023年5月30日 圖1 大綱: 1.       前言 2.  
Thumbnail
股利所得是許多存股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如何節省股利所得稅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2018 年台灣實施了股利所得課稅新制,對存股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介紹股利所得課稅新制的相關內容,以及存股族如何節稅的建議。 大綱: 1.       股利所得課稅制度 2.   
Thumbnail
股利所得是許多存股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如何節省股利所得稅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2018 年台灣實施了股利所得課稅新制,對存股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介紹股利所得課稅新制的相關內容,以及存股族如何節稅的建議。 大綱: 1.       股利所得課稅制度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提6%退休金對於節稅的效果以及適用的人群,並提到了如何查詢自提退休金的相關資訊。文章中包括了薪資所得以及綜合所得稅的相關資訊,並提供了詳細節稅計算的示例。這是一篇對於節稅有興趣的人相當有幫助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提6%退休金對於節稅的效果以及適用的人群,並提到了如何查詢自提退休金的相關資訊。文章中包括了薪資所得以及綜合所得稅的相關資訊,並提供了詳細節稅計算的示例。這是一篇對於節稅有興趣的人相當有幫助的文章。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我在前幾天抱著忐忑的心情登入所得稅報稅網站,在載入國稅局提供的收入以及扣除額資料後居然結算出我今年可以退稅兩萬多塊,在我喜出望外之餘,這個結果驅使我展開一陣調查,最後發現,在同樣的家庭組成下,只要調整收入結構,就有機會大幅降低所需繳交的稅額..... 因為我在去年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我在前幾天抱著忐忑的心情登入所得稅報稅網站,在載入國稅局提供的收入以及扣除額資料後居然結算出我今年可以退稅兩萬多塊,在我喜出望外之餘,這個結果驅使我展開一陣調查,最後發現,在同樣的家庭組成下,只要調整收入結構,就有機會大幅降低所需繳交的稅額..... 因為我在去年
Thumbnail
最近是報稅的季節,當然若要繳稅的人,沒有人喜歡報稅季。這是一個需要現金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台股大部分的除權息都是從六月開始 (該不會是需要現金吧)。而每年到了報稅的時候呢,就都會是開始掙扎投資高股息的正確性。賺取的現金,很大一部分都在明年的這個時候,要繳回去給政府。今天來看看所謂的繳稅投資學。
Thumbnail
最近是報稅的季節,當然若要繳稅的人,沒有人喜歡報稅季。這是一個需要現金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台股大部分的除權息都是從六月開始 (該不會是需要現金吧)。而每年到了報稅的時候呢,就都會是開始掙扎投資高股息的正確性。賺取的現金,很大一部分都在明年的這個時候,要繳回去給政府。今天來看看所謂的繳稅投資學。
Thumbnail
每年五月是繳納綜合所得稅的時候,也是一個檢討個人財務目標的好時機。這篇文章以作者小茹的個人經歷為例,深入介紹了在2022年和2023年的薪資所得、股利情況及合法節稅項目等內容。在現代物價飆漲的情況下,投資股票與善用股息扣抵稅額是改變財務命運的有效方法。
Thumbnail
每年五月是繳納綜合所得稅的時候,也是一個檢討個人財務目標的好時機。這篇文章以作者小茹的個人經歷為例,深入介紹了在2022年和2023年的薪資所得、股利情況及合法節稅項目等內容。在現代物價飆漲的情況下,投資股票與善用股息扣抵稅額是改變財務命運的有效方法。
Thumbnail
每年5月又到了報稅的季節,稅賦是每個人一生中要持續面對的課題,特別是希望財富自由的人。投資臺股的股票投資者可能需要思考如何合法節稅,善用海外資產配置以及 100 萬的節稅額度。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海外資產配置,讓你遠離稅收煩惱。
Thumbnail
每年5月又到了報稅的季節,稅賦是每個人一生中要持續面對的課題,特別是希望財富自由的人。投資臺股的股票投資者可能需要思考如何合法節稅,善用海外資產配置以及 100 萬的節稅額度。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海外資產配置,讓你遠離稅收煩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