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客觀的事實未必就是事物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5年美國,警方終於抓到引起社會大眾公憤的殺人魔,他殺了七名少年,將屍體放入粗布袋丟棄,因此,警方為他取了『布袋狼』這個綽號。
拉回30年前,1984年的台灣台北廣州街。一條象徵本省人與外省人分界線的鐵路, 13歲的小雲和阿剛是住在鐵路東側眷村的鄰居,而小杰是住在鐵路西側本省人的地盤,因打架成為了最好的朋友。小雲剛興奮和朋友道別,回到家,迎面而來的是因為失去哥哥而患了憂鬱症的媽媽,「我的世界,原封不動,仍然在那裡。」小杰的繼父也經常打他,而阿剛的家庭彷彿也透露著蠢蠢欲動的不安氣息。『義氣』成為青澀時期的三人僅能理解、相互撐起彼此的方式。
「我們微不足道的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卻是決定性地毀了。」
那年冬天,冷風吹向三個少年,他們決定密謀一項計劃......
時間又回到2015年美國摩城底特律。律師前往探望獄中的布袋狼,三十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老朋友成了恐怖殺人魔?而布袋狼又是誰?
東山彰良的作品《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一直透露著的訊息——凡事都有兩面性,也引用了喬治‧歐威爾作品《1984》裡的一句話:「正常與否,並不是統計上的問題。」我想,作者是希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一面不被認同的個性,但,那就是我們所有的人格嗎?「任何人都不希望別人從統計的角度看自己,」想想有時候,看到媒體報導某某誰,我會直覺反射這個人過去在我心中的印象,便帶著成見看待他所說的每句話,就像是從心底徹底否定了這個人,但以這樣狹隘、偏頗的眼光去斷定一個人時,也可能失去了用寬廣的心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機會。
「任何事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緩慢變化,我們常常在事情徹底發生改變之後,才會終於發現;在變化的過程中卻難以察覺,簡直就像日晷儀,以為沒有任何變化。在不得不面對時,人們才終於發現事態重大,被眼前的事實擊垮,納悶到底出了什麼狀況。就這樣,一件又一件的事變得無法收拾。」無論是小雲、小杰還是阿剛,都壓抑著家庭變故帶來的哀傷,當問題漸漸浮現時,如同蠶吐出的細絲一層一層綑住了他們,只能奮力掙脫。
小杰說:「我們是小孩,這個世界無法如小孩的願。」小時候,我們曾對這個世界懷抱希望;長大後,我們努力與這個世界磨合,有時必須妥協那些無法認同卻又無能為力改變的事情,因此有些人被困住了,心理無法成為大人,卻也熟知無法回到過去。
「我認識布袋狼。」這是小說的開場。而三個少年最後誰成為了『我』,誰又成了『布袋狼』?充滿懸念。
這本小說帶入了許多台灣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而主舞台在西門町一帶。我發現自己從來都沒有認真瞭解這地方經歷的劇烈變動,像是老台北人說,除了棺材,什麼都能買的『中華商場』、封閉的年代,當時新公園被同性戀稱作『公司』,無處宣洩的情感在入夜後,讓孤寂的靈魂都相聚在此。還有,曾經有一條鐵路沿著中華路延伸,鐵路西側是本省人的地盤,東側則是外省人居住的眷村,東山彰良回想「那時候鐵軌都在馬路上,直達快車自強號和快車莒光都會轟隆轟隆地從地面上的鐵軌駛過。」然而,中華商場在1993年拆掉了。新公園改名為228紀念公園。隨著政府推動鐵路地下化,那條分隔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鐵路軌道也消失了,然而,『對立』卻似乎沒有隨著時間的流轉而和解。
這是一部會讓人廢寢忘食、一口氣想讀完的小說。而讀著角色們的青春歲月,也像是走過了那個被濃縮的年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個時間點讀這本書滿有感,我們處在自由可能被剝奪的威脅之中,縱使這只是小說,真實性有待商確,但書裡描述的極權統治對人腦子裡的記憶如何系統性的消滅再輸入過程讓人頭皮發麻。書中黨的口號:「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既矛盾又諷刺。 《1984》裡的大洋國充滿著電幕(也就是所謂的監控器
逛書店時偶然看到這本書。書名上流法則原先以為是一本讓你了解上流圈子相關的書籍,目的是要讓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開開眼界,就像是陸劇三十而已的女主角終於明白大合照中的自己為什麼被裁切,原來是手上沒有愛瑪仕,或是有人以為這本書是誤放在文學區裡的投資理財書? 其實,這是一本以三〇年代末紐約為背景的小說
以推理小說探討社會議題極具力量,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剝繭抽絲的過程裡令人省思因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缺失而被犧牲的人。這本推理小說對我來說,除了非常精采的推理過程,更具意義的是喚醒讀者對弱勢的關注令人感動。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
一個前往印度佛教聖蹟之旅的日本團,當中四個人背負著各自的人生悲苦,他們像『找尋』般的旅程來到了印度北部恆河畔的瓦拉納西—飄著死亡氣味的地方。在這個清淨與污穢共存的河流,具有某種力量,讓他們對生命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與釋然。 對觀光客而言,奶茶色的恆河水看似汙濁骯髒,但對印度人而言代表著神聖且美麗。
飛行時間約7個小時,對我來說其實並不遠。 但夢想前往的旅行名單上從來沒有——印度。 更確切來說——是想都沒想過。 占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領土面積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我曾經看過許多介紹印度的節目,車水馬龍的孟買街道喇叭聲震耳欲聾,人不只要與車爭道,前方擋住你前行的還可能是頭牛或羊。 擁擠到令
這個時間點讀這本書滿有感,我們處在自由可能被剝奪的威脅之中,縱使這只是小說,真實性有待商確,但書裡描述的極權統治對人腦子裡的記憶如何系統性的消滅再輸入過程讓人頭皮發麻。書中黨的口號:「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既矛盾又諷刺。 《1984》裡的大洋國充滿著電幕(也就是所謂的監控器
逛書店時偶然看到這本書。書名上流法則原先以為是一本讓你了解上流圈子相關的書籍,目的是要讓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開開眼界,就像是陸劇三十而已的女主角終於明白大合照中的自己為什麼被裁切,原來是手上沒有愛瑪仕,或是有人以為這本書是誤放在文學區裡的投資理財書? 其實,這是一本以三〇年代末紐約為背景的小說
以推理小說探討社會議題極具力量,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剝繭抽絲的過程裡令人省思因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缺失而被犧牲的人。這本推理小說對我來說,除了非常精采的推理過程,更具意義的是喚醒讀者對弱勢的關注令人感動。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
一個前往印度佛教聖蹟之旅的日本團,當中四個人背負著各自的人生悲苦,他們像『找尋』般的旅程來到了印度北部恆河畔的瓦拉納西—飄著死亡氣味的地方。在這個清淨與污穢共存的河流,具有某種力量,讓他們對生命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與釋然。 對觀光客而言,奶茶色的恆河水看似汙濁骯髒,但對印度人而言代表著神聖且美麗。
飛行時間約7個小時,對我來說其實並不遠。 但夢想前往的旅行名單上從來沒有——印度。 更確切來說——是想都沒想過。 占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領土面積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我曾經看過許多介紹印度的節目,車水馬龍的孟買街道喇叭聲震耳欲聾,人不只要與車爭道,前方擋住你前行的還可能是頭牛或羊。 擁擠到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泰德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被認為是戀童癖,隱姓埋名將自己放逐到紅湖地區。而後在律師推薦下至小鎮上唯一的偵探公司就職,偵探公司老闆亞曼達身為另一起命案的兇手,出獄卻留在自己長大、命案發生的小鎮上生活,截然不同的兩人背負著各自的「罪」,開始一同調查一位知名小說家失蹤案。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新人巡警望月回到久違的故鄉,卻發現這裡早已和他熟悉的故鄉不太相同。 大量的外國人、村子的禁忌、陌生的吉祥物...以及打破寧靜鄉村平穩日常的屍體。 望月離開的四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切的謎團,都圍繞在一包零食上...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
時代的步伐在向前邁進,但總有人會被留在原地,這現象興許會發生在我們的眼前,而賈樟柯導演的《小武》描繪的也正是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小武,便是那個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他活在過去的小縣城,價值觀迅速在變化,適應不了的他被邊緣化,接連失去友情、愛情、親情,最後連自由都失去,被銬在路邊圍觀的他,是無措又孤單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泰德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被認為是戀童癖,隱姓埋名將自己放逐到紅湖地區。而後在律師推薦下至小鎮上唯一的偵探公司就職,偵探公司老闆亞曼達身為另一起命案的兇手,出獄卻留在自己長大、命案發生的小鎮上生活,截然不同的兩人背負著各自的「罪」,開始一同調查一位知名小說家失蹤案。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新人巡警望月回到久違的故鄉,卻發現這裡早已和他熟悉的故鄉不太相同。 大量的外國人、村子的禁忌、陌生的吉祥物...以及打破寧靜鄉村平穩日常的屍體。 望月離開的四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切的謎團,都圍繞在一包零食上...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
時代的步伐在向前邁進,但總有人會被留在原地,這現象興許會發生在我們的眼前,而賈樟柯導演的《小武》描繪的也正是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小武,便是那個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他活在過去的小縣城,價值觀迅速在變化,適應不了的他被邊緣化,接連失去友情、愛情、親情,最後連自由都失去,被銬在路邊圍觀的他,是無措又孤單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