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若妮卡想不開》:構想,只在企圖實踐時才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時感到脆弱無力的時候,也曾困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許多人成長的過程背負著期待;出社會時,耗費大量的精力努力成爲人人稱羨的樣子。所有的人都喜歡在節慶祝賀語裡加上「快樂」,但當你提出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時,又會質疑你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在這個社會裡,誠如薇若妮卡所述:「所謂的正常狀態是由共識決定的,也就是說,有許多人認爲一件事是對的,這件事就變成正確的事情。」反之,就是「不正常」。
薇若妮卡又接著敘述:「因爲我們都是被教導要去愛、去接受、去尋求圓滑的處理方式,在避免衝突中成長。」因此,不敢和本性對抗、放棄挖掘住在心中數以百計其他的自己,選擇了壓抑內心潛藏的渴望當個「正常人」,然後一點一點的丟失了自己。
只是,如果有一天,知道自己的生命剩沒多少時間了,你還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嗎?
應該不會吧?都要死了吔......
但爲什麼我們一定要在感受到「失去」時,才放得下世俗的包袱,才願意讓長期壓抑在心裡的「自己」浮現呢?
24歲的薇若妮卡厭倦了毫無變化的生活而自殺,被救起後,心臟因無法挽回的受損,醫生宣判一個禮拜內就會停止跳動。待在精神病院等待死亡的日子裡,薇若妮卡「反而得以感受一般人想要隱藏的東西,」她不再壓抑自己,不再顧及形象,不止是因爲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了;在精神病院裡,所謂「瘋子」,做任何事都不會帶來異樣的眼光,任何事情都能夠被理解。在這裡以外的世界,「社會總是以一種集體的方式來約制我們的行爲,而且人們從未停下來想一想,為何我們要依此規範而活。」薇若妮卡第一次真實感受到自己,喜愛自己的所見所感,後悔曾經對生命的輕率。
「事實上,最瘋狂的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瘋,只是不斷重複做著別人告訴他該如何做的人。」薇若妮卡對同住在精神病院的愛德華說道。
在精神病院裡找回自我,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的確經常在猝不及防的時刻才體悟和學習到人生的課題。不過,我們無須到「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時才坦然面對內心的自己,更好的方式或許是「從此刻開始,把每一天當作一個奇蹟」的決心採取行動,「不管好壞,一個構想只在某人企圖實踐時才存在。」愛德華說道。
這本書的最後是有驚喜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保羅‧科爾賀 年輕時,夢想成為藝術家,曾因作風獨特,三度被送進精神病院;當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後,促使巴西政府推動精神衛生法改革,禁止任意強制就醫。
最後,分享書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對誰都一樣有效,無論我們怎麼定義它。就像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這本書縱使非常詭譎,主角心底的呢喃令人難以消化,但如同書封所描述:「她看似少女的故事,卻同時捕捉到現代人內心面臨的微小事件,」。 故事的開始,讓我想起小時的一位鄰居兼玩伴,她爸爸以寄戶口的方式讓她進入台北市精華學區的名校就讀。每次看見她穿那套燙得整齊發亮的制服和我
2015年美國,警方終於抓到引起社會大眾公憤的殺人魔,他殺了七名少年,將屍體放入粗布袋丟棄,因此,警方為他取了『布袋狼』這個綽號。 拉回30年前,1984年的台灣台北廣州街。一條象徵本省人與外省人分界線的鐵路, 13歲的小雲和阿剛是住在鐵路東側眷村的鄰居,而小杰是住在鐵路西側本省人的地盤,因打架
這個時間點讀這本書滿有感,我們處在自由可能被剝奪的威脅之中,縱使這只是小說,真實性有待商確,但書裡描述的極權統治對人腦子裡的記憶如何系統性的消滅再輸入過程讓人頭皮發麻。書中黨的口號:「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既矛盾又諷刺。 《1984》裡的大洋國充滿著電幕(也就是所謂的監控器
逛書店時偶然看到這本書。書名上流法則原先以為是一本讓你了解上流圈子相關的書籍,目的是要讓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開開眼界,就像是陸劇三十而已的女主角終於明白大合照中的自己為什麼被裁切,原來是手上沒有愛瑪仕,或是有人以為這本書是誤放在文學區裡的投資理財書? 其實,這是一本以三〇年代末紐約為背景的小說
以推理小說探討社會議題極具力量,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剝繭抽絲的過程裡令人省思因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缺失而被犧牲的人。這本推理小說對我來說,除了非常精采的推理過程,更具意義的是喚醒讀者對弱勢的關注令人感動。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
一個前往印度佛教聖蹟之旅的日本團,當中四個人背負著各自的人生悲苦,他們像『找尋』般的旅程來到了印度北部恆河畔的瓦拉納西—飄著死亡氣味的地方。在這個清淨與污穢共存的河流,具有某種力量,讓他們對生命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與釋然。 對觀光客而言,奶茶色的恆河水看似汙濁骯髒,但對印度人而言代表著神聖且美麗。
《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這本書縱使非常詭譎,主角心底的呢喃令人難以消化,但如同書封所描述:「她看似少女的故事,卻同時捕捉到現代人內心面臨的微小事件,」。 故事的開始,讓我想起小時的一位鄰居兼玩伴,她爸爸以寄戶口的方式讓她進入台北市精華學區的名校就讀。每次看見她穿那套燙得整齊發亮的制服和我
2015年美國,警方終於抓到引起社會大眾公憤的殺人魔,他殺了七名少年,將屍體放入粗布袋丟棄,因此,警方為他取了『布袋狼』這個綽號。 拉回30年前,1984年的台灣台北廣州街。一條象徵本省人與外省人分界線的鐵路, 13歲的小雲和阿剛是住在鐵路東側眷村的鄰居,而小杰是住在鐵路西側本省人的地盤,因打架
這個時間點讀這本書滿有感,我們處在自由可能被剝奪的威脅之中,縱使這只是小說,真實性有待商確,但書裡描述的極權統治對人腦子裡的記憶如何系統性的消滅再輸入過程讓人頭皮發麻。書中黨的口號:「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既矛盾又諷刺。 《1984》裡的大洋國充滿著電幕(也就是所謂的監控器
逛書店時偶然看到這本書。書名上流法則原先以為是一本讓你了解上流圈子相關的書籍,目的是要讓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開開眼界,就像是陸劇三十而已的女主角終於明白大合照中的自己為什麼被裁切,原來是手上沒有愛瑪仕,或是有人以為這本書是誤放在文學區裡的投資理財書? 其實,這是一本以三〇年代末紐約為背景的小說
以推理小說探討社會議題極具力量,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剝繭抽絲的過程裡令人省思因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缺失而被犧牲的人。這本推理小說對我來說,除了非常精采的推理過程,更具意義的是喚醒讀者對弱勢的關注令人感動。 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身為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他竭心盡力為每個案例做最妥善的安排處置,
一個前往印度佛教聖蹟之旅的日本團,當中四個人背負著各自的人生悲苦,他們像『找尋』般的旅程來到了印度北部恆河畔的瓦拉納西—飄著死亡氣味的地方。在這個清淨與污穢共存的河流,具有某種力量,讓他們對生命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與釋然。 對觀光客而言,奶茶色的恆河水看似汙濁骯髒,但對印度人而言代表著神聖且美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雙面薇若妮卡》與《新約聖經》如此呼應之處便在於,它們對於宿命和感知的指向,並非一種約束式的絕望,或者對不可見的盼望而生的自我說服式的安慰,它們所指向的是一種矛盾,在束縛的宿命中自由,在虛渺的感知裡踏實⋯⋯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今天偶然間看到白櫻的一篇文章, 當中闡述做人最怕失去自我, 也不該被別人牽著走, 因為人生選擇的結果是自己承擔, 如果他人說錯了害了你,你又能怪誰? 仔細觀察會發現, 我們身處於社會中, 很難不被他人影響. 如何避免受到錯誤引導? 那就要提昇自己的思維能力, 時時保持覺知狀態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萬薔覺得盛嘉行太近了,短短的時間內在她的公私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最親密的事都做過了,但兩人說熟不熟,做為砲友她想這樣的距離還可以。她不覺得進入房間在兩人關係上有什麼特殊意義,但在與人相處來說,是更進一步的揭露自己。   雖然房間裡也沒什麼好不能給盛嘉行看的,但她還是有點猶豫。盛嘉行見她考慮又
Thumbnail
  「我怎麼看你?」   盛嘉行沒有動作,好奇從頭到尾盯著路面目不斜視的萬薔對他視線的看法。   「不知道,但我覺得你好像在可憐我」車內一下安靜,只聽見萬薔呼吸吐息的聲音。   萬薔緊緊抓著方向盤,緊咬的牙關發痠。過了一會又聽她開口:   「我不想被可憐。   我不知道自己當時
Thumbnail
  萬薔從來沒有自己的房間。   她還小的時候爸爸萬曄常不在家,她大多跟萬母梁芳一起,或是跟著爺爺奶奶睡,做功課就在客廳或餐桌上;後來去了一路直升高中部的寄宿學校,跟6個室友擠一間也不要想什麼私密空間;大學跟讀研究所為了省錢,她還是住學校宿舍。一直到了就業,她才開始有自己的房間。  
Thumbnail
1991年,你在哪裡?那年我才剛在第八藝術的大門流連徘迴,認識了來自波蘭的名導演暨編劇《奇士勞斯基》,還有電影《雙面薇若妮卡》裡青春迷人並一舉成名的女主角《伊連雅各》,《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更引起愛好電影者的驚艷,進而解構分析人物角色、劇情哲學、時代社會⋯碰撞集結各種切角的評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雙面薇若妮卡》與《新約聖經》如此呼應之處便在於,它們對於宿命和感知的指向,並非一種約束式的絕望,或者對不可見的盼望而生的自我說服式的安慰,它們所指向的是一種矛盾,在束縛的宿命中自由,在虛渺的感知裡踏實⋯⋯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今天偶然間看到白櫻的一篇文章, 當中闡述做人最怕失去自我, 也不該被別人牽著走, 因為人生選擇的結果是自己承擔, 如果他人說錯了害了你,你又能怪誰? 仔細觀察會發現, 我們身處於社會中, 很難不被他人影響. 如何避免受到錯誤引導? 那就要提昇自己的思維能力, 時時保持覺知狀態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萬薔覺得盛嘉行太近了,短短的時間內在她的公私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最親密的事都做過了,但兩人說熟不熟,做為砲友她想這樣的距離還可以。她不覺得進入房間在兩人關係上有什麼特殊意義,但在與人相處來說,是更進一步的揭露自己。   雖然房間裡也沒什麼好不能給盛嘉行看的,但她還是有點猶豫。盛嘉行見她考慮又
Thumbnail
  「我怎麼看你?」   盛嘉行沒有動作,好奇從頭到尾盯著路面目不斜視的萬薔對他視線的看法。   「不知道,但我覺得你好像在可憐我」車內一下安靜,只聽見萬薔呼吸吐息的聲音。   萬薔緊緊抓著方向盤,緊咬的牙關發痠。過了一會又聽她開口:   「我不想被可憐。   我不知道自己當時
Thumbnail
  萬薔從來沒有自己的房間。   她還小的時候爸爸萬曄常不在家,她大多跟萬母梁芳一起,或是跟著爺爺奶奶睡,做功課就在客廳或餐桌上;後來去了一路直升高中部的寄宿學校,跟6個室友擠一間也不要想什麼私密空間;大學跟讀研究所為了省錢,她還是住學校宿舍。一直到了就業,她才開始有自己的房間。  
Thumbnail
1991年,你在哪裡?那年我才剛在第八藝術的大門流連徘迴,認識了來自波蘭的名導演暨編劇《奇士勞斯基》,還有電影《雙面薇若妮卡》裡青春迷人並一舉成名的女主角《伊連雅各》,《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更引起愛好電影者的驚艷,進而解構分析人物角色、劇情哲學、時代社會⋯碰撞集結各種切角的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