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口罩的存在使人類不受到病菌的感染,使人類不必擔心會有飛沫傳染的問題;但相反地,口罩的存在也讓現在的環境生態岌岌可危,光是2020年一年,就有約15.6億片口罩被丟棄到海洋裡,這不單單造成海洋污染,更是直接影響到了海洋生物群系。所以,口罩的存在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化腐朽為神奇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學者研究出:將口罩的金屬絲和耳帶抽掉並搗碎,與回收建築廢料的再生混凝土塊混合,可以造出強度、耐用度和延展性都更高的馬路,其預估300萬個廢棄口罩可造1公里的雙線道,減少93公噸的塑膠垃圾。
雖說在製作過程的經濟效益極低,但塑膠的主要材料PP(聚丙烯)是製作馬路的理想材料,尤其是那萬年不朽的特性更是讓道路的等級更上一層樓,「不僅提升了道路鋪面的強度和硬度,還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延展性和柔韌性。」而合成的比例則是1%的碎口罩配上99%的RCA(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奧路的基礎層,在過程中學者發現混合後,整體材料的強度都大幅增加。無論是壓力、酸度、防水、變形、動態效能的測試皆已達成土木工程的安全標準。
不光是功用上的增加,連在成本上也減少了許多。若是原始材料,則每公噸就需要要花費50美元;相較於原始材料,混合凝土只需要半價,就算加上垃圾掩埋的成本還是遠低於原本的成本,整整比之前少了30%。
最終的解決方案?
顯然這不完全貼合經濟循環的理念,我們創造了新的改變方式,但同時又增加了新的需求,短暫的拖延無法真正地使生態環境變得美好。就筆者觀點而言,把口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工具是值得嘗試的新方法,但口罩本身就是個污染源,就算再加以利用終究還是個污染源,只是改變個形式而已。所以改變的地方應該從口罩的製作方式開始,換成可自然分解且重複性提升的材料,才不會造成許多不必要得浪費。
文/田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