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巴黎圖書館》「接受一個人原本的樣貌,而不是妳所期待的樣子。」

一本取材於真人實事,描述二戰時期在巴黎的美國圖書館,是如何在面對戰爭黑暗時堅信閱讀能帶來的希望之光。在風雨欲來,甚至遭納粹佔領巴黎時期,也絕不關閉,將圖書館與閱讀作為僅存的抵抗,也為遠在前線的士兵與醫護人員送書,甚至是偷偷挾帶書籍給被種族清洗的猶太人讀者。有著「二戰」與「閱讀」兩個關鍵字的《巴黎圖書館》,我早就將這本列入必讀清單,然而在書本無邊的故事魅力與時代背景之下,實則包裹著一個個人性的幽暗與複雜,也描述人在一夕之間被迫長大,卻還是得走過漫長一生才得以接受孩提至今的所有選擇。
《巴黎圖書館》珍娜.史嘉琳.查爾斯

人性的灰色地帶

做為雙主軸敘事線,其中的主人翁歐蒂兒便是深愛閱讀,捍衛圖書館的成員之一,她與眾圖書館成員,在戰時艱困的當下仍用書本為眾人做了相當勇敢的事蹟來。然而年輕的歐蒂兒,世界仍是清楚的黑白分明,思想總圍繞著「自己」打轉,爸爸與哥哥就該是從小理解的樣貌、或甚至不去細想那些配帶著黃星星之人背後的涵義(也或許是不知該如何做出反應)。直到摯友瑪格莉特因為在法英國人身分被捕,她得答應成為納粹軍官的情婦才得以脫身,卻也因此享受到歐蒂兒嫉妒的一切。
「瑪格莉特跟納粹,這兩者放在一起也太詭異了。他們分屬於不同書籍,放在不同架上,但隨著戰爭開打,人都攪和在一起了。原本如同白紙黑字的非黑即白,現在全混成一團深灰色的東西。」
看似普通陳述,時則充滿酸意。關於人性「灰色地帶」的描述,納粹集中營生還者普利摩.李維便是終極一生去探究人類的脆弱,也對抗只有善與惡的簡化。瑪格麗特何不遊走在兩者之間?在痛苦時將人二分法是最簡單的,而這樣的簡化,最後間接促使歐蒂兒對瑪格莉特扣下了扳機...

人生永遠不是一道成正比的數學題

另一軸線的主人翁則是遠在美國的青少女莉莉,二戰早已結束的45年後。輾轉移居美國的歐蒂兒與莉莉是場動人的忘年之交,主角看似莉莉,其實仍像同步回顧歐蒂兒的過往:教導如何捍衛自己的立場、學習如何掌控滾燙的嫉妒,因為自己就是一位被嫉妒控制,不顧一切逃跑,逃大半輩子的人。
然而悔恨過後還可以重新面對嗎?與莉莉的相處也療癒了歐蒂兒自身,如同圖書館長芮德女士說過:「一間沒有讀者的圖書館只是書籍的墳墓,書本就像人,沒有接觸便無法存活。」因為這場接觸,讓歐蒂兒得以從過去中甦醒過來。
我們總以為長大後就能解決這些過去悔恨,有能力承載更多悲傷,但人生永遠不是一道成正比的數學題,我們不過是希望未來的我能替換現在無法承受的自己。
歐蒂兒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或許是用最殘酷的方式知道父親與未婚夫並不是她所理解的樣貌,「世界的中心」就此瓦解,她也同時用最殘酷的方式傷害好友,因為這些人與結果都不是她所「期待」的。即便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但這些經驗將告訴她,生命是沒有捷徑的,歐蒂兒對莉莉的包容與教導,也讓她重新學會接受了原本的自己。
活著不是為了贖罪,而是讓你有機會重新體驗人的溫暖。
一部極為動人且讓人欲罷不能的故事,對書本有熱情之人必看!也感受到書頁中乘載人性各種面向的理解與包容。
最後還是想來連連看!雖然腦袋沒有像毆蒂兒有著精明的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但此書連結起讀二戰故事的書庫:
📖從雙主軸故事線、逃離二戰過往與忘年之交想起了《德國女孩》;
📖從各種形式挾帶書籍,為二戰受苦之人得以有所慰藉想起了《偷書賊》;
📖而被納粹佔領的巴黎,讓我想起《黑幕下的格爾尼卡》,畢卡索是如此唾棄自己的國家。
「戰爭的黑暗過後,就是書本的光芒」
照亮世界的光也照亮自身。在不被理解之時,讀別人的故事,讓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