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
在去年(2024)年底以「臺灣第一本」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翻譯文學大獎的《臺灣漫遊錄》,其作者楊双子(譯者金翎英)在這個文學界最高榮譽獎項之一的頒獎台上說:「我書寫,是為了回答:『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而我持續書寫過去,是為了迎向更好的未來。」
(圖片擷取自75th Annual National Book Awards Ceremony YT)
閱讀《臺灣漫遊錄》是一場想像的盛宴,光是從這本書的推薦序、後記、譯者與編者的代跋都是精心虛構的一部分(即便已經知道這是虛構,還是被裡面太過真實的敘述給吸引,並沉迷其中了),更不用說裡頭每一道佳餚、每一個古早味美食都透過紙頁飄香而來。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昭和十三年,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的半自傳小說《青春記》改編為電影在臺上映,迴響熱烈受邀來台演講,期間由本島女子王千鶴(小千)擔任通譯。同樣名為「千鶴」,背景文化卻全然不同的兩人,開始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從麻薏湯,肉臊到菜尾湯、冬瓜茶,再到鹹蛋糕、蜜豆冰......臺灣本島的美食讓青山千鶴子這大胃女王喜上眉梢,餐廳或街邊攤沒賣的,小千會「變」出來,就算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咖哩、壽喜燒,也早融入臺式血統,因不同文化碰撞出來的滋味躍然紙上。
在閱讀過程中我屢屢需要搭配飲食,也跟青山千鶴子一樣愉快,再次體現那句「能夠吃到想吃的食物,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事情了。」之精隨。
大而化之、不想受日本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傳統,而跑來臺灣旅遊的青山千鶴子,我一開始是佩服的,也會因為她對於飲食保持著敬意與始終愉悅,而感到好笑。但隨著她與小千的朝夕相處,隱隱讓我有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小千雖服務到無微不至,卻與千鶴子保持距離的神祕態度,也讓我好奇。而這一切在最後幾章揭曉,我還甚至重看那幾段感覺奇怪的對話,一切都說得通了!
整本書是由千鶴子的視角寫成,我們很容易因為這個主觀感,而忘記千鶴子畢竟是來自那時代的「帝國」。當她讚嘆本島的櫻花與更加混合且美好的飲食風貌,其實都是因時代而被迫改變的,臺灣人當時可無法吭聲。還有千鶴子要寫就這本書而在開頭說的那句:「我想記下這座島嶼尚未遭到改變的那副面貌。」先前看都不覺得有異樣,直到最後揭露小千之所以保持距離的原因再看,原來我也不小心從「帝國」之眼來看臺灣了阿。
又比如「送和服」的段落,擔任通譯的小千,即便有著再優秀的能力,還是會因為穿著長衫而被自己人歧視。千鶴子便想著穿和服不就沒事了?這中間的視角轉換與權力拉扯的描寫,在最後恍然大悟的瞬間,非常精彩!
想要保護這位「好朋友」的千鶴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帶她遠離本島,一起過上更自由的生活,又想「為了她好」送小千和服。然而最後也讓我們體會到,真正的好是要由本人內心判斷,我們無從去批判甚至代替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而活,「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
作者楊双子不但透過精實的歷史考究,以飲食為引,擺出一道道臺灣人因背負著不同的文化歷史,美味卻也複雜到難以言喻的筵席。
百道菜與百種人,就有對臺灣的百種答案。透過小說,楊双子希望傳達的觀點是「只要你認同臺灣,你就是臺灣人。」
也想特別提及,當這部作品得獎後於一場讀墨的年度作家頒獎對談中,有讀者問道「被看見,對當代的台灣人為何如此重要?」
與談人之一的張惠菁回答,與其說是被看見,她更覺得是如何訴說,楊双子也藉此回應:「一直以來有太多人說臺灣的事了,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發聲。避免屬於我們的故事被他人奪走。」
說出自己的故事是有意義的,仍希望我們臺灣人,能持續不斷,說清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得獎至今這本書依然都還在熱銷榜上,也傳出今年四到五月將會出版有聲書的消息,到時候很期待一起收聽,因為裡面有好多台語詞彙很想知道怎麼念!
也歡迎到畫說IG與更多人一起聊聊這本好吃又好看的《臺灣漫遊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