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

raw-image


在去年(2024)年底以「臺灣第一本」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翻譯文學大獎的《臺灣漫遊錄》,其作者楊双子(譯者金翎英)在這個文學界最高榮譽獎項之一的頒獎台上說:「我書寫,是為了回答:『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而我持續書寫過去,是為了迎向更好的未來。」


raw-image

(圖片擷取自75th Annual National Book Awards Ceremony YT)


關於吃的美好

閱讀《臺灣漫遊錄》是一場想像的盛宴,光是從這本書的推薦序、後記、譯者與編者的代跋都是精心虛構的一部分(即便已經知道這是虛構,還是被裡面太過真實的敘述給吸引,並沉迷其中了),更不用說裡頭每一道佳餚、每一個古早味美食都透過紙頁飄香而來。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昭和十三年,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的半自傳小說《青春記》改編為電影在臺上映,迴響熱烈受邀來台演講,期間由本島女子王千鶴(小千)擔任通譯。同樣名為「千鶴」,背景文化卻全然不同的兩人,開始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從麻薏湯,肉臊到菜尾湯、冬瓜茶,再到鹹蛋糕、蜜豆冰......臺灣本島的美食讓青山千鶴子這大胃女王喜上眉梢,餐廳或街邊攤沒賣的,小千會「變」出來,就算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咖哩、壽喜燒,也早融入臺式血統,因不同文化碰撞出來的滋味躍然紙上。

在閱讀過程中我屢屢需要搭配飲食,也跟青山千鶴子一樣愉快,再次體現那句「能夠吃到想吃的食物,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事情了。」之精隨。


raw-image



兩人的情誼與權力不對等

大而化之、不想受日本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傳統,而跑來臺灣旅遊的青山千鶴子,我一開始是佩服的,也會因為她對於飲食保持著敬意與始終愉悅,而感到好笑。但隨著她與小千的朝夕相處,隱隱讓我有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小千雖服務到無微不至,卻與千鶴子保持距離的神祕態度,也讓我好奇。而這一切在最後幾章揭曉,我還甚至重看那幾段感覺奇怪的對話,一切都說得通了!


整本書是由千鶴子的視角寫成,我們很容易因為這個主觀感,而忘記千鶴子畢竟是來自那時代的「帝國」。當她讚嘆本島的櫻花與更加混合且美好的飲食風貌,其實都是因時代而被迫改變的,臺灣人當時可無法吭聲。還有千鶴子要寫就這本書而在開頭說的那句:「我想記下這座島嶼尚未遭到改變的那副面貌。」先前看都不覺得有異樣,直到最後揭露小千之所以保持距離的原因再看,原來我也不小心從「帝國」之眼來看臺灣了阿。


又比如「送和服」的段落,擔任通譯的小千,即便有著再優秀的能力,還是會因為穿著長衫而被自己人歧視。千鶴子便想著穿和服不就沒事了?這中間的視角轉換與權力拉扯的描寫,在最後恍然大悟的瞬間,非常精彩!


想要保護這位「好朋友」的千鶴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帶她遠離本島,一起過上更自由的生活,又想「為了她好」送小千和服。然而最後也讓我們體會到,真正的好是要由本人內心判斷,我們無從去批判甚至代替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而活,「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


raw-image



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

作者楊双子不但透過精實的歷史考究,以飲食為引,擺出一道道臺灣人因背負著不同的文化歷史,美味卻也複雜到難以言喻的筵席。

百道菜與百種人,就有對臺灣的百種答案。透過小說,楊双子希望傳達的觀點是「只要你認同臺灣,你就是臺灣人。」


也想特別提及,當這部作品得獎後於一場讀墨的年度作家頒獎對談中,有讀者問道「被看見,對當代的台灣人為何如此重要?」

與談人之一的張惠菁回答,與其說是被看見,她更覺得是如何訴說,楊双子也藉此回應:「一直以來有太多人說臺灣的事了,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發聲。避免屬於我們的故事被他人奪走。」


說出自己的故事是有意義的,仍希望我們臺灣人,能持續不斷,說清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raw-image


得獎至今這本書依然都還在熱銷榜上,也傳出今年四到五月將會出版有聲書的消息,到時候很期待一起收聽,因為裡面有好多台語詞彙很想知道怎麼念!

也歡迎到畫說IG與更多人一起聊聊這本好吃又好看的《臺灣漫遊錄》!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各種悲傷》不刻意強調一切終將雨過天青,而是用溫柔的文字接住這些角色(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困境,承認這一些並不是非得要導正的病,而是它們就是「存在」了,一時解決不了,那就放著吧。
回顧最好的用意,就是讓我記得當下的感受與學習,這些也終將帶著我走到很遠的地方,書頁闔上,人生故事仍持續。不會忘記這些曾參與我生命一部分的美好感受,而好書永遠不遲到。
書名《保持真誠》(Stay True)原先是他與阿健的一句玩笑,後來變成阿健每次寄給徐華的信末祝福語。以此為基,徐華也不斷反思自我,所謂的真誠,不是固定真理,是一直在改變之中,忠於自己的想法,忠於生活的過程。
孩童的霸凌問題或許是這本書的主軸,然而能讓成人如我如此溼了眼眶,在於那人生中大大小小,我們總覺得會跨不過的黑暗時刻,在某些你不自覺時,就那麼撐到現在而有所共鳴。
這四本是來自「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耗時多年訪談,橫跨二戰、車諾比核災至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這段長達七十年的真實聲音們,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場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如何殞落,更看見在地圖邊界不斷轉移、有些地方被硬生換上新的國名後,那些「人」在哪裡。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各種悲傷》不刻意強調一切終將雨過天青,而是用溫柔的文字接住這些角色(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困境,承認這一些並不是非得要導正的病,而是它們就是「存在」了,一時解決不了,那就放著吧。
回顧最好的用意,就是讓我記得當下的感受與學習,這些也終將帶著我走到很遠的地方,書頁闔上,人生故事仍持續。不會忘記這些曾參與我生命一部分的美好感受,而好書永遠不遲到。
書名《保持真誠》(Stay True)原先是他與阿健的一句玩笑,後來變成阿健每次寄給徐華的信末祝福語。以此為基,徐華也不斷反思自我,所謂的真誠,不是固定真理,是一直在改變之中,忠於自己的想法,忠於生活的過程。
孩童的霸凌問題或許是這本書的主軸,然而能讓成人如我如此溼了眼眶,在於那人生中大大小小,我們總覺得會跨不過的黑暗時刻,在某些你不自覺時,就那麼撐到現在而有所共鳴。
這四本是來自「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耗時多年訪談,橫跨二戰、車諾比核災至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這段長達七十年的真實聲音們,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場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如何殞落,更看見在地圖邊界不斷轉移、有些地方被硬生換上新的國名後,那些「人」在哪裡。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揆諸晚近自「國家語言發展方案」以來的「台灣台語」一詞,本土化的末流可說是沉迷於意識形態的迷幻快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深入探討臺灣街頭使用諧音梗的原因,以及如何創造高明的諧音梗。文章指出諧音的傳統文化、臺灣人的性格以及好記的特性是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營造高明諧音梗的方法。諧音梗在臺灣不僅出現在店名,還廣泛應用於廣告語、新聞和活動標語中。
Thumbnail
示範台灣「本土」腔調時,是不是會聯想到「台灣苟蟻」?究竟台灣人說話時有什麼樣的特點?台灣不僅以人文底蘊、美食文化和美麗風光聞名於世,其語言的獨特性也同樣讓人著迷。語調和聲音,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特性。隨著新移民及外來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大陸SNS影響社會,「台灣腔」其實也正在轉變。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揆諸晚近自「國家語言發展方案」以來的「台灣台語」一詞,本土化的末流可說是沉迷於意識形態的迷幻快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深入探討臺灣街頭使用諧音梗的原因,以及如何創造高明的諧音梗。文章指出諧音的傳統文化、臺灣人的性格以及好記的特性是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營造高明諧音梗的方法。諧音梗在臺灣不僅出現在店名,還廣泛應用於廣告語、新聞和活動標語中。
Thumbnail
示範台灣「本土」腔調時,是不是會聯想到「台灣苟蟻」?究竟台灣人說話時有什麼樣的特點?台灣不僅以人文底蘊、美食文化和美麗風光聞名於世,其語言的獨特性也同樣讓人著迷。語調和聲音,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特性。隨著新移民及外來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大陸SNS影響社會,「台灣腔」其實也正在轉變。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