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影評|《逃出摩加迪休》38度線,隔絕不了人性之光

2021/12/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追求爽度與刺激感的動作片中,外交官逃離出使國的故事,向來算是獨特的次類型。一方面,牽涉異國風情、國家機密和驚悚元素,既能滿足窺探慾望,也格外具有戲劇張力。另外在情感上,以國族認同為基底、若再啟用名氣演員,就能輕易激發對主人翁的情感連結。換句話說,國內票房大概指日可待了。十年前美國票房冠軍《亞果出任務》如此,今年南韓賣座片《逃出摩加迪休》更是如此。然而,比起類似題材的歐美電影,更獨特的是本片的歷史脈絡:38度線兩邊勢如水火的南韓北韓。當兩韓使節身處動亂不已的東非索馬利亞,觀者怎能不好奇,他們該如何突破心防、放下疙瘩,攜手逃出異地?
四位主角,左起:南韓參事姜大振(趙寅成飾)與大使韓信誠(金倫奭飾)、北韓參事太俊基(具教煥飾)與大使金勇洙(許峻豪飾)。圖片來源:maactioncinema.com

卅年前,非洲的外交角力場

電影設定在九零年代初期。當時,兩韓都在競逐聯合國的會員席次,擁有最多票數的非洲,自然成為他們的外交競技場。而南韓,無疑是居於劣勢的。因為早在70年代,北韓便已跟隨同屬共產世界的中國來佈局黑暗大陸,包含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反觀南韓,卻遲至1987年才派遣大使進駐索國。這部外交動作片,便是鎖定內戰即將爆發前的索國,圍繞著南韓大使韓信誠(金倫奭飾)和參事姜大振(趙寅成飾)、對立的北韓大使金勇洙(許峻豪飾)和參事太俊基(具教煥飾)四個主要人物,鋪展出一個驚心動魄的逃難故事。
韓信誠大使看似軟弱,實際上是機智的拼命三郎。雖然策略上,他傾向用交涉、利誘搭配公關與宣傳戰的手段,比如積極支助在地大學的研究經費,或是餽贈未出席漢城奧運的總統,一捲該國運動員英姿的珍貴影像。但在北韓買通當地混混飛車搶劫後,他毅然決定狂奔總統官邸,爭取難得的會面機會。整體看來,北韓佔了上風、南韓奮力對抗,但他們恐怕都忽略了,在這上從外交部長、下至海關人員都在索利收賄的非正常國家,動盪早已暗潮洶湧...。
這個地方常有衝突,所以不必驚慌...
當韓大使第一時間如此安撫眾人,我們從眾人緊張的表情中合理懷疑:真的嗎?
本片遠赴非洲拍攝,營造出戰亂當時的恐怖場景。圖片來源:www.netflixmovies.com

生存之戰,不能稍縱的立場和尊嚴

1990年底,以改革開放為口號起義的叛軍入城,隔月推翻索馬利亞總統,展開了至今仍未平息的內戰。電影中,我們看見大街化為戰場,瓦斯、槍砲與棍棒齊飛,店家關門歇業、幣值狂瀉如水,斷水斷電沒通訊沒食物,全面陷入無政府的狀態。就連各國使館,也被叛軍視為當局同路人,而成為攻擊目標之一。沒料到,卻意外促成南北韓使節史無前例的合作。
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雙方一個民主、一個共產,掙扎在所難免。向南韓求助前,北韓內部認為即使倖存,回國也難逃清算下場。即便後來共處一室,雙方仍處處提防,深怕被害。北韓人員進入南韓使館時,女性職員驚恐地說:「聽說北韓人可以徒手殺人」、「他們的孩子都受軍事訓練!」而北韓這邊,則忙著遮掩孩子雙眼,不讓他們看見館內象徵榮耀的漢城奧運吉祥物和標誌,以免遭到「污染」。顯然,南北韓鬩牆下,思想教育和鄉野謠傳早如野火般蔓生燎原、如巨樹般根植人心。
南韓使館首度共餐的場面,堪稱最重要的轉捩點。那張餐桌,彷彿把38度線具象化似的,隔開彼此,也隔開了信任。還好,面對北韓方害怕餐點下毒、不敢就食的情況,南韓大使立刻交換碗盤吃了起來,成功博取對方信任。席間,雙方女子用筷子幫彼此撥開沾黏菜葉的細膩舉動、夜間點香驅蚊和分享胰島素等等微小事件,更一步步溶解了高築的戒心。
雖然過程中,參事們爆發肢體衝突,但兩位大使的幾場對話,卻一舉拉高到微妙的外交問題,也穩固了合作的基礎。兩人獨處時,北韓大使對於南韓誤以為其與叛軍勾結一事表示:「即使你知道了(真相),你也不會改變想法。」南韓於是回應:「我開始了解到,有時會有兩個真相,」並轉而主動提議合作,大聲宣告:
我們不是要南北統一,只是要聯手找出一條活路。
原來,外交官的首要工作,不是找出真相,而是維持立場與尊嚴,只要不矮化國格、不傷及尊嚴,就有迴旋合作的空間。國際關係的微妙,不言而喻。
戲中有多場對手戲,展現出雙方面對戰亂,被迫從競爭到合作的巨大轉變。圖片來源:妞新聞

環環相扣,勾勒出人性受限於現實的無奈

成就本片的不只是劇本,還有精彩的配樂、攝影和表演。索國當地女伶Aamina Camaari和九零年代走紅的Dur-Dur Band,節奏明快的非洲歌曲,令觀者恍如置身當時的莫加迪休。片尾高潮的突圍戲,特別值得一提。當時他們一夥人,分乘數輛轎車前往允諾協助的義大利大使館,過程中一度遭遇襲擊。一片槍林彈雨中,鏡頭忽上忽下拉近拉遠外加旋轉,與眾人反應與動作搭配的天衣無縫,讓人看的血脈賁張。
至於演員群的演技,在終場別離戲碼中表露無遺。為了避免雙方接機者強迫輸誠或引發衝突,他們在剛平安落地的逃難班機上,說好刻意區隔下機時間,還得迴避眼神裝不認識。於是畫面中的他們,明明擒著淚水,卻得堅定語氣;一聲再見,怕是永別。那些勉強別過去的頭、不敢轉身的背影,不必面對鏡頭就很有戲,此時再配上悠揚弦樂,揪心到了極點。
或許《逃》片終究偏向南韓觀點(偶像級的趙寅成出場,就是活脫脫的搶分擔當啊),卻無疑能喚醒許多南韓民眾對北方人民失落的兄弟情誼。對於同樣與中國關係詭譎的我們來說,恐怕也不難體會,那種無奈唏噓吧。

*本文原發表於:中華電信mod粉絲專頁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