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不會百分之百可信,但先別急著貼人標籤

2021/12/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擷取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幾天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以下簡稱TFC)發佈的一篇查核報告「【錯誤】網傳圖卡「中國央視 表態4個同意」?」,討論了一則網路傳散的圖卡「中國央視 表態四個同意」內容的可信與否,事後遭人質疑「為中共擦脂抹粉」,成為社群上「炎上」的話題之一。但有趣的是,其中還是有一些需要釐清,而且討論的事。

「事實查核」到底是什麼概念?
假訊息(disinformation)、假新聞(fake news)不是新鮮事,但在五年前的美國大選以來,對此的討論才逐漸成為顯學。而事實查核(fact check)的目的,便在於透過一定的過程,檢視訊息究竟從何而來、可信與否。從選題的考量、議題牽涉的公共性與影響性,查核過程的方法、能否檢驗、可信與否等等,都可以是影響所謂的「查核」有無效用,或者反而誤導更多人的因素。

「事實查核」單位講的,我就要信嗎?
當然未必。不過要成為有影響力的查核單位,甚至查核報告得以被引用、被分享的消息來源,沒那麼容易。以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的認證原則來說,執行「事實查核」的機構,在中立公正、消息來源的透明度、資金與組織的透明可檢驗、查證方法的標準及透明性、公開開放的更正機制等五大面向上,有一定的審查門檻,去認證一個單位有無公信力。同時,也有申訴管道作為檢驗、調查,甚至最終撤銷一個組織被認證的把關機制。

所以這次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為什麼被罵這麼兇?
在此次查核報告中,TFC提到圖卡取材的影片內容中,中國學者陳桂清談的是他對「國民黨」在公投提出「四個同意」論述的評論。而近日社群上常見的批評,便在於「幫中共洗白」、「選題根本不中立」,或是直接將TFC指為「中共打手」,甚至指控查核中心才是「假消息」的來源。
不過,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還是可先回到TFC本身「查核」議題的原則去看。我們可以從網站上的「查核準則」找到以下標準:

1、這個題目是不是符合本中心設定的優先查核對象:重要公共事務相關之爭議或疑似錯誤訊息?
2、這個題目是否屬於可以查核的事實?中心不查核意見,僅查核預期可以被驗證為正確或錯誤的事實。
3、這個題目對社會的意義為何?愈具意義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4、這個題目對社會的影響為何?影響愈大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5、這個題目傳播的狀況如何?傳播愈廣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
6、這個題目是否為中心查核能力所及?若題目有其查核價值,但中心並無足夠查核能力,將先納入關注對象。
7、這個題目是否已被中心查核過?若以往曾經查核,除非有其特殊的意義或重要性,將不列為優先查核對象,以確保查核題目的多元與平衡。

也就是說,TFC的查核過程與成果,確實不是完美,也未必可以涵蓋所有議題面向,而會有優先順序、能力所及等變因。正因為常人能力、觀點都有侷限(應該也不會覺得TFC裡的人都是超人吧),所以TFC在查核會以三人以上的核稿、校對過程作為把關,也保留申訴、提供更多資料來源的被檢討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也提到「不查核意見」的原則,這裡也凸顯了「事實」和「意見」並不相同,但未必容易區分的一大挑戰。簡單地說,「OOO是國民黨的」這是「事實」,但「因為OOO是國民黨的,所以他一定……」則是「意見」。具體來說,「事實」是可以經歷檢驗,得知「有沒有這件事」,但「意見」則有更多的模糊空間。如果任何公眾人物、政壇上的誰說了什麼,所謂的查核組織都要一一「查核」,恐怕還是不切實際,而且造成的爭議會更多吧。

所以,去討論、檢視事實查核中心「選擇了哪些議題」,以及「查核的標準可信與否」還說得過去,並不會說「不能去質疑」。但直接推演到「幫中共洗白」,或是更加二元對立地把TFC指為「同路人」,恐怕車速還是太快了,並無助釐清真相,而且還會離事實更加遙遠。而且一下把TFC貼上「塔綠班」的標籤,一下子又說他們「在幫中共說話」,或者「拿了中共好處」,搞得我好亂啊。

而更深一層的是,在有點搞錯重點的情況下,去指控TFC這類查核單位「背骨」,在幫「敵國」說話的同時,或許導致的只是自己人之間的內鬥、吵成一團,讓真正有目的的人,在看不見的暗處竊喜,甚至從中得利。

最後,哏圖、圖卡,或者「迷因」依然是把雙面刃,並不會因為我們所見的圖卡來自於自己「比較信任」、立場相近的來源,就代表圖卡說的「是真的」。在批評其他人是「網軍」、「帶風向」的同時,透過「迷因」這類文本乘載的訊息,依然可能在過於片面、斷章取義、作者有意凸顯、放大「部分真實」的同時,影響到我們自己。
(不知道會不會被討厭,但就是想說點什麼。)
Po-Hong Tsai
Po-Hong Tsai
平凡的上班族,大學讀英語文加教育學程,碩士讀新聞傳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