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看到在語言版的PO文被質疑業配,肝火大動。
雖然非行銷整合專業,但工作其實沾得上邊,對於這些手法略知一二。哪些是真的業,哪些是真心分享,並不難猜測。買帳號的手法雖過時但有用,不過我更欣賞一些直接說明是否業配的網紅(比如說丹妮婊姐,欣賞她的快言快語)。
回到正題,或許也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曾經吃過業配的虧,買了一些自己不需要或不適合的東西,花了錢才發現與想像不符,那種感受是十分不好的。也因此在書寫的時候,我盡量以接近我個人真實感受的方式描述,也特別強調是我個人感受,以為沒有半毛利潤的真心分享,可以真的提供一些參考。
我想就是因為這樣才生氣吧。被說感想太個人、與其經驗不相符、文筆太差太瑣碎等等,我都不會覺得怎麼樣;然而花費許多時間跟金錢、用心整理的結論,被輕輕一句「好葉」形容,不偏不倚踩在我的地雷點上。
這是個甚麼都能買的時代,讚數能買,評價能買,議題操作也能買
後來冷靜想想,在這個時代,葉不葉不是重點。這是一個非常完整且古老的產業鏈,以前是所謂的口碑,現在是網路上的聲量。人是群居動物,我覺得「能信任別人」這件事會替人帶來愉悅的情緒,因為那代表著某種安心、安全。正因如此,我們都會挑自己信賴的對象詢問並尋求答案,小至親友的口耳相傳、大至各個明星偶像、網紅,內在的邏輯是相似的。而當大眾已極度依賴網路、人手一機的時代,SEO跟google ads都只是基本,新聞網頁或部落格層出不窮的全版廣告讓人不耐,半被動的原生廣告反而讓人舒服一些......置入性行銷早已無所不在,行銷勢必會產生更細緻且隱藏性更高的操作。
所以重點不在葉與不葉,而在於分辨。這是現代人必修的課程。我自己會因為這個Key Person的前後發文、發言、照片等等來判斷,他提供的資訊是否可信。視覺類的很好辨別,看他發的影片或照片美感夠不夠即可;知識類的就要再評估久一點,或是參考更多說法。
話說回來,雖然說得振振有詞,我也是因為看了某家公司狀似公正的評比後損失了一點金錢,清醒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有稍稍被成功迷惑XD,才決定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並分享。我不認為這是公司的問題,而是自己功課沒做好,敗給自己的慾望與幻覺。線上課程只是一個簡單的議題,若牽涉到政治或社會問題,媒體的渲染與操作,又是更複雜、有更多立場跟權力交互作用的場域。
期許自己時時清明,如果我有說話的能力,說出的都是不讓自己後悔的話。
再回到英文學習的話題,我也清楚跟非母語者(菲師)學習有其極限,所以除了上課,沒事也會看一下YT影片,但每次看每次都會覺得英文母語者講話好快好恐怖(哭) 或是一些以討論英文為主的youtuber,偶爾流露出對英文/歐美文化不了解者近似嘲諷的姿態,雖然很些微,但我還是會為此感到不舒服。
我就是外國人啊,不知道很正常吧。不知道就學習就好了,只要不是冒犯對方文化,為何要這樣嘲笑對方呢......雖然理智上知道,但就是理智上知道而已XD。如果是日文或韓文,我會覺得看不懂沒甚麼,多聽懂一點就很快樂,就算語言類的嘲笑也會當玩笑一笑置之,學習的心境完全不同。
「學好英文是應該的」、「英文不好好丟臉」這些想法真的是一個好討厭的壓力跟魔咒。希望世界上嘲笑英文不好的人少一點,希望自己面對這個課題能再自在一點。
今天要上第一堂謝金蓉老師的課了,期待,也跟自己說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