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建安七子之王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建安七子,現代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號。
在東漢末年,這並不是一個集團,又或者「黨魁」(像八俊八廚)這樣的名號。

這僅僅是魏文帝曹丕,在建安末年,於自己的著作《典論》當中,提出的七個優秀文人。

曹丕的意思,比較不是說「這七個人一樣厲害」,而是這七個人「各擅勝場」。
王粲長於辭賦,陳琳是檄文大師。
孔融體氣高妙,其他四個一般我們不會知道。

因為他們在三國時代不是那麼「深入政壇」。

孔融,在《新漢演義》最後寫過了。
陳琳這個人專門擅長寫公告文書,為袁紹服務過,上一篇荀彧也略有提及他的作品。

《魏晉風雲》這個題名雖然殺氣挺重,但我沒打算從三國戰場英雄來切入這個時代。

王粲長於「辭賦」。

「辭賦」是啥?簡單說就是注重格式押韻的文字作品。
所謂詩詞歌賦也。

公式會套,誰也會拼。

但拼出來是虛有其表,匠氣濃厚?
還是直指人心,大師之作?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節一句簡單的。
就算要玩文字的巧言令色,王粲也是手到拿來。

辭賦作品總是能讓人在極短時間內就感受到大師風範。

事實上,就算不讀王粲的辭賦,光看《三國志注》也能經常接觸到他的作品。

董卓跟呂布許許多多的小八卦,就是出自他的史冊作品:《英雄記》。
還有比方郭汜單挑呂布……比無敵更強的,就是無知。
或是袁紹大戰公孫瓚的「界橋之戰」……趙雲沒有出場就是了。

作為一個《三國志》之前的東漢史冊,《英雄記》未必最詳實,但恐怕是最精采的一部。

這樣一個宛如班固再世的文學家,不認識一下嗎?

王粲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西元17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
他的祖父跟曾祖父,都曾經擔任過東漢三公。

沒有老袁家跟楊家這麼威風,但在外戚盤據政治中心的東漢一朝,也是很不簡單了。

從平民身分進入朝廷的大將軍何進,最喜歡這種有點厲害又不太厲害的家族。
想在夾縫中生存茁壯,自然要有一些小撇步。

何進升上大將軍,招募了王粲的父親為長史。
長史是什麼?長史就是幕府主管手下第一人。

如果把大將軍何進看成丞相諸葛亮。
那王粲的父親,基本上就是蔣琬那個級別--這樣能夠明白嗎?

而何進希望親上加親,又跟王爸爸談起,要把女兒嫁給王家。
但王爸爸拒絕了。

三國的何進就是個二百五,要在後漢的角度看,何進才會英明神武。
這兩個時代的價值觀,大有不同。

王爸後來因為生病,辭去大將軍長史,在家過世,也算是一種幸運。
至少,避開了何進被刺時的巨大風浪。

不久,董卓挾獻帝西遷長安,只是洛陽一百姓的王粲,差不多也就十四五歲。
在這時代的巨輪下,除了跟著搬家還能怎麼辦呢?

然而到了長安,王粲卻被當時政治圈第一名士:左中郎蔡邕給看上了。
蔡邕十幾年前,才學就已威震朝廷。
如今更為董太師敬重,長安士人哪個不想來沾點光?

即便賓客盈門,蔡邕還是給王粲的文采給迷上了。
聽說王粲前來拜訪,蔡老先生連鞋子都來不及擺正,倒著穿就趕忙迎了出去。

這就是成語「倒屣相迎」的由來。

王粲十來歲的年紀,發育不好,人長得又醜,在座的賓客都覺得這不過是個孩子啊。
(是說蔡邕本人也算醜到一個發亮,但他女兒是正妹的樣子?)

但蔡邕當著眾人面前表示,「這是王暢老師的孫兒,他的才學,連我都比不上……將來我的藏書(財富)都應該給他。」

有了左中郎的掛名保證,王粲十七歲時,就收到了司徒王允的徵召。
三國演義看多了都以為王允是好人大忠臣。
事實上,董卓亂政的期間,一直都是由王允領第一執政尚書令的職責。

如果你分不清建安年間,恢復東漢經濟民生的大功臣是丞相曹操還是尚書令荀彧。
那又要怎麼分辨,初平年間最大的壞蛋,到底是董太師還是王尚書?

王粲倒是清楚,拒絕了王允的徵召,理由是「長安擾亂」。

這一巴掌打得可是霹啪響。
緊接著,董太師被王司徒給掛了。

王粲的恩師蔡中郎,也被王司徒給掛了。
這長安,豈能再待?

卻說當時李傕郭汜劫掠潁川,還過頭來與王允呂布決一死戰。

潁川士人有先見之明者,如荀彧郭嘉等,早已北上冀州。
走得晚的,主流選擇便是荊州。

別的不說,荊州刺史劉表是山陽出身,既是王粲同鄉,更是王粲祖父王暢門生。
王粲略一思索,就決定收拾行囊,趁著長安城內混亂,逃往荊州去了。

哪知見了劉表……這表哥也算是給三國史料寫得一片窩囊。
遇了武士甘寧,說自己是讀書人,跟甘寧合不來,放置PLAY。
接了文士王粲,看人家又醜又瘦小,也是一般的放置PLAY。

說真的也不太能怪他,劉表本是單人匹馬來荊州上任,靠著蔡家蒯家等荊州中部世族支持,才佔有這塊襄陽到江陵的區域。
勉強跟荊南四郡與南陽大郡達成和平。

要用誰?那真不是劉表說了能算的。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劉表並沒有那麼看不起王粲。
至少在劉表過世後,王粲是在劉琮面前說得上話的謀士。

不難想像,劉表在表面上不用王粲,但是卻安排在了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身邊。

那一年,王粲已經三十二歲。
他跟劉琮說:「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在倉卒之際,強弱未分,故人各各有心耳。當此之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觀古今之成敗,能先見事機者,則恒受其福。今將軍自度,何如曹公邪?」

這段文字不難,看得懂三國演義應該就可以看懂了。
當然這是旁人的記載,但用字遣詞上,也很是呈現出了王粲的好底子。

總之就是說,能夠看準先機,在這個亂世就不至於遭難。
最後問問劉琮,能否比得上曹操?

劉琮無法回答,王粲就吹了一番曹操的豐功偉業……三國史研究第一大師裴松之表示,麥唬爛。
因為當時記下「逐劉備於隴右」

這是建安二十三年之後的事好嗎?王粲再怎麼消息靈通,也沒有靈通到預知吧。

但王粲勸說劉琮有功,那怕是假不了的。
至少,在劉琮投降曹操之後,王粲被拱了出來,當上了曹操的丞相掾。

不是,以王粲才名,曹操跟蔡邕早年又是好友,重用王粲那是應該的。
不過曹操又加賜了王粲關內侯爵……這個沒功亂賜,曹操早就像項羽一樣被人翻桌了。
荊州降漢,王粲有功,這當是童叟無欺之事。

在漢水之濱,曹操舉辦了酒宴,慶祝荊州投降。
王粲也站了出來,為曹操做了一篇賀文。

提醒一下,《魏晉風雲》的主軸,自然是曹魏正統。
當你進入了「曹操救世論」後,才能感受王粲的「偉大」。

王粲文有異才,這些恭喜發大財的東西,難他不倒,曹操自是歡喜,就把他調任為「軍謀祭酒」。

哎,別看郭嘉的主要職務是軍祭酒,就想說這個軍謀祭酒也是一樣的謀士缺。
(對我被騙了)

軍謀祭酒本身就是個參一兼政戰。
管理一些文書記錄啦,作表彰文啦,寫一些政治作戰檄文等等。

在曹操旗下,此職堪稱建安諸子大本營。

回過頭來說,曹丕的「建安七子論」,不也挺有趣的嗎?
天下最棒最會寫文章的七個人,有六個都在幫我爸寫這些東西。

1.你一個文士,不認為我爸是文人救星嗎?
2.其實我自己就不認為--孔文舉可沒把我爹放眼裡了。

曹丕是冬天出生的,理論上應該不會是天秤座啦。
不過他的學術思想核心,就是那麼有著「平衡」的味道在其中。

王粲曾經跟朋友一起在路上看到一篇石碑,只看一次就能夠背誦,一字不差。
看人下圍棋,棋局不小心被弄亂,王粲也能幫忙復原。(進藤光4ni?)

下棋的人不信,把棋局蓋起來,要王粲在旁邊再排一次,一比之下,仍是一子不差。

王粲不只過目不忘,更是博學多聞,其中他最喜歡的,還是算術。
數學這個坑啊,大概是高智商者永遠逃不開的宿命。

當然,王粲的文筆特好,下筆成章。
那時候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之前就已經先構思好,演的。

但不管別人再怎麼深思研究,都改動不了王粲的文章。
就算先想好又怎樣?
都說文無第一,當時東漢文士,哪能不服王粲是第一?

自然,曹丕認為,王粲的初征、登樓、槐賦、征思,那可說是無雙無對。
可其他的作品,就不過爾爾。

其實這就是真理,也是廢話。

這一分這一秒這個點上的第一。
不見得能是下一分下一秒下一個點上的第一。

所以人類才無窮無盡的在比賽。

曹操建立魏國之後,王粲當上了侍中。
這本是王侯與大臣之間的橋梁,不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曹操可不是那種關在深宮大院蹺著二郎腿吸著鴉片菸的貴族。

曹操的身分,到底是一個馬不停蹄的將軍。
而他交付給王粲的任務,其實也非常驚悚。

「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王粲負責恢復過去的禮儀制度。
諸葛亮其實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他主要是把東漢的朝廷,在季漢重現。

要知道,孔明可沒在東漢朝廷裡當過官。
更沒像蕭何一樣,把前朝的文書記錄盡可能的搬出來。

所以諸葛村夫需要很多的名士。
是為了樹立「漢」之招牌沒錯,但可不是拿個筆在木板上寫個漢字就成了。

要有底蘊。
要讓有識之士一看就知道,此乃正漢家禮儀。

舉凡官職、服飾、車馬、一舉一動一應一對,都要演得像真的一樣。

對,你可以想像成,諸葛亮在四川拍起了歷史時代劇。
要還原的目標,絕對不能是桓靈之世的樣貌。

裡面有記憶,有幻想。
肯定也有「觀眾」認為這個考證不夠詳實,滑天下之大稽。

但終究諸葛村夫的目標,比不上王粲的古老。

上一篇魏王之國說過了,曹操的魏國,是周代封國,而不是漢代封國。
這個國建得好,將來「代天子」就會名正言順。

要主持這個事務,又怎麼不會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知過去(未來就算了)的絕頂才子呢?

七年過去。
益州長出了一個小漢朝。
冀州出了一個新天子。

在考古還原的本事上,相信王粲是不弱於諸葛亮的。

不過,他其實僅僅用了四年。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超大型瘟疫中,王粲就過世了。

到最後,曹丕代漢的過程,仍是不那麼秦皇,不那麼王莽。
他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而王粲,王仲宣的家族,也覆滅在曹丕的手中。
曹操則說:「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

曹操父子,都看著「取漢代之」的道路。
但心裡的手段,終究是不相同的。

如果說,從王粲身上,能夠看到這對父子的分歧。

那麼,我們就絕對不能錯過……
魏諷之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夠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親有關。但事實上,當時的周宣帝有五個皇后。楊堅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宣帝之子的唯一輔政? 就是因為劉昉跟鄭譯兩個關鍵人物。
Thumbnail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夠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親有關。但事實上,當時的周宣帝有五個皇后。楊堅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宣帝之子的唯一輔政? 就是因為劉昉跟鄭譯兩個關鍵人物。
Thumbnail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說到這八個字,通常我們都會想起楊修跟他的解答:絕妙好辭。 經常都會忘記,這道曹操也要想上三十里路才能解答的謎題,是蔡邕所設下的。 蔡邕,一個在董卓死後,唯一在王允面前流露出哀悼之情的士人。 也是原本應該成就《後漢書》的才子。 對范瞱來說,蔡邕列傳必然相當特別。
Thumbnail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說到這八個字,通常我們都會想起楊修跟他的解答:絕妙好辭。 經常都會忘記,這道曹操也要想上三十里路才能解答的謎題,是蔡邕所設下的。 蔡邕,一個在董卓死後,唯一在王允面前流露出哀悼之情的士人。 也是原本應該成就《後漢書》的才子。 對范瞱來說,蔡邕列傳必然相當特別。
Thumbnail
《典論》是曹丕自撰的文章的總結集。其中<論文>一篇,向來受文學研究者重視,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首篇專論文學的文學批評文章。 (一) 文人的弊病 曹丕在<典論・論文>首先提及文人一個重要的流弊:文人相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
Thumbnail
《典論》是曹丕自撰的文章的總結集。其中<論文>一篇,向來受文學研究者重視,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首篇專論文學的文學批評文章。 (一) 文人的弊病 曹丕在<典論・論文>首先提及文人一個重要的流弊:文人相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