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紀:《一直一直往下挖 》

閱讀筆紀:《一直一直往下挖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英文版:Sam & Dave Dig a hole
中文版:一直一直向下挖
文字:麥可.班奈特(Mac Barnett)
繪圖:雍.卡拉森(Jon Klassen)

raw-image

故事情節(內含完整爆雷)
兩個男孩,山姆和大衛從屋子出來,拿著兩把鏟子要幹件大事:挖洞。為了挖到「奇妙的東西」,他們決定挖到之前絕不停手。

隨著一鏟又一鏟的挖,洞越來越深,然而山姆與大衛從來都不知道,他們有多麼靠近「寶石」。他們錯過了一顆小寶石(然而除了狗狗,他們並不知情),他們繼續往下挖。

raw-image

他們再次錯過另一顆寶石,就在終於要挖到大寶石的時候,山姆與大衛決定轉彎;他們分頭、再次會合,他們繼續向下挖。

每一次的轉折,雖然都錯失了一顆寶石,但每一次的錯過都帶領他們靠近更大的大寶石。故事的最後,他們沒有挖到任何一顆寶石,他們只是累了坐下休息。

狗狗聞到骨頭的味道,繼續向下挖,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山姆和大衛還有狗狗就如同跌入兔子洞般下墜,最後回到原點,兩人跌坐在屋子旁的草地上。

raw-image

「就這樣了。」

「就這樣了,我們所經歷的多奇妙啊!」

兩個男孩回到屋裡去,留下銜著骨頭的狗狗,就這樣了。


Something Spectacular:

也許我們該先定義什麼是「奇妙的東西」:是寶石嗎?如果寶石就是故事所指「奇妙的東西」,那麼顯而易見的,他們沒有挖到。

但是當他們說出「我們所經歷的多奇妙啊!」時,又讓人感覺山姆和大衛「真的」有挖到「奇妙的東西」。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很難說清楚什麼是「奇妙的東西」,也很難說我們真的得到了什麼、或者錯過了什麼…

這樣的開放性不只留給讀者許多值得討論、深思的地方,也是閱讀本書時充滿樂趣的地方。


山姆與大衛:You completed me

大衛看起來像是個主導者,但是沒有山姆,他不可能經歷這一切;山姆與大衛完整了彼此,也完整這個故事。

有人能跟你一起經歷這一切真好,不是嗎?作者在專訪中提到「一個人獨自挖掘,卻錯過每一個寶物是種悲劇,然而換作兩個人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喜劇效果。」或許就是最佳的註解了。

看著他們兩個人,腦海中忍不住浮現出這個畫面:

raw-image

冷知識:書裡面他們挖的坑道,是可以拼接成一幅大圖的哦!


Well, 就這樣了

當故事結束、回到出發前的場景時,不知道你有注意到嗎?看似相同的畫面卻有不同的細節,對比前後兩個場景你會發現:

開始:風向計(雞)、紅色的貓項圈、紅色的花、蘋果樹。

raw-image

結局:風向計(鳥)、藍色的貓項圈、藍色的花、梨子樹。

raw-image

許多東西和出發時不一樣了,看起來像是回到原點……嗎?但是,嘿!山姆和大衛也就這樣回家了耶!我是說,誰會沒有注意到這些改變呢?

故事裡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還是整個故事就是個幻覺、一場夢?但是狗狗嘴巴裡銜著的骨頭看似如此「真實」,而這樣的真實感卻又顯得這麼衝突(因為不管怎麼看,這和原先出發的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這個故事到底天殺的在說什麼?

許多家長覺得這是個不容易駕馭的故事,開放性高、又有許多隱喻般的細節,因此難以掌握。可能不只是個有趣的故事而已,讀者要在真實與衝突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問題是它真的隱含什麼寓意嗎?


一、為「全知者」挖的洞

閱讀的過程裡,我們不只一次感到惋惜,再堅持一下、多注意一下狗狗的反應就可以挖到寶石了,這種「旁觀者清」的感受很深刻,也讓山姆跟大衛跟我們如此靠近,就像我們所認識的人一樣……而我們作為吃瓜觀眾,就如同看著親友在我們眼前做著一件明明就要成功,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的令人著急。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閱讀時有前述的揪心感受,那是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擁有上帝般的全知視角,因此我們忍不住為一次次的錯過感到緊張、無奈甚至是揪心。

說故事時,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次翻頁,孩子們忍不住、巴不得能用言語或任何方法告訴山姆和大衛「就在那裡!」的強烈悸動。

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錯過了什麼,而且我們在乎因果,我們難以放下種了因卻得不了果的遺憾

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只是看著兩個小男孩挖洞,也跳入創作者為我們挖好的洞,入戲程度之深難以想像。

但作者於訪談時表示,他無意引導讀者、也沒有刻意以此作為隱喻。如果有,或許只不過是有什麼觸動了我們的經驗、記憶中的某個片段或感受,如此而已。

這是個和好朋友一起挖洞、一起經歷了快樂時光的故事,如此而已,這樣就夠了。我們時常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跟著山姆和大衛經歷酣暢淋灕的旅程後,闔上書的你是否發現我們心中那根深蒂固的「結果」呢?

但是,如同《老人與海》的結局,當所有人見到被鯊魚啃食殆盡的巨大魚骨,為桑提亞哥的白忙一場感到遺憾時,桑提亞哥卻帶著前所未有的滿足入睡。

山姆和大衛挖的洞,也為了你和我。本書很適合和孩子一起討論,甚至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可以進行更深的對話。

二、單純的快樂

我很喜歡故事的結局,如同電影,橫向的畫面中主角慢慢的進入屋裡,鏡頭慢慢拉近,最後定格在狗狗和樹;男孩們如同出發時一樣,他們沒有注意到一切都不一樣了,但狗狗卻發現了,他望著那棵樹。

故事一定要「看」出什麼東西來嗎?倒也不必,「有趣」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不管怎麼看都真的很有趣。

你有多久沒有感覺單純、童趣的快樂呢?不妨看看本書吧!


raw-image

Jon Klassen是非常有趣也樂於分享的創作者,有興趣的朋友可追蹤他的IG,他時常應編輯的邀約(逼迫)開直播回答讀者的各式提問,果然天下的編輯都是一樣D(茶)!

最後,請務必看看超歡樂的預告片:

同場加映:非常精彩的創作者對談










avatar-img
中年日常的沙龍
15會員
16內容數
不定期從童書編輯的角度,分享書、工作以及編輯相關二三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中年日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一條毯子,阿文非常喜歡它。 我也有一條白色、橘色字樣相間的小毯子,當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就有這一條毯子,我非常喜歡它,直到現在。
我從這本書的得到的教訓是:不管一個編輯再喜歡一本書,即便它「真的」是本好書、我們都認為它「應該」是本暢銷書,也不該真的認定它會「自動」成為暢銷書。除了靈敏的嗅覺,你還得擁有駕馭它的本事、和讀者精準溝通的能力,以及足夠的自信……
無論譯者再專業、可靠、用功;不管責任編輯是不是你、有幾位編輯看過。作為編輯永遠不能省略每一個「應該」深入查找資料的責任。
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一條毯子,阿文非常喜歡它。 我也有一條白色、橘色字樣相間的小毯子,當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就有這一條毯子,我非常喜歡它,直到現在。
我從這本書的得到的教訓是:不管一個編輯再喜歡一本書,即便它「真的」是本好書、我們都認為它「應該」是本暢銷書,也不該真的認定它會「自動」成為暢銷書。除了靈敏的嗅覺,你還得擁有駕馭它的本事、和讀者精準溝通的能力,以及足夠的自信……
無論譯者再專業、可靠、用功;不管責任編輯是不是你、有幾位編輯看過。作為編輯永遠不能省略每一個「應該」深入查找資料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