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製作的第二個教訓:Farewell Beekle, the honor book of Caldecott…

2022/01/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年的夏天,我看到“Adventure of Beekle: The Unimaginary Friend”,它毫無疑問的是當年度我認為最棒的書之一,也是我歷來最喜歡的圖畫書之一。除了手刀購入,我也默默許願公司能把它簽下來(一度非常靠近);最後,考量高額的版權費用和行銷能量,我們還是放棄了。
沒多久,中文版以《皮可大冒險:想像不到的朋友》的面貌上市了,但很可惜,上市後的反應正和我們當初預期的結果很接近,它並未在市場上締造驚人的成績,反而不幸的成為叫好不叫座(至少離賣座有段距離)、淹沒在書海中的一顆遺珠。
由於並非該社的員工,我只能從遠處觀察,似乎該做的都做了(應該說,傳統上會做的都做了),書介影片、強打凱迪克的得獎光環、專家推薦、分波段進行的行銷文宣一樣不少,但依然沒能創造銷售的佳績。
但顯然這樣是不夠的,皮可是個特別的孩子,需要更精準的讓讀者明白它的特別之處。
這是一本很「純粹」的、為孩子創作的童書,這是它的優點。但放在台灣市場,它的優點很難被突顯,因為消費的主要族群(付錢買書的人)很難直觀的感受到它的美好、產生共鳴。
我認為這是台灣童書市場「應該」要有、卻很難做的書。理由如下:
第一,它是本評價不錯的得獎書,但童書界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資訊荒漠,讀者已漸漸養成自我的選書品味和習慣,同時國內外童書相關的資訊非常多,得獎書早已不是銷售的保證,對銷售量也沒有太大的助益。
但在製作上,得獎書將使得版權取得更為困難(高知名度帶來的授權競爭、授權金額也會因獎項的肯定而提高),反而提高了製作的成本。
第二,對於台灣讀者而言它並不「直覺」,現今消費主力的六、七年級家長,皮可這樣的主題多半和自身所經歷的童年不太相同(我們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並非在充滿童趣的環境下孕育成長),不容易感受到它的魅力與令人著迷之處。
但投入許多成本,辛苦將皮可引入的出版社,顯然沒有那麼多時間和力氣和讀者溝通。若期待國外一致好評的得獎書自動變現、轉換為業績,皮可無疑狠狠的為我們上了一課。


我從這本書的得到的教訓是:不管一個編輯再喜歡一本書,即便它「真的」是本好書、我們都認為它「應該」是本暢銷書,也不該真的認定它會「自動」成為暢銷書。除了靈敏的嗅覺,你還得擁有駕馭它的本事、和讀者精準溝通的能力,以及足夠的自信……
同時,編輯也必須擁有抽離「愛書人」的能力和自覺,我們不能選了一本好書,卻沒為它做好準備。多數編輯所從事的都是商業出版,而營利正是商業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這並不市儈。相對的,作為創作者和消費者中間的橋梁,客觀的審視、評估和計劃正是編輯該具備的專業能力。
這個教訓同時也引出了下一個教訓:「準確的行銷、有效的和讀者溝通,比起獎項、書評的肯定更為重要」這是個強調主動、快速變化的時代,曖曖內含光、久久自芬芳已是難以期待的事情。

13會員
16內容數
不定期從童書編輯的角度,分享書、工作以及編輯相關二三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