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許多角色和劇情的分析,為顧及閱讀流暢性,當時比較沒有細談到《枕上書》出現矛盾、錯誤或呈現不太流暢的地方,因此今天便來補談這些 Bug 吧!
那由於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我會先將等等提到的錯誤類型列舉在下方,如若只想閱讀特定項目,記得善用章節目錄功能進行跳轉喔!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由於《枕上書》是從小說翻拍而成的電視劇,自然劇中就有不少因劇情更動不完全出現的 Bug。
這些問題大多是劇情在拍攝時做了調整,台詞卻仍然照搬原著而產生,待會我也會放上原著或劇本中的描述供大家參考。
鳳九在看見白淺送來罰抄的書籍後,問了阿離是不是跟他娘親說了不該說的話,而阿離便回答她:
「鳳九姊姊教我不要臉,我就請教娘親,什麼叫不要臉?怎麼做才能比父君更不要臉?」
這段有趣的對白正是從小說一字不差移置過來的,非常還原。
不過電視劇在這段劇情之前,並沒有拍出鳳九教阿離如何不要臉的對話,所以可能會有人有所疑惑。
若我們翻開劇本,就會發現劇本其實有這段對話,就安插在鳳九帶阿離逛妙華鏡的劇情中。
這同樣是從小說原汁原味搬來的片段。在小說中,鳳九小時候是以狐狸原身的狀態被東華救下,東華才會對被疊宙術逼出原身的鳳九覺得眼熟。
可電視劇裡東華第一次救下鳳九時,鳳九是維持人身的模樣。在這個前提下,東華就算真的想起以前救過鳳九,也不該是在看見她原身的時候。
鳳九小時候曾因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路而掉進蛇窩,從那之後就怕黑又怕蛇,所以當她想離開玉林院,東華才會用「天已經黑了」這句話嚇唬她。
但在劇中,東華說這句話的時候外面天色明顯是亮的。
按照劇照中的色溫,加上鳳九回到疾風院時是早晨,我猜劇組應該想把鳳九逃出來的時間定在清晨,只是清晨的天色跟鳳九害怕的伸手不見五指的黑還是有一定差距,算是畫面呈現的一個小 Bug。
在原著中,無論真息澤或東華都沒有去靈梳台上看橘諾行刑,可劇中加入了緲落情節,所以東華有出現在刑場上。這就讓熟悉這段歷史的沉曄和蘇陌葉有了疑惑。
梵音谷真正歷史上,真息澤應該是在營救阿蘭若時才出山,沉曄身為局中人,對此自然再清楚不過,而蘇陌葉那時人在西海,會沒見過息澤也算正常。
但問題是,從劇裡阿蘭若的回憶中可以看出橘諾行刑時真息澤是有到場的,就坐在東華的位置,而且蘇陌葉人也在。
或許畫面這樣安排是想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但真息澤的出現就讓蘇陌葉和沉曄對息澤沒有出山、不聞政事的印象產生了矛盾。
兵藏之禮上的這個 Bug 應該就比較明顯了!東鳳第二次見面是在夜華白淺的婚宴上。小說中東華在夜華離開後本想起身離席,卻因為見到偷偷摸摸拿著花盆進來的鳳九,覺得有趣而坐回位子上。
而後鳳九踢花盆時,一不小心把花盆踢到他頭上而成了全場焦點,眼見狀況不妙,她便靈機一動把罪責推到迷谷身上,化解了危機。正因如此,東華聽見連宋擔心鳳九會緊張時,才拿了這段往事出來回應他。
不過電視劇中,當初花盆是東華自己故意施法砸過來的,迷谷也沒有出現在宴會現場。
我想劇中之所以改成東華自己施法,是由於宴會前加了段他聽見鳳九八卦自己的劇情,這讓他對鳳九有了好奇,才想趁此機會戲弄她。劇情邏輯本身沒有問題,只是不小心讓後面兵藏之禮的台詞出現了 Bug。
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東華在碧海蒼靈看著鳳九撒嬌時,都有回憶起梵音谷中緲落說的「心底有片佛鈴花海,不知花海後藏著誰」這段話,然而緲落這段劇情在電視劇跟小說裡卻有著些微落差。
小說中,緲落在被東鳳擊敗消失前曾說了一段「臨終感言」,所以東華會憶起這番話的確有憑有據;
但電視劇中,緲落被東鳳合力擊敗後只笑了一聲,一句話都沒說就消失了,是等到東華前去妙義淵,緲落才有提到類似的內容。不過她說的也並不是花海後藏著誰,而是明確說了花海後藏著一個白衣女子。這就讓東華之後回憶的內容出現了些許誤差。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緲落的臨終感言在劇本裡是有被留下來的。
東華在青雲殿與鳳九重逢時,曾向鳳九提到碧海蒼靈已經添了她想要的布置,讓她想回去時都能回去。這是他在羽化前為她盡的最後一份心力,也同時證明自己即使到了最後,仍記得鳳九說過的每一句話。
只是從結局東鳳帶著滾滾賞景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發現碧海蒼靈的布置並沒有被更動。頂多只有靈鳥曾在滾滾追著落花跑時現身,涼亭、果樹並未出現,沒有把東華在兩百年中為鳳九實現願望的勞心勞力呈現出來。
(老實說劇版整段碧海蒼靈都滿有瑕疵的。節奏太趕,沒有呈現鳳九當初規劃一切的用心,導致東華替她完成所願的張力也比小說弱很多。)
除此之外,我覺得東華說鳳九什麼時候都可以回去這段邏輯也不太合理。既然他已經知道與緲落決戰需要開啟碧海蒼靈的禁制,又何須將碧海蒼靈的一切打點好方便鳳九回去?
或許小說裡東華會選在碧海蒼靈開啟結界,是因為青雲殿的對話讓他確信鳳九此生都不會再回來,才決定回這個屬於他們的家開啟結界;
但電視劇中,東華要在碧海蒼靈開啟禁制是見到鳳九前就決定好的,這就讓東華依舊選擇為鳳九打點好一切的舉動顯得不合常理。
劇中鳳九與阿蘭若相貌幾乎一樣的設定讓劇情出現了不少不合理之處。第一個就是身為女君的橘諾看見鳳九時,竟只有「似曾相識」的印象。
阿蘭若是橘諾的妹妹,先不論過去她和嫦棣處處針對她的這點,光從橘諾流放回來會與沉曄與潔綠聊起阿蘭若,甚至將「阿蘭若」三字列為禁語,就能看出她對這個妹妹非常介意。
不論這個介意是好是壞,在能清楚記得過去所有事的情況下,卻認不出跟阿蘭若模樣幾乎一致的鳳九,我覺得是不太合理的。
小說中小燕並沒有參加宗學競技賽,因此鳳九算是滿輕易就贏了比賽;而劇版加入了緲落慫恿姬蘅、小燕為了姬蘅參賽的劇情後,就讓宗學競技賽變得更加刺激。
為了讓後續劇情能照原著跑,劇中鳳九即使打得艱辛,最後還是贏了,可加入這個改編後就讓小燕跟鳳九的實力差距顯得有點矛盾。
小燕是青之魔君、鳳九則是青丘女君,雖同樣身為一族之君,但就年齡資歷而言,一定是小燕勝過鳳九。就算鳳九是以遠超平輩的優異劍術贏了小燕,她在兵藏之禮上卻又輸給了同樣身為魔君的聶初寅,這就不免讓人覺得小燕輸了競技賽並不合理。
不過這部分我自己有歸納出三個可能原因去做解釋。
其一就是兵藏之禮上的那場架,電視劇有新增一個小說沒有的設定:聶初寅拿到了緲落的力量。或許聶初寅本人的實力確實跟鳳九差不多,只是得到緲落之力才能贏。
其二則是青梅塢限制法術只能純粹比劍的設定影響了戰局。或許加了法術的情況下小燕會比鳳九強,只能使劍的狀況反而鳳九會贏。
其三就是劇中小燕會輸鳳九的關鍵是緲落的控制突然斷掉,導致他有一瞬的失神,即便鳳九實力不如他,她卻成功抓住那一瞬間才贏了比賽。
以上這三點是我認為比較能解釋得通的理由。
我知道有些人會因為小燕的性格,直觀認為他的實力沒有高出鳳九多少,可若從劇中小燕能自由出入梵音谷這件事來看,就會發現癥結點。
進出梵音谷會耗費大量法力,如若沒有強大仙者提攜,普通人根本無法自由進出梵音谷,小燕在劇中卻起碼進出谷三次(一是東鳳入夢後至魔族尋求協助、二是出夢後受東華之託回魔族通知喣陽、三是帶姬蘅出梵音谷)。
就算是適逢冬至入谷門檻降低,短時間內如此頻繁進出,對法力也會造成相當大的損害,這都能看出小燕的法力並不低。
而鳳九在冬至前後是否也能獨自出谷,劇中並沒有給出解答,如若依循小說她必須依靠東華提攜才有辦法出谷的設定,那就無庸置疑表示法術這塊她是弱於小燕的。
正如前面所說,梵音谷中只有王城內可以使用法術,一旦出了王城便無法使用,而舉辦雪樁比劍的青梅塢位於王城之外,正常來說,賽中無論是誰都應該無法使用法術。
然而劇中姬蘅與東華卻很明顯使用了法術,尤其姬蘅用的法術還能直接影響到賽局,這無異於打臉了宗學競技賽禁用法術只純粹比劍的意旨。
東華在尚未與阿蘭若碰面前,一直疑惑鳳九的元神在橘諾的胎中,不過這也只是猜測,因為電視劇的東華並不像小說一樣有把元神親手放在橘諾的胎兒上,所以他對鳳九元神的去處一直存有疑惑。
而在他假扮息澤與蘇陌葉見面之前,多了一個察覺到鳳九元神而離開宴會的動作,這代表東華是可以察覺鳳九氣息的。可他在真的跟阿蘭若見面後,卻沒有同樣察覺氣息的反應,純粹只因她跟鳳九的面貌相似才產生注意。
若說初見阿蘭若時,東華是由於橘諾也在房裡才沒有特別留意到帶著鳳九氣息的阿蘭若,那在他離開橘諾房間、找到在船尾聊天的蘇陌葉跟鳳九時,應該就能感覺這位阿蘭若公主身上的氣息要比橘諾強才對。
再不然去看月令花的晚上,整段時間只有他跟阿蘭若兩個人,沒有旁人干擾,他應該也能百分之百確認鳳九的元神在阿蘭若身上,但劇中比較傾向他是藉鳳九說漏嘴的話才確認她不是阿蘭若。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劇版在做了阿蘭若與鳳九相貌幾乎一樣的改編後,產生了不少不合邏輯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蘇陌葉對鳳九與阿蘭若相貌的認知。
首先,從第二十四集鳳九說的話我們可以得知她跟蘇陌葉早在入夢前就有見過面。
而且按照小說的設定,蘇陌葉跟白真是多年好友,所以他應該更早之前就見過鳳九了。
既然如此,那他初見阿蘭若時就該對她們的神似感到驚訝,就算入夢後對原世界的物象記憶模糊,也不至於連她們相貌無比相像的關聯都忘記。
換個角度,若單照劇中的安排,蘇陌葉是先認識阿蘭若後才見到鳳九,那他見到鳳九時就該對她的相貌感到意外,更何況那時阿蘭若已經過世了,依照蘇陌葉心心念念想解開阿蘭若死亡真相的執念,他不可能會放過眼前這個跟阿蘭若過於相似的鳳九。不管哪個情況,蘇陌葉到這個時候才驚訝於她們的相似我覺得都是不合常理的。
但我還是得幫忙說句公道話,其實劇版《枕上書》已經盡力把大多數原著情節還原了,這種改編設定上的細節問題,我不想多苛責編劇,畢竟一下要顧及原著,一下要考慮三世由同一人飾演,一下又要做出合理精彩的改編,老實說能編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啦!
兵藏之禮上,連宋要聶初寅挑戰王夫的一席話讓在場的人都一臉錯愕,不知道鳳九何時嫁了、又嫁了誰。這樣的震驚放在白奕、白止甚至折顏身上我都覺得合理,可劇中第一個表現出驚訝的卻是白真。
白真是鳳九從梵音谷回來後第一個見到的青丘家人,他還為了提醒鳳九準備兵藏之禮而留在九重天上。
若依照鳳九回到九重天後,就隨著東華住在太晨宮而非洗梧宮的舉動,白真應該是繼阿離之後,最有可能知曉東鳳之事的白家人才對。除非他叮嚀完鳳九就立刻回了青丘,否則不太能合理化這個反應。
這一段是我個人覺得劇版新增的一處讓人不明不白的劇情。先不論結界外的眾人合力能否擊破號稱固若金湯的星光結界,光是「為了救人想用外力破除結界」就已經非常不合理。
東華為了徹底消除緲落與濁息,不惜以共赴黃泉的代價開啟了星光結界,還與小燕耗盡心力將緲落困進結界裡。
在緲落被解決掉後,結界內仍剩餘非常多的濁息,此時外面眾人卻一點沒思考後果,只想用蠻力強行破除結界,這無異於是不顧濁息逸散的風險魯莽行事。
更何況外面那群人談得上有戰力的就只有身為洪荒神祇的折顏、統領四海的連宋、位列魔君的小燕,頂多再加上同為上神的白真,其他人對抗星光結界幾乎沒有意義(尤其身為文官的司命重霖與剛飛升成仙的葉青緹)。這樣一群人想去破除東華不惜以命開啟的星光結界,不管哪個角度切入都十分牽強。
雖然小說裡救出東鳳的方法與劇版類似,但好歹小說中破除結界的是戰力僅次於東華的墨淵、身為天族太子的夜華跟師承墨淵的白淺,也有考量到濁息逸散的風險而將崑崙墟拿來盛裝濁息,這樣的安排就要合理得多。
因此我不太明白劇版在有了以血液交融作收尾的情況下,還硬要安插這段劇情進來的意義何在。
我曾經說過,劇版九曲籠其實拍得差強人意。小說中鳳九經歷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哭得很慘,劇版這種效果卻被大大打了折扣。
小說中,鳳九在九曲籠裡受盡痛苦撐了五日,被沉曄救出後還被扔在半路上,只能自己慢慢走回去;然而當她好不容易走到房門口,卻又見到息澤在自己房中幫橘諾包紮傷口,才到了外面休息等陌少。
在與陌少閒聊時,她便談到了她與東華的往事(小說中鳳九不曉得息澤是東華)。
因為小說中鳳九記得過去的一切,才會在再次面對生死之劫的時候,對每回都獨自撐過危險的自己傷懷。
從第一次被東華救下的那天開始,她就憧憬他、喜歡他,可他也只救了她那麼一次,正因如此,蘇陌葉才會問她:「那妳恨他嗎?」(恨他沒有出現、沒有救她)。
同樣一句話,放在劇版卻出現了非常多問題。
劇中陌少問這句話前,鳳九是在說她覺得息澤一定很喜歡橘諾而為阿蘭若難過,又覺得自己很像她。這個情況下陌少卻接了這句「那妳恨他嗎?」就會讓人疑惑這個「他」到底是指誰?東華還是息澤?鳳九又為何要恨他?
而鳳九說她跟阿蘭若相比好不到哪去的這段台詞,我也認為不太恰當。鳳九與阿蘭若之間確實有相似的地方,像是對所愛之人的執著、無畏,可這段劇情中鳳九類比的地方卻不是感情觀。
「想到阿蘭若作為一個女孩子都沒有被好好地疼愛過、沒有好好地被呵護過,我就覺得有些難過。」
「可是轉念一想,我又比阿蘭若好到哪裡去了。」
台詞這樣安排更像是鳳九認為自己和阿蘭若一樣從沒被疼愛、呵護過。但其實鳳九是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她不缺別人的關懷,也不吝嗇付出自己的愛,而她自己也清楚知道這點(從她對蘇陌葉說「我一定是背後有人撐腰才什麼禍都敢惹」就能得知)。
在這個設定下,我認為鳳九說出這樣的話是非常不合邏輯的。
再來後面還有一處改編後被弱化的台詞。
這段台詞雖是從原著裡原封不動搬過來,放在劇版的效果卻明顯弱很多。
小說中鳳九靠意志力在九曲籠裡撐了五天,直到沉曄衝進來救她才暈了過去,連被沉曄丟下後她還能撐著身體走回去,所以她才會說自己沒有那麼嬌氣,並希望遇到一個救了她後不會丟下她的人。
可是劇版少了這段鋪陳就會覺得鳳九說這些話很沒道理,受刑時間變短就算了,沉曄跟東華又都有去救她(沉曄還把她好好護送到曉寒居才走),而且陌少見到她後還把她抱回屋裡照顧。
在鳳九受到眾多人保護的情況下,她說自己不嬌氣的虐點就變得很弱,她希望有人救她後不要拋下她的心酸也少了脈絡,大大刷淡了鳳九堅強獨立的性格亮點。
除了九曲籠以外,我認為劇中鳳九入蛇陣的劇情也呈現地太過簡陋,並不是說它特效或後製單調,而是沒有把鳳九做足把握才去闖蛇陣的機警表達出來,反倒給人一種她就是去送頭的感覺。
在小說裡,鳳九築起仙障後用最快的速度摘下了頻婆果,而且為了爭取時間,還懂得躲在樹蔭下讓巨蟒不敢全力攻擊(巨蟒會怕傷到樹)。
另外,她的仙障是在她摘下果子後,只差兩三丈就能邁出蛇陣的地方才損毀,而後天罡罩便跑出來救了她一命。正因為只差一點就能衝出去,她才會毅然決然離開天罡罩。
但劇中,鳳九一進蛇陣沒多久就被巨蟒攻擊到仙障損毀、天罡罩出現,這時的她連果子都還沒拿到,即便算準時間離開天罡罩拿到果子,沒有阿蘭若之夢把她困住,她不可能還有那個命衝出蛇陣。我覺得這是劇版安排差強人意的地方。
除此之外,東鳳二人在闖蛇陣後受的傷也遠比小說輕得多。
先從鳳九來說,鳳九將畢生修為凝成仙障入蛇陣,仙障被毀後修為盡失,身體比凡人強不了多少。小說中還有提到阿蘭若之夢含養了許多吸食生氣的惡妖,當東華穿過蛇陣見到鳳九時,受了嚴重內外傷的她幾乎到了油盡燈枯的狀態。
然而劇中除了無血色的臉之外,能顯示鳳九受傷的就只有手臂上的幾條血痕,這樣的傷實在很難表現出鳳九九死一生的危急。
東華也是,劇中連宋曾對東華有過這麼一段形容:「上戰場一趟像被鮮血泡過,連眉毛都不動」可這段話在小說裡其實是用來形容此時邁入蛇陣的東華的。
即便被巨蟒打到渾身是血,東華仍用緩慢的步伐朝著鳳九前進,生怕自己過於魯莽會讓夢境破碎傷了她,加上小說裡他闖蛇陣時外面有下大雨,因此穿越蛇陣後東華的狀態也非常不好。
不過同樣,電視劇裡他們仍然只用沒血色的面容跟幾道血痕將這樣的重傷輕描淡寫過去。
兵藏之禮是青丘每位新君上任都必須行的禮,也是較不重禮數的青丘難得一見的重禮。在兵藏之禮上,每任新君都會身著盛裝提兵破陣,並將兵器藏於堂亭山的聖峰下。
這禮雖對青丘新君嚴苛,卻也成了八荒仙者都想前去一觀的勝景。小說中也有提及白淺當年在兵藏之禮上的風姿,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正由於兵藏之禮有著這樣重要而稀有的定位,鳳九這次的兵藏之禮才格外受到重視,堂亭山觀禮臺早早就被四海八荒的仙者湧入,連滄夷、知鶴等人都有到場,可說是盛況空前。
不過肉眼可見,這樣的魄力跟震撼力放在劇中明顯變弱很多。
場景上簡簡單單的觀禮臺絲毫感受不出青丘古禮的莊重神聖,反而非常陽春。更別提小說描述四海八荒仙者齊聚爭相一觀的浩大排場,劇裡卻只看得到稀稀少少的人煙,完全沒有展現兵藏之禮盛大到足以影響四海八荒的氣勢。
凡間劇情就如我之前提到的,有非常多不完善而瑣碎的劇情,像是鎖魂玉落入承虞國的前因後果、聶初寅先後指使楚宛宋玄應奪鎖魂玉等都缺乏脈絡。也因為凡間劇情意義不明的部分佔了多數,我就不一一討論,否則肯定討論不完。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九跳崖後宋玄仁所摘下的這串手鍊,其實是凡間劇情中難得一個能在原著找到對應的小設定。
在原著劇情中,這串銀鈴手鍊是鳳九用來感知宋姓皇帝安危的法器,在皇帝即將被妖刀所傷之時,鳳九手上的銀鈴突然有了反應而讓她奮不顧身地衝去保護他。
而在電視劇裡,這個功用也有被暗示出來。
當宋玄應拔出妖刀,鏡頭有帶到銀鈴震動及鳳九望向靈璧石的畫面,顯示這串手鍊仍然有著「感知皇帝安危」的作用。
只是很可惜除了這兩個轉瞬即逝的鏡頭外,這串銀鈴就沒有更多著墨了,只能從劇本敘述大概得知鳳九是因為銀鈴震動才發現刀不對勁。
除了這個原著提到的功能外,劇版還有為銀鈴新增一段設定,是成玉將手鍊給予鳳九時所提到的:若被王君賜死,有了這手鍊回九重天會比較舒服。
這段話表明了這串手鍊不僅能用來感應宋玄仁的安危,更可以讓鳳九在完成歷劫時減少痛苦,可直到最後銀鈴手鍊被宋玄仁扯下,劇中都沒有再提到這個功用。
究竟這串手鍊要如何幫鳳九減輕痛苦?宋玄仁拿到手鍊後又產生什麼影響?都成了劇中解不開的謎團。
鳳九元神歸位後,元神被混入了緲落的氣息,但這件事在正片裡只透過東華一句獨白表現出來,非常不明顯。
相較之下劇本的安排就完善一些,有明確表示東華伸手是為探鳳九神思,並透過短暫閃回輔助呈現鳳九神思因緲落混亂的情況。
原著當中,東鳳出梵音谷後就已經將名字錄進婚媒簿,也就是說名義上兩人已經成婚,只差補辦婚宴將關係公諸於世。
然而電視劇並沒有提到登錄婚媒簿這段劇情,而是著重於後續合辦婚宴的部分,這在婚宴又沒有成功舉辦的情況下,就容易讓沒讀過原著的觀眾疑惑東鳳二人的夫妻之名是否存在。
但若按照青雲殿重逢時,東華鳳九有談到「和離」這件事來看,劇版應該和原著一樣是有先錄好婚媒簿的,否則東華也不會堅持自己至死都是鳳九的夫君。
原著中對於鳳九造劍匣一事,在她單靠一己之力打造這塊描寫地頗為深刻,從劍匣要挑選哪些材質、刻哪些紋路、製作組裝等都經她一番巧思,她還為了拿到珍稀的雩琈玉,與連宋打了個賭。
只是在電視劇中,東華給的進度圖就已經將劍匣樣式都設計好了,構造、紋理到時間安排無一不明。鳳九只需按著圖上指示描圖樣、製作組裝就好,我覺得沒有呈現她在劍匣紋理設計的用心還滿可惜的。
從上述種種案例來看,大家應該多少有發現劇版鳳九相較小說被弱化了不少,尤其是在她堅強獨立、不容易哭的設定上。
小說中東華缺席婚宴後,鳳九在青丘過了一段渾渾噩噩的日子,這段時間除了等待東華解釋失魂落魄外,還因記憶被竄改導致她常常頭痛。
即使如此,她卻還是沒有落下眼淚,是直到折顏發現她記憶不對勁及懷了身孕後,鳳九強撐起來的情緒才終於潰堤。
我很喜歡小說裡形容鳳九不大愛哭的這段話,我認為它把鳳九堅強的性格側寫地非常生動。
她雖不大愛哭,但每次哭起來,都唯恐不能哭得傷傷心心,好惹人憐憫叫人心疼,此時卻面色平靜,只是眼淚洶湧,像決堤的天河,漣漣的淚水順著下頜滴落在水紅的長裙上,浸開的水漬就像盛開的一串佛鈴。
的確,在小說中鳳九很少痛哭過,除了目睹葉青緹之死、九曲籠後跟蘇陌葉聊到往事,以及最後得知真相這三個地方有過痛哭,即便是頻婆果被奪走的當下,她也只是靜靜坐在路邊掉眼淚。
正因她不是一個容易哭的人,只要她一哭起來,那些壓在堅強下的委屈就會更讓人心疼(就像劇中東華落淚的場景一樣)。
可電視劇多了很多鳳九痛哭的場面,如凡間三叩首、葉青緹之死、頻婆果被奪、女兒節爭執、質問沉曄……等。
痛哭的戲份一多,觀眾就容易對鳳九的哭免疫,也無法感受到小說所說「她不大愛哭,但每次哭起來,都唯恐不能哭得傷傷心心」的特點,連帶讓最後鳳九得知懷孕及真相大白兩段本應張力最大的劇情,反而不如小說來得摧折。
這也是為何我前幾篇劇評會反覆提到鳳九一角有被弱化的主因。本該展露她堅強的九曲籠被改、凸顯她獨立的造劍匣也被改,少了許多受苦的橋段、多了一堆痛哭的畫面,種種改編都讓鳳九這個角色看起來沒有小說討喜。
劇版改得不討喜的地方不只有鳳九的性格,曄蘭的結局也是一個我不太能接受的改編。
東華出夢後,將沉曄與阿蘭若的元神分離出來化作雙生四季樹,種在梵音谷中等待千萬年後的造化。這個結局可說為曄蘭「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設定做了完美的呼應,也為這對此生注定只是影子的有情人,留下了一個來生的續緣。
這是小說中我相當喜歡的劇情,甚至我也看到許多文筆很好的仙友因著這段結局創作了曄蘭的來世文。由此可知這樣的收尾對注定沒有良緣的曄蘭二人已經算是最接近 happy ending 的安排了。
而在電視劇裡,東華一樣有將曄蘭的元神化作四季樹苗,不過他並沒有像小說一樣託付蘇陌葉種在歧南神宮,而是與鳳九一起把樹苗種在了水月潭附近。
這樣的改編就結果而言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只是種樹的地方改變了。但問題就在電視劇同時也把最後決戰的地點改到梵音谷,並且很明顯那時的梵音谷已經被三毒濁息所蔓延。
若按照老年橘諾在決定守谷時所說,一旦妙義淵被破、濁息過境,便會寸草不生、一命不留,那東鳳二人先前種下的四季樹苗也不可能活得過最終決戰,遑論等待千萬年的造化。
這等於暗示曄蘭的續緣就這樣被抹殺了,雖然劇中並沒有明說梵音谷的後事,可我認為這樣改編是不太合適的。既沒有圓好前頭的劇情,又缺乏了故事結束的尾韻,頂多只是把梵音谷王族們刻劃地更悲情而已。
既然提到梵音谷王族的守谷,這裡就順帶分享一下我對這段改編的看法。
若單就王室們為了四海八荒留谷對抗緲落的劇情,其實我是喜歡的。不只凸顯了橘諾萌少身為王族不只享受榮寵,更須承擔責任的君者風範,也多了潔綠從一個天真愛鬧的郡主轉變為堅強成熟的女君的點睛之筆。
問題是除了以上這些劇情,其他跟守谷相關的地方基本沒一處圓得好。不只曄蘭續緣被抹殺,鳳九身為萌少潔綠的好友,對王族犧牲、比翼鳥族遷移至青丘兩件大事毫無反應也很不合理。
(反觀小燕,至少他有為萌少橘諾的犧牲憤怒,以及願意將領地讓給比翼鳥族居住。)
這就像凡間劇情一樣,為了吸睛把劇情大幅改編,卻沒有顧慮改編後對其他故事有無影響、會不會產生矛盾,落筆豪邁收尾卻無比潦草,真的很可惜。
再來就要聊一些跟原著相關的差異啦!這部分沒讀過原著的觀眾可能比較沒有感覺,但若有讀過原著甚至看過前作續作,應該多少有過疑惑。
(關於姬蘅的結局我已經在之前吐槽過一輪了,今天就不列進來啦 XD。)
其實劇版《枕上書》大部分劇情還是貼合原著的,雖說加入了一些新劇情及改編,人物基礎設定及世界觀的還原度仍然頗高,不像《十里桃花》有劇情跟原著落差太大的狀況發生。
不過理所當然還是有些設定兜不太起來的地方,以下就分項來討論。
要說劇中最明顯的設定變更,大概就是東鳳大婚後到青雲殿重逢前,這段分別時間的時長。這並不單單表示他們錯過彼此多久,更重要是提及了滾滾的歲數。
原著中作者有明確說到他們分開了兩百年,因此滾滾回到九重天時是一百九十七歲。然而劇中卻因為新增了兩個改編,導致這段時長變得不如小說明確。
第一就是成玉在鳳九下凡後提到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在仙俠劇中,改變天上與人間的時間流速是十分常見的手法,我看過的作品多是如成玉說的一樣,將之設定為「天上一日等於人間幾年」,不過唐七在三生三世系列的時間對應上,並沒有設計地這麼單純。
唐七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篇三生三世系列的時間相對論,文章有提到三生三世系列中,其實每個凡世的時間流動都不同,並不如成玉所說全都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例如《十里桃花》中夜華歷劫的凡世就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步生蓮》中連宋成玉初遇的凡世大熙朝正好相反,是地上一日天上一年;《枕上書》中鳳九初次為東華下凡的凡世,時間流動則跟天上差不多。
至於鳳九因孕下凡的時間會稍微特別,因她每隔三年就會換一個凡世居住,因此小說中鳳九提到的時間與滾滾的歲數應該都是以天上時間計算,並非是凡間歷經的真實時間。
而像電視劇那樣統一把天上一日定為凡間一年,就容易讓觀眾疑惑他們分開的兩百年究竟是天上的兩百年還是凡間的兩百年。若是天上的兩百年,那滾滾不就早在凡間生活了幾萬年;而若是地上的兩百年,那對東華來說其實也才分開了兩百天而已。
除了仙凡時間流動不同以外,劇中還有另一處改編會影響到這段分別的時長,那就是東華須在梵音谷再次開谷前開啟星光結界,以防濁息趁開谷時外洩。
據鳳九剛入谷時萌少所說,梵音谷每六十年才開谷一瞬,鳳九小燕掉落時剛好碰上了這一瞬,而東華與鳳九相識相愛的時間一年不到,若按照這個時間推論,那劇中東鳳二人分別的時間應該是五十多年,而非小說中的兩百年。
另一個電視劇與小說產生落差的地方則在於連宋白真的歲數。
雖說以輩分來說兩人相差不多(連宋為夜華的三叔、白真為鳳九的小叔),但從《步生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連宋在《枕上書》裡大約是九萬多歲(唐七在微信公眾號中有列出目前三部作品的時間軸);而白真身為白淺的四哥,歲數一定大於白淺的十四萬歲,也就是說白真的歲數應該比連宋大。
不過劇中折顏提出要衝入結界救人時,連宋卻說他與折顏是在場眾人中活得比較久的,這就跟原著設定產生了矛盾。
可能《枕上書》電視劇拍攝時,《步生蓮》的故事並不完整,所以才出現了這個問題,但對我這個剛看完劇版《枕上書》就順道追起《步生蓮》的讀者來說,就剛好會產生認知落差。
當初我還懷疑是不是自己記錯連宋的歲數而一直翻《步生蓮》的故事確認,直到看到唐七微信上的時間軸整理才明白這應該是電視劇的誤植 XD。
▫ 文中提及的小說內容,皆以繁中實體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