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見聞 - 從倫常慘劇看疫情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上週星期四,我看到一宗震撼德國全國的新聞,雖然德國境外的媒體未必有報導,但這是一單很值得大家關注的慘劇。

這篇新聞或會引起他人情緒不安,心臟脆弱的便不要看下去了。

========================

以下部分內容是我個人從德文新聞中抽取翻譯過來,並自行轉述。

事源是上週六,警察在柏林一個民居發現了5具屍體。今天已有調查報告結果,揭開了慘劇的全貌。

有一位40歲的中年男人,他在家中用槍殺死了自己三名分別4歲、8歲和10歲的兒子,並殺了自己的妻子,最後留下遺書呑槍自殺。

你大概正在猜測,他到底受到什麼刺激,需要走到殺死全家再自殺這一步?
答案你一定猜測不到。


小背景:
鑒於最近德國的新疫情措施,大幅收緊了未打疫苗的市民可以活動的範圍,基本上他們那裏都去不到。現在去超市、公共交通工具、工作等,會有相關人員抽樣檢查,市民需要出示已打疫苗的通行證。


這宗慘劇的男主人屍體旁邊放了遺書,遺書中透露他的妻子沒有打疫苗,便偽造了已打疫苗證書去上班,然而妻子的雇主發現了(但沒說會揭發她)。男主人知道後,由於害怕妻子因此被判監禁,小朋友便需要和他們分開,他便做了這樣可怕的決定。

聽到這裏,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覺得很無奈。

在現今疫情新世代下, 願意打疫苗的人大多數都已打了。在德國還有剩下2-3成人沒有打,由於近日疫情再度肆虐,政府開始推行高壓政策,希望剩下的人也盡快去打疫苗,也順便推出第三針。

我認為,即使人們自身的意願是「不想」,但現在要「打疫苗」也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我們這些一般小百姓根本沒有選擇權,只能聽從政府、有權力的機構制定的政策。小市民更加沒可能自製安心疫苗,又更加冇可能逃離社會機制。

一直奉公守法,不去群聚不去派對天天洗手洗到甩皮的你,然而作為社會下的小羔羊,也只能夠樂觀地想着「打疫苗興可減輕多幾個風險」自我安慰著去接受疫苗。

話說回來,由不想打疫苗發展到偽造文件,最後更殺掉全家;到底,對於打疫苗的恐懼,是不是值得犯法,甚至拼了老命、還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愛人呢?

我所在的居德香港人群組有人這樣說:
這樣的政策衍生出這樣的悲劇,這個政府也實在是極品。


巫筆記:
雖說男主人偏激的思想與他人無尤,但政府這樣強推沒有通情達理,也有一定的責任吧。


延伸閱讀————

相關德文新聞的連結:

https://www.rtl.de/cms/koenigs-wusterhausen-vater-soll-ehefrau-und-3-toechter-getoetet-haben-wegen-gefaelschtem-impfpass-4879465.html

https://www.berliner-zeitung.de/news/polizeibericht-berlin/familie-in-brandenburg-getoetet-motiv-war-ein-gefaelschter-impfpass-li.199250?pid=true

中文新聞連結:

柏林民宅1家5口陳屍屋內 遺書稱偽造疫苗接種證明被發現



首發於2021 年 12 月 12 日馬特市。

---------------------------------------------------------------------

鼓勵大家留言,讓我知道我不是在孤單創作!ヽ(;▽;)ノ

raw-image

§ Twitter § YouTube § Open Sea § 象特市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每月贊助一罐貓糧,助我貓長得更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巫筆的沙龍
8會員
11內容數
巫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4
「德國見聞」其實顧名思義,是寫我在德國的所見所聞,也主要是我的德國生活所聞為主,例如聽的德國音樂、電影,身邊接觸到的德國人等。
Thumbnail
2022/04/24
「德國見聞」其實顧名思義,是寫我在德國的所見所聞,也主要是我的德國生活所聞為主,例如聽的德國音樂、電影,身邊接觸到的德國人等。
Thumbnail
2022/04/13
看到電影中一條條熟悉的街道,我甚至可以和你說那條街有什麼好食的餐廳、戲院在哪裏,但在片中卻成了煙霧離漫、鮮血淋漓的,變得很陌生,害我又流了幾次眼淚。
Thumbnail
2022/04/13
看到電影中一條條熟悉的街道,我甚至可以和你說那條街有什麼好食的餐廳、戲院在哪裏,但在片中卻成了煙霧離漫、鮮血淋漓的,變得很陌生,害我又流了幾次眼淚。
Thumbnail
2022/03/28
這個星期我和長居瑞士的中學同學去了米蘭遊玩,想念亞洲美食的我們,在這三天兩夜都主要在米蘭唐人街找吃的!(是的,我們去意大利吃中餐 XDDD) 然後發現在太多好東西了!!!! 我們忘我般一直吃,一直吃。 感動得快掉眼淚。
Thumbnail
2022/03/28
這個星期我和長居瑞士的中學同學去了米蘭遊玩,想念亞洲美食的我們,在這三天兩夜都主要在米蘭唐人街找吃的!(是的,我們去意大利吃中餐 XDDD) 然後發現在太多好東西了!!!! 我們忘我般一直吃,一直吃。 感動得快掉眼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在這歡慶的歲末年終,卻在昨天上午看見國三生割頸案的新聞,覺得驚心,只是一言不合,就能出刀傷人,招招致命,一個充滿學習熱忱的孩子,就這樣離開了。同樣身爲父母的我,想到那孩子雙親的慟,同學朋友的痛,不禁流下眼淚。 社會是個被動的環境,總是要發生了驚人駭聞的事,大眾才會關注,才會想要擬定一些方法防範
Thumbnail
在這歡慶的歲末年終,卻在昨天上午看見國三生割頸案的新聞,覺得驚心,只是一言不合,就能出刀傷人,招招致命,一個充滿學習熱忱的孩子,就這樣離開了。同樣身爲父母的我,想到那孩子雙親的慟,同學朋友的痛,不禁流下眼淚。 社會是個被動的環境,總是要發生了驚人駭聞的事,大眾才會關注,才會想要擬定一些方法防範
Thumbnail
就在哥哥過了5歲,不哭不闹很英勇地打了第二支疫苗針的第二天,冠病毒靜悄悄地來到了我們家。
Thumbnail
就在哥哥過了5歲,不哭不闹很英勇地打了第二支疫苗針的第二天,冠病毒靜悄悄地來到了我們家。
Thumbnail
朋友家發生的憾事,表面上看起來又是一起長照壓力釀成的悲劇,但和他們家熟悉的親戚都心知肚明,長照壓力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手足之間積怨的源頭要上溯自他們已故的父母親……
Thumbnail
朋友家發生的憾事,表面上看起來又是一起長照壓力釀成的悲劇,但和他們家熟悉的親戚都心知肚明,長照壓力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手足之間積怨的源頭要上溯自他們已故的父母親……
Thumbnail
上週星期四,我看到一宗震撼德國全國的新聞,雖然德國境外的媒體未必有報導,但這是一單很值得大家關注的慘劇。
Thumbnail
上週星期四,我看到一宗震撼德國全國的新聞,雖然德國境外的媒體未必有報導,但這是一單很值得大家關注的慘劇。
Thumbnail
從此,所有的眼淚必須開始往肚裡吞。原來,想哭又不能哭的感覺,竟是這麼的痛苦!
Thumbnail
從此,所有的眼淚必須開始往肚裡吞。原來,想哭又不能哭的感覺,竟是這麼的痛苦!
Thumbnail
  生為徭役,死為安樂 喪禮中為對死者表達感激,要行三跪九叩禮,平常孝順,不必此禮,又有何差異?平常不孝,此時做給人看,對死者又有何意義?而且,看著那些年紀一大把的兒女,跪不太下去,還得勉強跪下,還要掙扎著起身;再跪再起…,我不知道意義何在?再者,為何喪禮一定要悲悽,一定要那麼的形式化呢?
Thumbnail
  生為徭役,死為安樂 喪禮中為對死者表達感激,要行三跪九叩禮,平常孝順,不必此禮,又有何差異?平常不孝,此時做給人看,對死者又有何意義?而且,看著那些年紀一大把的兒女,跪不太下去,還得勉強跪下,還要掙扎著起身;再跪再起…,我不知道意義何在?再者,為何喪禮一定要悲悽,一定要那麼的形式化呢?
Thumbnail
從小隱隱約約就知道父母的婚姻出了問題。 不記得從那一天開始,發現父親開始睡在樓上偏廳。放學進家門前聽到的爭吵聲,也在踏入門後,突然停止。年節回阿嬤家,大人不斷的竊竊私語、父親鐵青的臉,母親的頻頻拭淚,我好像懂了點什麼,又好像在狀況外。 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是政府年度人口大普查。普查人員到家訪查,向母親
Thumbnail
從小隱隱約約就知道父母的婚姻出了問題。 不記得從那一天開始,發現父親開始睡在樓上偏廳。放學進家門前聽到的爭吵聲,也在踏入門後,突然停止。年節回阿嬤家,大人不斷的竊竊私語、父親鐵青的臉,母親的頻頻拭淚,我好像懂了點什麼,又好像在狀況外。 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是政府年度人口大普查。普查人員到家訪查,向母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