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隨筆】如果要為步行賦予意義

2022/01/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也許有人會覺得,單靠雙腳不停地走路,似乎有點無聊,花上幾倍的時間以雙腳代步,也有點不符合經濟效益。當然,世間上並沒任何事情是完全無用,但假如真要為步行賦予一點意義的話,你又會因此覺得步行,其實沒那麼無聊嗎?
步行的療癒創作
台灣創作歌手盧廣仲,2015年退伍後曾陷入低潮,後來他選擇以步行的方式治療內心,花上11天從台北步行回到台南,全程步行43萬步,並將沿路的片段透過畫面拍低,記錄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MV,療癒自己之餘,也為樂迷帶來活下去的力量。
邊步行邊開會
創作人喜歡透過步行,放空自己的腦袋,達到治癒的效果,也藉此尋找新的靈感衝擊,而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以及蘋果始創人喬布斯,都喜歡與其他高層邊步行邊開會,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顯示,步行更平均可提高創造性思維達六成。
步行里程與保費掛鈎
要香港人多做運動,將它連結優惠往往最實際,近年就有保險公司推出健康計劃,以獎賞形式鼓勵客戶多做運動,在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只要達成每日的步行目標數量(七千至一萬步),就可獲贈咖啡券或保險折扣等獎勵。
步行與流行文化
若說最能體現步行的流行文化,大概要數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歷年來這個故事也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影視作品,以不同角度講述唐三藏師徒四人赴西天取經的故事,唯一不變的是每個版本都將大量篇幅放在「步行」之上。
步行也是種哲學
德國哲學家尼采,除了因其學說而聞名,他的步行習慣也為人熟知,每天走六、七個小時已是等閒事,幾部偉大的著作同樣是在步行途中完成。其實步行跟哲學也有密切關係,像京都的「哲學之道」,就是源於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經常到此散步思索而來。
〈以上文章,寫於2018年11月,當時為某本文化雜誌的「城市步行」專題而寫,節錄其中一篇,在此以『散步隨筆』之名重新發佈,旨在讓讀者了解一下,這個欄目之後的大概寫作方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32內容數
<p>香港人,聽廣東歌,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在未來的寫作裡,我會挑選自己最愛以及影響自己最深的廣東歌曲,定期撰寫短篇散文,寫成「小小戀歌101」系列。</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