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有印象的居住地就在南榮路,大概是3歲左右時住的地方,因為參加基隆市社區營造的審查與輔導工作,這兩年才知道原來那裡就是誠仁里,也就是基隆人俗稱「白磚厝」的後面,我小學四年級以前,在那附近就換過三間房子,如果以南榮路為基準,從白磚厝到南榮路派出所約300米的後面一條巷子,小四以前總共搬了三次家。
最後那間印象最深刻,一進門是個共用的小客廳,小小走廊兩側應該各有兩間小房間,每一戶人家住一間,那時候家裡除了父母,還有我跟差我五歲的妹妹共四人,走廊盡頭是共用廚房,沒有浴室,所以洗澡時就必須把門簾放下後,在廚房用大臉盆洗澡,廚房後面則是一個防空洞,記得有一回颱風大雨後,廚房裡的水管上有一條雨傘節,嚇得找人求救,但每一家人卻又躲在各自房間門簾後,偷偷看著捲在抓蛇人手中的東西;前幾年帶全家去走了一遭,那間房子看起來整個荒廢,從屋外的窗戶直接可以看到屋後的防空洞,想不通當時怎麼會住這麼小的一個地方,而且是好幾戶人家一起住的地方,其中有一戶人家還是賣雞的,因此,經常在清晨時刻看他們在廚房殺雞。
除了殺雞外,附近有一間小雜貨店,老闆是位年輕人,常會聚集一群小孩聽他講鬼故事,還記得有一段時間同住的一戶人家辦喪事,在客廳擺放靈堂,聽完鬼故事後,沒聽從母親的勸告而晚回家時的那種陰森感;雖然是條小巷子,但巷子寬度其實不小,加上屬於高地車子進不來,所以小時候的奔跑玩樂也在那個時候最多,我哥哥大我十三歲,那時他應該在當兵,偶爾才會回家一趟,第一篇寫小學音樂、美術幾乎是空白,不過也剛好是那段時間,哥哥回家會總帶回一些小歌本教我唱歌,我對於那些歌非常著迷(舊情綿綿、月夜愁等),大學時期住宿舍還經常會哼唱而讓同學嘲笑,只是直到現在也都還只會唱那些老到不行的老歌,幾年前基隆市願景永續發展協會的夥伴,開始推動葉俊麟的歌曲時,感覺非常的熟悉與溫暖;在那裡也是我第一次看電視的地方,有位玩伴家裡比較富有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那時候只要是播放布袋戲,附近的孩子都會擠到他家客廳或客廳門外看電視。
小五時,應該是父親欠賭債被追,全家即刻搬牽到南榮路對面的山頂,也就是從「白磚厝」對面的「三坑」那條路,直直往裡面再往上爬到最高處的地方,那是一間木造房子,我母親最小的妹妹全家六口人住在那邊,我們家四口應該算是去暫時投靠躲債,因此,兩個家庭各自有一間睡覺房,每天上學時刻,小阿姨的小孩走的是山的那一邊,也就是我小一及小二的母校~成功國小,我則獨自一人走山的另外一邊到我小三~小五的母校~南榮國小。
一個人走路上學自在得很,經常奔跑在荒野中,但也常會遇到不該遇到的大蟲,而山上的木屋遇到颱風前夕,全家不分大小必須協助用童軍繩,把屋頂跟在泥土地上臨時打上的木樁牢牢連在一起,颱風來時則全家在客廳觀察繩子與屋頂的狀態,隨時得準備去拉住繩子以免屋頂飛走,颱風過後就跑到戶外欣賞被清洗乾淨的山下景色及天空的雲朵;家裡沒有自來水,所以每天必須輪流去一個屋主設置的大水桶處挑水回家用,家裡的電應該也很寶貴,所以夏天洗澡時,經常是先把一大盆水放在戶外曬熱後再沖澡,煮飯時則撿拾附近的木柴或竹子生爐火(房子旁邊有一大片竹林),當然也設法在附近找地方種菜,那時候就知道地瓜葉及紅鳳菜是在貧脊土地上,最容易長成的蔬菜。
不知道現在的山頂變成如何?曾想要去探一次,但應該找不到路了吧!
山上一年後又搬家,這回搬到遙遠的祥豐街,也就是過去海洋學院及海事學校中間對面的地方,那也是一個房子住了好幾戶人家的房子,格局跟前面南榮路的第三間不一樣,房子比較大,所以住的戶數也比較多,我們分到一間房間,用簾子隔成兩半,一半是睡覺的地方,一半算是客廳兼書房,睡覺的地方只能容下父母、我及妹妹,因此,偶爾哥哥回家住時,他只能躺在客廳的「椅條」上睡覺,當時非常佩服哥哥,而看到哥哥能這樣睡覺,我也三不五時藉口睡覺地方太擁擠,而試著在「椅條」上睡整晚,後來我有辦法用同一個姿態睡一整晚,應該是當時練就出來的能力吧!另外,那時候哥哥也幫忙買了家裡第一台黑白電視機,所以我每天就是在電視機前寫功課及看書,國中有一半時間是住在這裡,後來導師知道我的居家環境後,還特地當著全班同學誇我,說我在這種環境下,還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成績。
雖然小六才轉到這附近的正濱國小,但很快就跟同學混熟,那個時期母親一直嚴禁我靠近海邊,可是家裡附近就有大海,好奇之下,經常在中午吃飯時刻,跟幾位同學約好偷偷跑去海邊撿貝殼,現在大家看不到那片海灘地了,因為那時政府正在那裡填垃圾造地,後來造出來的土地就變成為海洋大學的校地,也就是校本部隔著北寧路對面的那個校區,而大海也因此被海洋大學給阻隔在外。
對了,當時住家旁邊有一塊空地,假日常跟鄰居同伴在那邊玩耍,後來大家提議合力蓋一間房子,於是一群小孩想辦法找來木頭蓋了一間涼亭,還幫涼亭取名字並製作招牌,蓋完後大家興奮又得意,只是美景不長,緊接著一場颱風就把涼亭給毀了,回想當時可能是大家都無法擁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就想像自己蓋房子吧!
感覺小時的記憶經常跟颱風有關,南榮路的住家雖然是高地,但依稀記得只要颱風來襲,家家戶戶都會淹水,所以颱風過後,就得將家裡的水一勺勺撈起來潑到「戶橂」外;小一跟小二時期,要走很遠的路去上學,有幾回因颱風大雨,母親要我請假在家,但我就是不聽話而冒著大雨漫步前往學校,母親只好遠遠跟在後面護著我,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小學三年級時就幫我轉學了!
國中沒唸完我又搬家了,這回從偏遠的祥豐街搬到離南榮路不遠的仁四路(ps. 那時候的仁四路很不熱鬧),不過這回我不再轉學,因此,開始過著每天搭公車通學的生活,但後來想到差我五歲的妹妹,她國中唸的是南榮國中,但小學呢?我小六轉到正濱國小時,她剛入學一年級,因為母親的叮嚀,三不五時就跑去她教室門外看她上課的狀況,但一直想不起搬家後的將近五年時間,她有沒有跟著轉到市區的小學?前不久向她確認,原來她搭公車通學時的年紀比我小很多,時間也長很多,很佩服她但也羨慕她,只是不知道當時是不是母親有發現我頻繁轉學的壞處,因此就沒讓她步我後塵!
在仁四路住了幾年後又開始搬家,那是高中時期,而且是搬回南榮路一帶,總共換了兩個地方後,一直到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母親趁著位於安樂社區的國家新城第一期剛蓋好,房價還便宜時買了一間房子,記得進住時附近都還有多處施工中的情景,但這也結束了年少頻繁租屋換房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