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來自初始之地的終結者:鄧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東漢,興於南陽郡。
東漢光武帝劉秀,是當時南陽郡蔡陽縣人,據考證,即為今日湖北省襄陽棗陽市。

後來,東漢為魏文帝曹丕所篡。
曹丕原本對荊州的控制,達到了南郡北側的襄陽城。

但由於孫權的蠢蠢欲動,曹丕捨棄了襄陽,把剩餘的南郡領土,與南陽郡博望坡以西以南的部分,合併為義陽郡。
其治所亦在今日湖北省襄陽棗陽市境內。

義陽郡中,也包含了劉備曾經長期駐紮的新野。
東漢雖亡,劉備以季漢之名,為漢延命,期待著再次光復漢室。

季漢官員中,自然也不乏義陽出身者。
第一知名者,征西大將軍魏延。

更有樊建、董厥、胡濟……如果你對季漢之史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三個乃是專門扯姜維後腿的傢伙。
當然,也有名臣來敏鄧芝,更有不知名的劉邕,傅彤,郝普。

魏朝的義陽郡,是東漢的發家地,也是季漢的頂梁柱。
更是消滅季漢的鄧艾出身地。

新朝末年,鄧氏乃當地大族,助光武帝一統天下,居功厥偉。
季漢的鄧芝,就是當年雲台二十八將之首,鄧禹的後代。

但同為鄧家人,鄧艾的出身卻是不明。
《三國志》僅載,鄧艾少孤,小時候老爸就死了。

曹操下荊州之後,就把荊北的大多數居民遷往汝南。
鄧艾隨著母親,跟著移民潮一同往汝南,為當地農民養小牛為生。
……其實,陳壽應該是故意不考鄧艾出身的。

鄧艾十二歲的時候,又跟著母親一起前往潁川。
然而,郭頒《世語》亦記,「鄧艾少為襄城典農部民,與石苞皆年十二三」。
襄城屬潁川郡,就在潁川附近,所以陳壽這番記錄應無誤。

鄧艾過世後,有人幫他平反寫到:「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

所以普遍相信西元264年鄧艾過世時,至少應該有七十歲。
即「生於西元195年」。

但曹操208年才下荊州,195年生的說法,是對不上的。
最早最早,鄧艾只能是197年之後才出生。

而《世語》的記錄也告訴了我們,鄧艾這次搬家,也就只是因為朝廷的屯田調度。
老實說我認為時間很可能是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曹操從汝南撤出北歸。

少年鄧艾,為我們呈現了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樣貌。
鄧艾雖然家貧少孤,但相當努力求學。

他讀到了陳群的阿公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覺得很勵志,就幫自己取名為範,字士則。
後來因為鄧氏有人已經取了這個名號,他才改名為鄧艾,字士載。

禮記曰:「史載筆,士載言。」

這不要太深究了,其實從第一次取名表字就知道,鄧艾的文學功力算是小學生等級。
而當你碰到跟人家同名同字還需要改,那就表示鄧艾的身分地位是低下的。

鄧艾的悲苦人生,才剛剛開始而已。
他努力讀書,當上了都尉學士,但卻因為口吃,不能擔當管理職或者特助。
只當了一個「稻田守叢草吏」……這個史無前例的職務,也只能望文生義一下:大概就是打草班班長吧。

鄧艾從一個打草班班長,成為當世名將,消滅敵國。
千萬不要再說你當兵只學會掃地打飯了,人的一生,是很難預料的。

當時同事裡有個阿伯,看鄧艾很窮很可憐,經常資助他,就不知道是不是想要配對一下寡婦了。
畢竟鄧艾也沒再跟阿伯道謝的。

建安二十三年,鄧艾大概也二十歲了。
這一年,皇城許都出了大事。

少府耿紀與太醫吉本起兵反曹,被平定之後,有一些官員就被牽連免職。
其中有一個名叫郭玄信的人,想要再去典農司馬那邊討份工作,就找了鄧艾跟石苞當車伕。

一路上,郭哥跟兩人聊了不少,後來見到典農司馬,郭玄信就順便推薦了這兩人。
不是,鄧艾的口吃人設咧?

其實我想,鄧艾應該有想辦法克服這個部分。
比方讓自己較不容易緊張,心中準備好比較簡短的句子。
畢竟口吃的原因很多。

在郭玄信的推薦下,鄧艾憑著他農事方面的專長,進入了許都典農部門工作。
幾年後,曹丕篡漢,更遷都洛陽。
許都改名許昌,由司馬懿負責此地屯田養兵事宜。

但身為小小典農計吏的鄧艾,並無緣得見大將軍司馬懿。

隨著三國戰事白熱化,司馬懿駐守長安去了。
曹叡青龍二年秋,司馬懿終於逼退魏國頭號大敵諸葛亮。

諸葛亮的人生結束了,隔年,司馬懿也得升太尉。

這時候,洛陽發生瘟疫,糧食欠收。
四方展開了糧食調度,鄧艾奉命押送糧草,點交給太尉司馬懿。

老仲達對於這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非常欣賞。
當然,欣賞的是鄧艾文書處理完善,點交確實--這個時候,還沒有人知道,鄧艾會是個馳騁沙場的將軍。

司馬懿先將鄧艾招募至自己的太尉府,後來又推薦給朝廷當尚書郎。

這個時候,由於諸葛亮已經倒下,曹魏朝議認為蜀漢已不足為懼。
反而應該加強汝南地區的開墾,作為對抗東吳的準備。

鄧艾少時在汝南,又長年於許昌典農,可說是汝南開墾隊相當合適的人選,便領命前去勘察。
經過巡視調查,鄧艾很本分的寫了一篇《濟河論》,說明沿淮河的地力,應當開闢河渠,引水灌溉。
不只可以增加收成,更能利用水運。

但鄧艾知道,這次的重點不只是開墾農地。
更重要的是戰爭預備。

除了《濟河論》,鄧艾還繪製了大量的地形圖,規劃駐兵據點。
並計算收穫與開支,提出應派駐的部隊數量。

這個120%的任務完成度,再次令司馬懿大吃一驚,自然是力保鄧艾之策,能夠推行無礙。

整個計劃,鄧艾預估要六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開田先行,兵農合一。
待有餘糧,方開漕運。

一直到曹叡過世,曹芳正始二年,這條以許昌控淮水,達長江的水路,才正式完成。
能夠自給自足,用於對抗孫吳的汝南前線基地,也在此時誕生。

但這個新興的前線基地,卻是交到了王凌手上。
而展現出軍事眼光的鄧艾,則被調往涼州,擔任南安太守。

南安的位置,比天水還要靠西。

正始年間,司馬懿是沒有什麼實權的。
鄧艾論年歲,雖是青年派,但他出身低下,也沒有得入東宮與曹爽結交的奇緣,雖然完成大業,也未必得曹爽喜愛。
老頭子的計劃,成果交給另一個老頭子。

賣個面子讓鄧艾能出任太守,已經是曹爽懂得做人了。
但這種邊疆太守,又有何用?

事實上,鄧艾遷調南安,很可能就是因著接下來的羌族之亂。

正始八年,西羌大舉反叛。
魏蜀分別忙著平亂,但魏國的朝廷,出了大事。

正始十年,高平陵生變。
蜀漢費禕搶先一步察覺,派出姜維與廖化出祁山道北上侵攻。

這是鄧艾的管區。

鄧艾出兵配合郭淮,擊退了姜維的首波攻勢。
郭淮打算接著繼續去平定羌亂,鄧艾卻表示,敵人很可能捲土重來。

好,郭淮說,那你就留下來看家。

郭淮大軍繼續西去,三天後,屯駐於白水北側的鄧艾,發現了敵軍在南岸紮營。
來將乃是蜀漢先鋒廖化。

別忙著笑,就在鄧艾接任南安太守之前,廖化才在此地大展雄風,大破南安部隊。
鄧艾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南安魏軍聽到廖化名號,可是抖得很哪。

但也幸好鄧艾是新來的,才能客觀判斷:「姜維派出廖化,就是要震懾你們……他必定另有所圖。」
思及此,鄧艾立刻下令埋鍋造飯,星夜點兵,撤往東側洮城。

果然,隔日一早,姜維大軍出現在洮城。
所幸鄧艾先一步入城,守下了這一陣,等到郭淮回頭擊破姜維。

這一年的姜維北伐,又被稱為曲城之戰或牛頭山之戰。
在陳群之子陳泰傳中有更詳盡的描述。
這邊先單純看《鄧艾傳》,本身就已經夭壽長了。

《鄧艾傳》說,此戰後鄧艾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遷城陽太守。

城陽郡,在山東。
在曹魏的記錄上,嘉平年間青徐應該是沒什麼事,鄧艾有戰功,何以會遷往城陽?

勉強要說,鄧艾很可能是去控制東吳北上的海道。
畢竟在王凌之變前,曹魏仍一度在對東吳用兵。

王凌案後,司馬懿與孫資雙雙過世,司馬師奪得輔政大權。
鄧艾又上書建議離間匈奴,以及羌胡的控制策略,均為司馬師採用。

司馬師更命鄧艾入主汝南為太守。

重歸故地,鄧艾派人去找當年對他很好的阿伯。
不過阿伯已經過世,鄧艾就派人去祭拜,送阿伯的媽媽禮物,並且推薦阿伯的兒子當官。

隔年,吳國來攻合肥新城,朝廷請出司馬孚坐鎮退敵。
鄧艾上書表示,孫權已死,諸葛恪此番無功而退,吳國必有變故,暫時可以不要理他們。
果然又被鄧艾說中。

司馬師很是欣賞鄧艾,再升其為兗州刺史。
鄧艾表示,國家面臨戰爭,最重要就是強化農業,方可富國強兵。
這倒是司馬懿也奉為圭臬的準則了。

然而,鄧艾離了汝南,朝廷又生變故。
李豐一案,讓司馬師決定廢掉魏帝曹芳,改立曹髦。

豫州刺史毌丘儉同將軍文欽不滿,起兵造反。
毌丘儉矯作太后詔令,發布曹魏天下起義兵。

樓上的鄧艾當然很快收到,立斬來使,隨即點兵討賊,攻下樂嘉城,為司馬師爭取了第一個戰略要地。
鄧艾又破文欽,並阻擋前來支援的吳軍。

雖成功平定毌丘儉之亂,但司馬師也暴病身亡。
所幸大軍仍在司馬昭手裡,司馬家仍然得以掌握政權。

鄧艾立下大功,被徵回朝廷,為禁軍八校尉之一的長水校尉。
此時,西線姜維又捲土重來,司馬昭便命鄧艾行安西將軍職前往救援。

這就是姜維北伐之洮西會戰。
原本鎮守西疆的陳泰,在姜維手下嚐到慘痛的失敗。還好鄧艾成功布局支援,讓姜維中止了攻勢。

詳細經過,一樣等到《陳泰傳》再敘。

魏朝改以鄧艾為雍涼主將,整兵備戰,與姜維再行決戰。
終於,還是鄧艾贏了一籌。

曹髦即位的第三年,甘露元年,下詔表揚鄧艾,封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爵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為亭侯。
這一年,鄧艾的功勳,已經堪比郭淮。
但他頭上,仍被派駐了司馬家的宗室司馬望來總管。

姜維又兩度出擊,所幸司馬望對鄧艾信賴非常,計無不從。
無法越雷池一步的姜維,只能退守沓中。
這仍是雍涼地界,姜維的北伐,事實上比諸葛亮的大起大落,更確實的有所斬獲。

時光匆匆,姜維跟鄧艾,都已經是六十幾歲人了。

司馬昭決定發起滅蜀之戰,而就《鄧艾傳》來看,當時鄧艾是直接受司馬昭指揮,不用聽前線主將鍾會命令的。
鍾會的任務,是突破漢中入蜀。
而鄧艾的職責,則是牽制姜維。

姜維不是傻子,收到漢中戰報,他立刻決定退出沓中,與友軍合流,死守入蜀要道。

蜀軍固守劍閣關,鄧艾則提議出奇兵,走陰平山道繞至後方。
「司馬太傅說過,碰到敵人堅守不出,就應該要『攻敵之所必救』!」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氊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從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陰平古道的前段沒有那麼難,是大部隊可以進入,帶上橋板等工具來開路的。
裴松之找了一個「袁先生」的評論做注,表示這支部隊應有萬人之譜。

但越往前行,越是困難。

糧草已經運不進來--鄧艾部隊的橋板可能已經不夠用,需要拆掉後面往前舖。
沒有通路的地方,六十幾歲的鄧艾自己包裹著毯子,大概是獸皮製的吧,滾下山坡。

到最後,甚至只能貼著山壁,抓著樹枝,一個士兵接一個士兵的慢慢前進。

而他們走了出來。
出來的地方,叫作江由。

這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情:我們往往認為,鄧艾的奇兵繞過了劍閣,擊敗諸葛瞻獲得勝利。
但事實上,要抵達江由,很可能不只穿過陰平古道這個方式。

「(鍾)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劒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鄧艾傳續寫:「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原本鄧艾的規劃,應該要出在涪城附近,但實際只到了蜀漢有守備的江由。
而這個地方,其實從劍閣往西走山路就可以到了。

當然,蜀漢也在往江由的路上安排了伏兵。
問題是,其實走這個路線的田章,就突破成功了。

三國時代的方位測量沒有我們現在那麼準確,大航海時代都還很兩光呢。
當時的人甚至認為,日本就在福建東側的外海。

鄧艾進入無人古道,迷失方向是很正常的。
但我們換個角度想:當他們從江由出來,打探出位置與蜀軍兵力分布,那對於田章的進攻,就很有幫助了。

也就是說,鄧艾並不是成功抵達姜維後方,繼而突襲成功。
而是抵達了中繼點,了解到蜀漢在劍閣周邊的防線配置,然後接應鍾會分出來的部隊,達到繞過劍閣攻打成都的效果。

這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在於鄧艾軍並非孤立無援。
如果只是孤軍一支,江由守將跟涪城諸葛瞻做出投降跟退出城外決戰就很蠢了。

是的,如果鄧艾只是孤軍,諸葛瞻守城就可以了。
可一旦對方有本錢一邊圍涪城一邊分兵進攻成都呢?

所以諸葛瞻棄城,退守綿竹關。
這其實是正確的戰術。

關於鄧艾如何打敗諸葛瞻,沒有太詳細的敘述。
我們只知道兩個要點。

一,鄧艾威脅己方領軍的鄧忠(鄧艾子)與司馬師纂,不出戰就殺死他們。
二,派人送信給諸葛瞻,說要表他為「瑯琊王」,激怒了諸葛瞻進行決戰。

題外話,鄧艾當時被封鄧侯(南陽鄧縣),這裡又說要封瑯琊諸葛氏回故里。
三國人士顛沛流離,以衣錦還鄉為獎勵,看起來還頗是主流想法。

總之,我們大致推測,諸葛瞻一怒之下出關對陣,大敗。
老姜維收到情報,決定棄守劍閣。

而這裡就展現出了最重要的一點:鄧艾跟鍾會,其實互相沒有管制的權責。

鄧艾原本的責任,是牽制姜維--失敗,姜維跑去阻擋了鍾會的滅蜀舉動。
但鄧艾很清楚,這個牽制任務的背後,就是消滅蜀漢。

於是,鄧艾前進成都。
於是,鍾會不開心。

按照《三國志》的描述,鍾會早有異心,不是被老姜維迷惑才開始。
支走鄧艾走邪徑後,鍾會就先把雍州刺史諸葛緒逮捕押解回京。

而接受了劉禪投降的鄧艾,也沒有請示後方,直接開始了封賞作業。
「承制拜(劉)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

做為亡國之臣的陳壽,記錄鄧艾當時相當的驕矜自滿。
鄧艾跟蜀漢臣子說:「還好你們碰到我,要是像東漢初年的吳漢,你們個個都要死無葬身之地。」

吳漢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討滅蜀帝公孫述,並且大開殺戒的猛將。
打個廣告,可以參考拙作《光武傳奇》

又或者跟人家說:「姜維也算是一個英雄,可惜碰上了我。」

陳壽說,蜀漢的知識份子都在背後譏笑鄧艾。
對得意忘形的鄧艾來說,這些士人的評論,傷不得他分毫。

但駐守在成都之外,手握大軍,收降姜維等人的鍾會,完全足以要了他的性命。
鄧艾派回洛陽的使者,都被鍾會攔截,並且修改書信內容。

洛陽的司馬昭雖察覺有異,但也只是去信試探,同時另外連絡監軍。

鍾會見時機成熟,下令逮捕鄧艾,押解回京。
而司馬昭所親信的監軍,更派人追殺鄧艾。

鄧艾在洛陽的子嗣,也都被捕殺。
妻子跟孫兒,則發配西域。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司馬昭不是神。
他不會知道,這批遠征蜀漢的部隊,到底是誰要弄鬼。

但他非常肯定,一定會發生叛變。
這種小雞肚腸,還挺有曹丕風範的呢……
不過說真的,完整經歷過淮南三叛、曹魏各種政變的司馬昭,早已不是當年高平陵之變前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的小子了。

等到司馬炎篡魏,赦免了鄧艾家族的叛亂罪。
又有議郎段灼上書為鄧艾平反。

一直到司馬炎稱帝後的第九年,才拔擢鄧艾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提到鄧艾,總是不乏「當世名將」、「滅蜀奇兵」、「姜維剋星」的評論。

但他最重要的功績,是什麼呢?
蜀漢出身的陳壽,絕對不會寫鄧艾是「滅我祖國」的大功臣。

還記得嗎?

鄧艾在汝南進行的開墾與水利和漕運工程。
事實上,他在擔任南安太守期間,更修建了許多防禦工事,穩固了曹魏以至西晉在涼州的統治。

鄧艾,字士載。
來自興東漢的光武帝劉秀故鄉,終結了大漢最後的一點香火。

是攻城獅,也是工程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夠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親有關。但事實上,當時的周宣帝有五個皇后。楊堅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宣帝之子的唯一輔政? 就是因為劉昉跟鄭譯兩個關鍵人物。
Thumbnail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夠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親有關。但事實上,當時的周宣帝有五個皇后。楊堅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宣帝之子的唯一輔政? 就是因為劉昉跟鄭譯兩個關鍵人物。
Thumbnail
略懂三國,都曾經聽說過「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象徵著江東的世族政治興起,皇帝,不過是世族們選出來的代表。 這樣既返古又先進的現象,在帝制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由三國揭開的魏晉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樣也展開了世族政治。 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 鄭氏是誰?
Thumbnail
略懂三國,都曾經聽說過「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象徵著江東的世族政治興起,皇帝,不過是世族們選出來的代表。 這樣既返古又先進的現象,在帝制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由三國揭開的魏晉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樣也展開了世族政治。 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 鄭氏是誰?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Thumbnail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Thumbnail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