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譙國桓氏的東晉導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秦漢時期,在劉邦的家鄉附近,有個名叫「譙」的小縣城。
由於東漢末年,這裡出了一個曹操,小縣城就風光起來了。

一度,成為了郡治。

雖然現在中國跟台灣都不用州郡了,但我們在翻譯美國行政單位的時候還是會用。
比方加州洛杉磯郡洛杉磯市。

重名的這個部份,就是所謂的「郡治」。

這名稱是有點哀傷的。
不要想說是一個郡最繁榮的地方,所以把它立為首府。
這因果完全顛倒了。

實際上是一開始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員,能有效控制的區域。
兩條街,一個村……由於最早發展,所以才有最繁榮的錯覺。

願意透過郡治來繳稅給政府,接受政府的管制,徵召,就是「該郡治下」。
那時候還不會畫什麼鄉鎮區界,畫分一下田界就是有的。

所以你說一個郡面積有多大?一個州面積有多大?
沒人知道,全是鬼扯。

大家只知道一個行政區有多少人,收多少稅而已。

對中原地區來說,這樣發展已經很久了,從史料中看不出端倪。
但對江東而言,孫權的開發非常早期,相對也就呈現出這樣的形貌來。

待到司馬炎篡魏,就決定把譙郡,改成了譙國。
因為尊重曹操?這是零分答案。
因為這裡很繁榮,所以封給自己的親族?對一半。

司馬家的親王,主要的功能是地區軍團長。
這是他們歷經曹魏時期各種內亂,得出來的復古式改良做法。

譙封為國,一來是此地有資源,二來就是此地應預防式鎮壓。

關於譙國的演變,大概講一下就好。
重要的仍是後面的「桓氏」。

在祖逖故事中登場的桓宣,就是譙國桓氏出身。

為什麼要看桓氏?因為東晉有北伐三大將。
祖逖,桓溫,劉裕。

這個中國史上第二的半壁江山王朝,東晉,某方面來說只要看這三個大將的一生,就可以串完了。
劉裕篡掉了東晉,建立了第一個南宋(笑)。

祖逖既死,當說桓溫。
不過桓溫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雖然祖逖是東晉北伐第一人,但他那沒背景沒資源的地獄開局,實在不會有第二個人願意投入下去。
所以才要說「桓氏」。

來自北方的家族,在江東的竄起。

一開始的主角,名叫桓彝。
注意了,英雄設定來了。

桓彝從小死了老爸,家裡又貧窮。
但他仍是處之泰然,性格開朗,很快就闖出名號,再加上他有「人倫識鑒」的替身能力,當時人稱為可比三國許子將。

有沒有不太自然?
這邊我沒有查得很細,但大概知道,西晉的舉科取士裡面,有「家貧」這個項目。

無限上綱孝廉就會產出,很簡單。
也再次顯示出這個王朝的病態。

同輩的年輕名士,也都很欣賞他,比方庾亮啦,伯仁啦。
後來成為東晉外戚,平定王敦有功的庾亮,跟桓彝交情很好。
至於很敬重桓彝的伯仁,就是王敦不殺伯仁,伯仁因他而死……

一春秋下去,你就可以猜到,桓彝後來在東晉的王氏之亂中,肯定是站在朝廷這邊的。
沒錯,接下來《晉書》快轉,桓彝加入了司馬睿旗下,名顯朝廷。

又春秋。

桓彝的官職為:丞相中兵屬,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
基本上是小到被鬼抓走都不會有人發現的職務,但是他名顯朝廷。

而隨著王敦的坐大,我們桓彝官小志氣大,辭職不幹,周遊江東去了。
期間不忘好友庾亮的囑託,桓彝繼續發揮他的替身能力,為好友物色官員。

終於,庾亮跟王敦的對決展開,桓彝也被找回南京,擔任皇帝身邊的散騎常侍。

從這些角度來看,桓彝簡直就是東晉政爭的要角,可事實上是無足輕重的一個人。
甚至到接下來的蘇峻之亂也是。

桓彝講了一堆漂亮話,擔任不重要的官員。
像這種明明是配角,卻被寫得像主角一樣的呈現方式,往後只怕會越來越常見。

桓彝還是單人獨傳呢。

最終,桓彝以縣男爵、宣城內史的身分,在叛亂中壯烈犧牲了。
據說大家當時都叫他桓侯呢。

補充說明一下宣城,就是孫權當年差點被山賊幹掉的地方。
也是孫十萬傳奇第一敗。

宣城在東漢末年是丹陽的郡治,屬於江東地區中部第一大郡。
後來孫權一度把丹陽畫成建業直屬。

就是洛陽屬河南,河南設尹不立郡。

東晉此時,丹陽依然是尹。
宣城雖不復郡治,但其經濟軍事地位,你又移不走。
所以就設了內史。

內史就是西漢左馮翊,右扶風的意思。
京師輔佐。

實際比太守略高,比尹跟刺史略低。
在《桓溫傳》中,也稱為桓彝為宣城太守。

桓侯戰死時,桓溫只有十五歲。
從此立定了為父報仇的志願。

桓彝雖然不是一個頂尖的人物,但作為東晉許子將,他的人脈都是頂尖的。
桓溫的名,是劉琨手下重要謀士,溫嶠所賜。

當初劉琨是派溫嶠南下送表,表示北方晉軍支持司馬睿。
後來就被王導留下,負責輔佐司馬睿的太子,也就是東晉的第二個皇帝:晉明帝。
庾亮則是晉明帝的大舅子。

桓溫日漸成長後,也跟庾亮的弟弟交情極好。
他另一個好朋友,則是謝安的大舅子。

隨著王敦的敗亡,東晉政府完美的為我們演繹了什麼叫做「共犯結構」。

東漢的大家族大勢力,通常處在互相制衡,互相監督的局面上。
東晉就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那明明人脈是桓彝構築起來的,為什麼桓溫好棒棒,爸爸桓彝有點兩光呢?
就運氣不好。

庾亮這一派,其實你就看得出來,主要興起於晉明帝。
而他們也在第三任晉成帝時代才神功大成。

在明帝時代,庾亮只是外戚,是皇后的哥哥。
這種一定要到皇帝死掉,皇后變太后才是無敵星星。

桓彝因為本身的歷練不是很足,所以本來要去宣城洗個經歷。
以西漢慣例而言,內史洗過,官可至副丞相。

誰知道東晉的內亂沒在消停的。

那我們也順便補充一下:桓彝戰死的蘇峻之亂,只是那場叛亂的半名。
全名是蘇峻祖約之亂。

也就是祖逖的弟弟,接收了祖逖的軍力跟地盤之後,決定來教訓庾亮派系。

細節暫時省略,總之後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軍力,反過來挾持中央。
而王導也掛啦,大庾亮時代才真正展開。

這一路下來,又過了十幾年。

十五歲的桓溫,如今將要三十,並且承繼了庾亮派的北伐意志。
不過,桓溫的焦點,卻先是放在了「入蜀」。

孫權試過兩種江東北伐路線,失敗。
祖逖又試了一種,還是失敗……東晉當然不會檢討自己,只會檢討兗州難撼動。

可是還有一種,由天才軍師周瑜所提出,卻因為英年早逝與劉備的背盟,招致失敗的路線。
先下蜀地。

西晉已經證實了,荊州跟巴蜀的同時掌控,對於進攻江東非常有利。
那麼,是不是同時握有荊州與巴蜀,也能夠成為北伐的契機呢?

西元346年,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領護南蠻校尉桓溫出動了。
朝廷以蜀險遠,而溫兵寡少,深入敵場,甚以為憂。

附上一小段原文,看得出精華嗎?
精華就是「朝廷不同意,桓溫照樣打」。

前面說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軍力,反過來挾持中央。
而這邊更顯示出,東晉政府對於桓溫這類軍閥,是完全沒有皮條的。

所以我要再次強調:東晉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絕對算不上是一個王朝。
比曹魏更加不如,近似於漢愍帝時代的東漢。

我故意寫漢愍帝的,如果不知道漢愍帝是誰,又要如何定義東漢的滅亡?

這種中央政府擺在那裡,卻沒人理會的時期,國家還能算是一個國家?王朝還能算是一個王朝?
為什麼人們更樂意以「春秋戰國」來取代對東周的描述?
以三國來概括東漢靈帝之後到西晉統一天下?

卻要堅持東晉與北方的不可描述?

就先放一邊吧。
回說桓溫旅行團長驅直入,整個長江三峽絲毫沒有防備,一直去到永安。
順便觀光了一下諸葛亮的「武侯八陣圖」遺址。

壘石為八行,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

大家都看不懂,只有桓溫吹了兩句,然後就直取成都,Victory。
怎麼這麼簡單?

《桓溫傳》說得很簡單,我們也不要太複雜化。
一開始巴蜀李氏建國號「成」。

後來發生了重大的內亂,得勝的那一方改國號「漢」,並向晉朝請降。
結果又亂,分裂成兩派。

說穿了,桓溫大大是來援助「平亂」,順手把兩派李氏一鍋端。
跟曹操下荊州有87%像。

而我們回頭一看也會發現,蜀漢請降的對象,可能就是桓溫。
東晉朝廷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不論如何,輕輕巧巧拿下蜀地,已經足夠讓桓溫身價暴漲。
這是司馬昭等級的功績。
是大可據地為王的實力。

就此,為桓溫北伐揭開了序幕。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伐三次。

以軍立權,永遠是成王敗寇的兩面刃。
同時也是亂世奸雄曹操教給大家最重要的一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世代的人,大家應該幾乎都不會手寫信紙寄書信給親朋好友了吧~甚至在網路通訊軟體盛行的今日,也許除了商務之外,大家連e-mail也不太常寫了,那這首講二位人士通書信的籤詩,會不會脫離時代的變遷,過時了、落伍了呢? 這事情也許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這樣,不過這其中有什麼文章,還是潛規則在裡面呢?
Thumbnail
這世代的人,大家應該幾乎都不會手寫信紙寄書信給親朋好友了吧~甚至在網路通訊軟體盛行的今日,也許除了商務之外,大家連e-mail也不太常寫了,那這首講二位人士通書信的籤詩,會不會脫離時代的變遷,過時了、落伍了呢? 這事情也許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這樣,不過這其中有什麼文章,還是潛規則在裡面呢?
Thumbnail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略懂三國,都曾經聽說過「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象徵著江東的世族政治興起,皇帝,不過是世族們選出來的代表。 這樣既返古又先進的現象,在帝制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由三國揭開的魏晉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樣也展開了世族政治。 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 鄭氏是誰?
Thumbnail
略懂三國,都曾經聽說過「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象徵著江東的世族政治興起,皇帝,不過是世族們選出來的代表。 這樣既返古又先進的現象,在帝制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由三國揭開的魏晉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樣也展開了世族政治。 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 鄭氏是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