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竹林七賢:嵇康傳】

2022/03/2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居於會稽,因為避怨北上,定居在嵇山旁,故改姓。
這種敘述,應該是發生在春秋戰國的事情了。

嵇康還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
他們家雖然不像阮氏為大族,但嵇康的哥哥同樣十分能幹,一肩扛起了整個家。

單親專出8+9,兄代父職的家庭,則特別容易出離經叛道的學者。

不過要注意的是,嵇康的年齡比阮籍要小很多。
他是曹丕黃初年間才出生的,正版「魏人」。

阮籍的啟蒙教育,仍是以儒學為主。
但嵇康就不是了。

竹林七賢的設定有很多奇妙之處,到最後能不能兜得好也是未知。

首先的問題就是「時代」。
除了阮咸的生卒年未知,其他六人都有推算值。

山濤最老,阮籍大約小他五歲。
劉伶跟嵇康次之,距離山老十五歲左右。
向秀再小五歲,王戎則是最後一名,比山濤小了二十五歲。

王戎出生,已經是曹叡末年了。
也就是這個人要加入偶像團體,最快也要在正始末年,第一波夏侯玄主導的玄學思維差不多要政治垮台的時候。

所以在魏晉玄學的分類上,竹林派作為主流的時間,就是第二期,高平陵之變五年後。
或許我們可以更精準一點:高貴鄉公時代。

這些時間節點上有一些意義。
首先,竹林派跟夏侯玄,何晏,司馬師這些人的學術跟政治理念,都是必然的不相同。

雖然只是大概看一下,但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派,是很明顯真正的「老莊」派系。
夏侯玄等人則是在儒家思想中,尋求道家的導正。

就是說,兩漢使用儒學進行了超大型的社會實驗後,發生了重大的混亂。
而逐步削減混亂的魏朝,提出了加入道家思想來調整國策的概念。

實驗變因的添加跟控制是很麻煩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現在你決定加鹽。

抹鹽靜置後煎。
邊煎邊灑鹽。
煎完起鍋自己沾鹽。

這把道家之鹽要怎麼加,對於魏朝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問題。

竹林派表示,吃鹹魚。
所有的「恰到好處」,在下鍋之前就已經完成。

這就是儒道的完美結合。

嵇康所修的道,已經不是單純的老莊之道。
這也是竹林派的另一個特色:修仙道。

嵇康的知名著作是《養生論》。
書名看起來沒甚麼,但這或許是中國文學裡,官於武俠與仙俠最重要的起源了。

我們用金庸作例子,金庸小說算是相當常描寫「武功秘笈」內容的一個派別。
最具體化的,莫過於《俠客行》。

簡單說,所謂的秘笈,寫起來看起來就是一般的文章。
但透過了解的人來詮釋,一個平平無奇的描述,可能就藏有一套功法在其中。

不同的人來詮釋,就會變成全然不同的內容--這是《俠客行》要表達的,金庸有說過,他後來讀了金剛經,才知道佛教對於這個「名相」的了解透徹。

扯這個幹嘛?
《養生論》就在說這件事。

有人說修神修仙以不死是可能的,也有人說人類的年齡最高就是呷百二,超過都是妖。
這兩種說法誰對?

《養生論》就這麼開了頭。

用比較現代科學的方式來說,嵇康認為過去的那些描述,是必然存在的事實。
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理解。

所以嵇康要來理解一下。

照著《養生論》修行會不會成仙我不知道啦,所以我也不會去翻。
武功秘笈這種東西就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兩字記之曰「專業」。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嵇康這本書大紅。
人們不可能從「延年益壽」的角度來實際評估這篇文,但《養生論》只怕也非全然的打嘴砲。

精神抖擻,手腳輕盈,千杯不醉……

我們就從這可見「史實」來切入吧。
竹林七賢,除了向秀跟王戎這兩個小朋友,其他五個全都是當世大酒豪。

酒量好,身體好,真男人,這樣的觀念一直在中國文化流傳著。

曹丕好道,可能知道的人比較少。
曹操好酒,大家應該就都略懂略懂了。

孟蘭,不是,孟德不但文武雙全,自己愛喝酒,還要點評改良釀酒法。
隨著時序進入曹魏,酒跟文人之間到底產生了甚麼化學變化,我也很想知道。

不過還是看著嵇康吧。

嵇康身體好不好?好得很。
《晉書》說他曾經跟向秀一起在大樹下打鐵。

不過向秀年紀比較輕,通常應該是年輕人拿大槌,年紀大的拿小槌吧。

可這段記錄並不是要強調竹林派身強體壯,而是鍾會又來了。
我真的不是開玩笑,竹林七賢傳裡面,四個人都跟鍾會有交流的。

山濤跟王戎,與鍾會相善。交情不錯。
至於阮籍跟嵇康?

面對阮籍這種長輩,鍾會「鬥」得多了。
本想要挑釁找話題駁倒阮籍,但阮老師來一招「喝酒宿醉,老子沒空」化解了攻勢。

上篇沒說清楚,剛好一併來說。

這件事情應該就發生在高貴鄉公(魏帝曹髦)前期。
阮籍跟鍾會一樣都是曹髦的近侍。

而曹髦對於辯證古典文學,非常的感興趣。
(真的是用嘴巴辯)

皇帝,竹林派之首,以及儒派士人第一青年才俊,在皇宮裡引爆了這個第二期魏晉玄學。
我現在看「玄學」都直接腦內翻譯成「爭辯」啦。

要注意到的是,竹林派還是不想戰。

就是說,有一派很會打筆戰辯論賽。
也有一派不參戰,只是自己發表言論搞得像邪教一樣。

如果你對於近十年台灣網路生態有點了解,應該不難發現是一樣的戲碼。

以古證今,善戰的慢慢都被邊緣掉。
避戰的則越來越強大--但未必有政治影響力。

韓非子在秦國也沒有政治影響力。
可是李斯還是會怕。

哲學思想的政治之戰,魏晉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但絕對是足以成為經典教案的一次。

李斯要師兄韓非的命。
龐涓要師兄孫臏的命。

鍾會沒有師兄。

但竹林派中,嵇康跟劉伶與鍾會的年齡最接近。
劉伶就是傳說中在家裡都不穿衣服,別人看到罵他,他還說:「天地是我的房子,屋舍是我的衣服……你鑽進我衣服裡才是沒禮貌吧。」的那個酒空。

身為酒空至尊,劉伶的記錄算是相當之少,姑且忽略。

嵇康則相對「危險」。
雖然一般不見得認為,嵇康是竹林派第一人,但不管怎麼說,他總是竹林派房東。

你知道,團長或隊長,不見得是團體最優秀或最有領導能力的人。
但這個人,絕對是把那些特性不同的人結合起來的「原因」。

嵇康本身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
大家都知道他對政治沒有興趣,但大家也都知道,竹林只接納真正有才能的賢士君子。

竹林派,就是「不發一語」的月旦評。

更特別的是,看上去根本沒甚麼背景的嵇康,卻娶了曹姓宗室之女為妻。
按嵇氏譜說,嵇康的妻子,是沛王曹林的孫女。(另有一說為女兒)

前面忘了提,嵇康家族所在的嵇山,就在譙縣。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

能夠被封沛王,曹林自然不是一般人。
他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曹豹。

不是跟張飛有過節的曹豹,而是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讓的三子之一:饒陽侯曹豹。
另外兩個就是曹植跟曹據。

曹植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曹據則是皇帝候選人之一。
現在是高貴鄉公曹髦時代。

在選定曹髦為帝之前,司馬師原本挑選了曹據。

說得簡單一點,沛王曹林,可不是什麼十萬八千里外的皇叔。
而是相當核心的曹姓宗室。

即使司馬家大權在握,隨時也有可能因為其他曹姓宗室進入而翻盤。
沛王曹林有這個資格。事實上,從曹叡末年開始,沛王仍在增邑。

一直都是朝廷需要安撫的對象。

曹林如果成了皇帝,嵇康就是駙馬爺。
兩漢魏晉的駙馬,沒有十分囂張,但有囂張的資格。

只要你有能力。

很不巧的,嵇康有能力,有人脈。

卻說鍾會本想去「挑戰」嵇康,到了只看到嵇康跟向秀二賢在打鐵。
鍾會坐在一邊看了許久,決定起身離去時,嵇康才開口: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禪機問答,各自解釋。
問我的話,就像網路上兩個人在鬥嘴,重在互相攻擊,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而鍾會對於嵇康的「瑜亮情結」,也是複雜的。
雖然竹林派在高貴鄉公時代才蔚為主流,阮籍篇說過,他們很多都是在正始時期就已經出名的文學家。

鍾會從政之路順遂,在文學的路上,就比不上這些個道家天才了。
重點是,鍾會最終因此而向司馬昭進讒言,害死了嵇康。

竹林七賢的資料時間都不是很詳細,但看到第二個人大概就可以歸納出來了。
阮步兵,嵇中散,就是高貴鄉公時代的七賢官職。

這邊就能提出一些假設。
第一,高貴鄉公曹髦對竹林派十分買單,有予以重用之心。
第二,竹林七賢對於曹髦之死,是震驚憤怒,甚至決定離開朝廷這麼嚴重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理解歸納,把歷史區分為一個一個不同的時期,時代。
但對於活在當代的人而言,CALL機,黑金剛手機,功能型手機,智慧型手機……

都是我們的人生。

竹林七賢從面對曹姓宗室,處於非主流但有言論自由的時期。
到司馬家執政,成為主流賢士的網紅時期。

緊接著要來的,就是魏之將亡,竹林七賢有生命危險的時期。

雖然死亡的只有嵇康跟阮籍,但隨著隊長逝去,這個偶像團體其實也結束了。
晉朝就要當「單飛期」來看。

嵇康之死,在當代為大案,後代為公案。
文書上的記錄,主要是指嵇康曾經打算加入淮南第二叛,但被山濤阻止。
證據就是《與山巨源絕交書》。

這些人不但著作一堆,而且裡面可能還有各種關鍵證據,又麻煩又有趣呢。

而這個案子的負責人,就是當時的司隸校尉:鍾會。
這當然就讓時人浮想連翩。

淮南第二叛都六七年前的事,現在連三叛都打完了你拿這個出來嘴?
古代的知識份子跟現代也差不多,有人覺得幹就是鍾會尋仇。

也有人覺得,一定是哪邊記載錯了,嵇康在淮南第二叛後應該就被處死了。
干寶、孫盛、習鑿齒諸書,皆云正元二年,司馬文王反自樂嘉,殺嵇康、呂安。

所以說,嵇康之死是一樁公案。

而《晉書》則描寫當時鍾會欲辦此案,三千名太學生出來表示,希望能讓嵇康進入太學為師。
這應該是希望能用「八議」來換取嵇康的減刑。

但司馬昭沒有同意。

刑場上,嵇康最後的要求,是撫琴彈奏一曲。
「從今以後,世上不會再有《廣陵散》!」

時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

團長跟主唱,在景元四年過世後,手握大權的司馬師忽然醒悟了。
Why?

啊鍾會隔年就叛亂身亡了,誰忠誰奸?
更別提偶像團體還有其他人可以敲邊鼓呢。

竹林七賢,最老的老三,山濤,下回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2會員
80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