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1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十一之四、極小同大,極大同小,銅砂鑼裏滿盛油

銘云: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此段在說佛性境界。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佛性中無時間差異,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的差異被打通。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十八)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佛性充滿宇宙。證得無我之佛性時,此佛性 (無生法忍),浸滿恒河沙世界,遍佈宇宙虛空。金剛經云:「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二十八)
「極小同大」、「極大同小」,佛性好比浸漫虛空、充塞宇宙的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之間互相串通、交相映射,古代的禪師將此華嚴境界比喻為「銅砂鑼裡盛油」。如巖頭禪師公案:
巖頭因僧問:「塵中如何辨主?」師曰:「銅砂鑼裏盛油。」
頌曰:
塵中辨主最難明,千人萬人少一惺,銅砂鑼油今古淨,與君拔却眼中釘。(汾陽昭)
塵中辨主眼分明,特地尋方更點睛,堪笑耆婆雖瞑眩,至今南北絕人行。(佛印元)
礎潤天將雨,雲開月正明,漁翁閑引釣,牽動一潭星。(海印信)
銅砂鑼裏滿盛油,正是毗盧印後收,更有塵中辨得主,太平將將盡封侯。(雲溪菴)
銅砂鑼裏油清淨,照見塵中舊主人,寄語禪人猛參取,莫教孤負此生身。(草堂清)
【續收】終日廛中走,廛中渾大有,堪笑五湖人,衲衣貧抖擻。(大溈智)
銅砂鑼裏滿盛油,生菜還他蘿蔔頭,但看來年正月半,家家門首掛燈毬。(佛鑑懃)
頂起砂鑼時,身心都不見,西風一陣來,落葉兩三片。(塗毒策)
村飲夜歸來,健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瞋驚著汝。(息菴觀)
銅砂鑼裏滿盛油,潦倒巖頭不識羞,却向蟭螟眼睫上,樓頭浪宕逞風流。(空叟印)
百萬雄兵入漢關,威如猛虎陣如山,單刀直取顏良首,不是關公也大難。(無境徹)
塵中辨主問巖頭,心識如何會得休,鼻孔眼睛都要見,銅砂鑼裏滿盛油。(橫川珙)
—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十八
「看透黑色的就是最後的目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聲聞緣覺只能降伏魔,把妄想雜念摒除,用冥想的方法沈浸在「空」的境界中。殊不知,魔者,不是真魔,而是使者;真正的降魔,是要把魔納為己用,成為佛的使者。所以,聲聞緣覺只能「入佛」,而不能「入魔」,不能把「佛、魔」打成一片,這不是真正的降魔,只能稱為「接近」涅槃,而不是究竟的涅槃。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兩行」與白雲禪師的「竪兩指」的動作,是等義的。意謂:不離生滅變化,而得涅槃,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道無所不在,佛性的光芒浸潤萬事萬物、空間、時間,彼此同一而不可分。 「非指」、「非馬」並不是「指」與「馬」的泯滅,也不是「指」與「馬」以外的另一個東西,而是無所不在的「道」或「佛性」。
正法眼藏好像太陽的光輝一樣 (「光輝滿大唐」) 照耀著大地,宇宙乾坤、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森羅萬象,無不呈現在正法眼藏的光芒中,沒有一毫一釐之相不浸潤在此光輝中,所以「不見有毫釐之相」,而這個光輝卻又是活潑潑的、相互輝映的,光光相涉而交參,「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聲聞緣覺只能降伏魔,把妄想雜念摒除,用冥想的方法沈浸在「空」的境界中。殊不知,魔者,不是真魔,而是使者;真正的降魔,是要把魔納為己用,成為佛的使者。所以,聲聞緣覺只能「入佛」,而不能「入魔」,不能把「佛、魔」打成一片,這不是真正的降魔,只能稱為「接近」涅槃,而不是究竟的涅槃。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兩行」與白雲禪師的「竪兩指」的動作,是等義的。意謂:不離生滅變化,而得涅槃,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道無所不在,佛性的光芒浸潤萬事萬物、空間、時間,彼此同一而不可分。 「非指」、「非馬」並不是「指」與「馬」的泯滅,也不是「指」與「馬」以外的另一個東西,而是無所不在的「道」或「佛性」。
正法眼藏好像太陽的光輝一樣 (「光輝滿大唐」) 照耀著大地,宇宙乾坤、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森羅萬象,無不呈現在正法眼藏的光芒中,沒有一毫一釐之相不浸潤在此光輝中,所以「不見有毫釐之相」,而這個光輝卻又是活潑潑的、相互輝映的,光光相涉而交參,「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讀誦金剛經的巨大功德!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
Thumbnail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經中揭示了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六祖 惠能大師初聞《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觸發其宿世善根,後得五祖 弘忍大師傳授衣缽。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發心受持宣說者,能夠滅罪釋愆、廣植善根、增長福德、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從去年九月開始,本人投入於《金剛經》導讀的撰寫,終於在昨天晚上完成了〈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現階段則是在進行校稿的工作,預計今年十一月應該就可以付梓印刷了。這將是本堂經書導讀叢書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於2022年11月出刊的《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
Thumbnail
能不因對象感受不到美麗境界時,不會陷入慈悲而忘記歡喜,能保持在給予之心中的歡喜,那至高無上的層次,能金剛。 遠離高處不勝寒而覺得孤獨,因為寫出金剛經的大師,是人外有人的存在,讓自己感受到金剛,所以擁抱天外有天,層次再高,自己還是被照顧著,而更堅韌強健。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讀誦金剛經的巨大功德!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
Thumbnail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經中揭示了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六祖 惠能大師初聞《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觸發其宿世善根,後得五祖 弘忍大師傳授衣缽。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發心受持宣說者,能夠滅罪釋愆、廣植善根、增長福德、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從去年九月開始,本人投入於《金剛經》導讀的撰寫,終於在昨天晚上完成了〈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現階段則是在進行校稿的工作,預計今年十一月應該就可以付梓印刷了。這將是本堂經書導讀叢書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於2022年11月出刊的《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
Thumbnail
能不因對象感受不到美麗境界時,不會陷入慈悲而忘記歡喜,能保持在給予之心中的歡喜,那至高無上的層次,能金剛。 遠離高處不勝寒而覺得孤獨,因為寫出金剛經的大師,是人外有人的存在,讓自己感受到金剛,所以擁抱天外有天,層次再高,自己還是被照顧著,而更堅韌強健。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