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音樂教育
當人類開始牙牙學語,便對聲音感到好奇,大多數人都是如此。之後再聽見了旋律,逐步對音樂、律動產生了興趣,也會用手舞足蹈表示心情。後來有的人會持續在這個領域耕耘或追求,也有些人不見得會喜歡音樂,或許就被其他更好玩的事給吸引了,這樣的過程或許也跟日後與音樂之間的連結深淺與否有關。
有一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
當我看見這話時覺得十分有理,就拿來跟大家分享。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感嘆說:「養育孩子真是件不簡單的事。」也常聽到常有朋友迸出一句話:「養兒方知父母恩」般的心有戚戚焉。
🎧何謂「養育」
從字面上看,「養育」就是扶養跟教育。扶養我的認知是供給孩子三餐溫飽,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教育則是創造出多元的學習機會給孩子,並注意身教、言教。
學習沒有捷徑,教育也一樣
我常說給孩子最棒的禮物除了愛,另一個就是教育。
本文標題寫著「學音樂不是要變成音樂家,但可以造就更多音樂家庭」便是講這個部分。那,為什麼不需要成為音樂家?其實說穿了,是因為這個社會缺乏夠多能欣賞、聽懂音樂的人,但是這些欣賞音樂、理解藝術的能力,卻可以透過學習培養,讓心靈接受這些精緻藝術的淘洗,進而豐富生命,享受當下。
🎧教孩子「享受」
我只要看到喜歡的音樂會、比賽,就會想去聽、去看,當如願以償時,心裡便十分快意!這就是享受。享受這些能打開腦內啡分泌開關的音樂、遊戲、運動,甚至是聚會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知道並且體驗的。
但過年前我其實非常忙碌,不僅要安排工作還得規劃新的年度執行計畫,但我無法忘記、更不能抹去去年底兩個孩子那麼渴望想聽《布蘭詩歌》的閃閃發亮的眼神。
對,我要滿足他們這樣的需求,鼓勵他們可以跟我一起進音樂廳欣賞表演,願意認識而不是排斥,願意接近而不是逃避,如此藝術才能走進生命、存於生活之中。
這就是教孩子享受美的復甦。
🎧我給孩子聽音樂,陪伴他當個欣賞者
音樂、繪畫跟運動都是很棒的才藝課程,在能力許可下,可以給孩子一些學習的機會,可以自己教,也可以花學費學習。我認為孩子在國中以前都是有能力、有時間學習多元課程的,不僅給孩子學習,也給家長學習,孩子會很樂意跟你分享,甚至當起老師,這時家長千萬不要介意被指導,應該要裝笨繼續被指導,如此親子關係也會更好。
我能做的除了陪孩子運動、讀書之外,就是帶他們聽音樂。
回想起來,四季其實沒有真的拜師學過音樂,從小會對音樂產生興趣是因為被音樂老師選進樂隊跟合唱團所啟蒙。因為家裡有五個孩子,因此資源分配事實上並不足夠,因此後來只能多靠自己努力學習才能進步。
高中時很羨慕同學會彈吉他,因此日後上了大學,我便立刻加入吉他社,跟著開始學習吉他,後來又因緣際會進了聲音媒體工作,也開始學配音,這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卻很充實。我喜歡跟孩子分享我的過去,也讓他們知道學習沒有捷徑,教育也一樣。
🎧學習的目的?
打棒球、踢足球、練羽球、溜直排輪、學游泳...都不是為了要當職業選手,而是讓他們藉此理解運動家精神,並能養成運動的習慣。
下圍棋也並非要讓他們當職業棋士,而是要他們可以穩定自己的心神,學習組織、邏輯思考,進一步理解運用到生活中;學音樂、繪畫目標更不是要當音樂家或畫家,而是希望他們可以藉此路徑讓自己懂得並培養欣賞美的事物的能力。
給予孩子這些才藝學習都是生命體驗,是教育的一部份,也是我給他們的最重要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