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引導孩子還是操控他們?

你是引導孩子還是操控他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導與操控不同,引導有三個原則,首先是不講大道理,只講真實的故事。第二個原則是不「灌輸」任何想法,只「中性的引導」,首先是從這個故事刺激思考,然後各自表達想法,一方面聆聽他的意見,同時也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後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浮現更多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與追尋。

是的,引導就是沒有預設答案,以平等的態度一起思考,而操控就是事先已有標準答案,然後讓對方一步一步走入那個答案。

當然,在陪伴孩子時,不見得操控就不好。教育訓練分兩種,一重是功能性的,比如教英文鋼琴……等,另一種是觀念性的,如成長或策略……等,功能性的功課可以用操控或灌輸的方式,但是觀念性的不同。

往往「操控」是用某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說服別人做某件事,但真正的原因,完全是另一個。

從學才藝到發展孩子興趣與天賦

教改已二十多年,理論上透過各種政策與規定為孩子鬆綁升學壓力,但是從各種升學補習數量劇增的情況看來,壓力不減反增,大多數孩子每天要到處趕場去上課,往往比大人行程還滿,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多元入學的關係,可以透過才藝比賽加分的規定,許多家長就把學才藝當作智育考試般來要求,讓原本是陶冶孩子性情與發展孩子興趣的才藝,反而成了升學競技的比賽。

根據統計,絕大多數孩子學才藝是由爸爸媽媽建議與決定的,因此,身為家長的大人,就要反省我們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動機。我覺得所謂才藝,目的是在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與開拓生命視野的機會,同時透過多元的嚐試,引導孩子發掘潛能,培養出一生的興趣,在各種活動中,提供他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孩子學才藝若只是被當成升學加分的管道或父母炫耀親友的方式,實在是太可惜了,況且若太重視分數與學習成果,往往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反而得不嚐失。

同樣學才藝,有可能變成技術的反覆操練與孩子的夢魘,也有機會成為陪伴孩子終生的興趣,讓他們更能品味生活,成為生命的活水源頭,其間的差別或許只是家長的態度與孩子自己的感覺。

因此,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不過,也要注意到當孩子想放棄時,是否有其他非興趣或學習上的原因,也許是孩子不喜歡老師,或者老師教法孩子不適應,甚至只是才藝班某個孩子會欺負他….等等,若確定不是這些因素,再看他學習的狀況來協助。

假如孩子對某種才藝屬於高度興趣也具高度能力,那麼注意他學習的瓶頸以及晉階師資的選擇;若是高興趣低能力,那就當做是興趣的培養,重點在孩子的欣賞能力即可;若是低興趣但卻高能力,就要想辦法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若是低興趣又低能力,也就不要勉強孩子,可以放棄做其他的嚐試。

相對於讓孩子到才藝班學才藝,我反而比較喜歡鼓勵孩子從參加不同的社團中學習各種才藝。不管是學校裏的社團,民間團體的兒童團隊或社區裏的共學玩伴,因為社團活動幾乎是不花錢,(與才藝班一堂課數百元近千玩的學費相差非常多),所以在社團裏沒有家長或老師那種必須時時檢視進度與成效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在社團裏多了很多人際互動,彼此之間是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的伙伴,而不是互相競爭的同學。

當孩子沒有壓力的在社團中,很高興地玩了一學期又一學期,這時候再視情況協助他們突破技術上的瓶頸,幫忙找專業的老師輔導學習,到了這階段,因為孩子產生真正的興趣之後,再花大錢才有效果,也比較值得。

如果孩子在求學階段,沒有特定的偏好或傑出的表現,這時候父母親有機會就盡量讓孩子接觸更多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然後有耐心地從旁觀察。

若是一時還想不出真正喜歡做什麼,也沒關係,很多人甚至要到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好一段時間後,才慢慢顯露出自己的天賦。不知想做什麼事時,只要把手邊該做的事確實地做好,把這個階段接觸到的技術或能力好好掌握即可。

我認為人不要太功利,壓縮了正常成長的歷程,太匆忙地跳過該有的經歷。有時候,跌跌撞撞反而比抄捷徑更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與美好。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