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 這兩年各自發生了對互聯網金融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蘋果在2007年的 Mac World大會上推出名為iPhone的第一代智能手機。這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機,但iPhone 1 才是真正打開移動互聯網年代的產品,是流動支付無現金年代的必要基礎;2008年10月31日神秘人(或組織?)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一石激起千重浪。我認為將來回頭看,Bitcoin好有可能只是奠基者而走不到最後,但其分散式賬簿、加密區塊鏈、共識機制等都成為很多新創意甚至互聯網基建的基礎。
部分準備金制度
在這背景下,近年各國央行均研究其“法定電子貨幣”,直至2020年10月20日加勒比國家巴哈馬全國性推出其法定電子貨幣“Sand Dollar”,為歷史翻開新一頁。“ 法定電子貨幣”一字其實帶有某程度上的誤導性;現代貨幣系統名為部分準備金制度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System”,當中的含意包括:
- 中央銀行是“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或者理解為“銀行的銀行”。所有持牌商業銀行必須在央行有一個帳戶,央行所發行的法定貨幣(“法幣”)只會經持牌銀行去提供給大眾;
- 持牌銀行由大眾所收到的存款,必須根據央行所定的存款儲備率將一部份的存款存入央行,其餘金額可以借出。例如存款儲備率為10%,則100元存款要存10元到央行,90元可借出;90元借出成為借款人的存款,81元可以再借出,如此類推;
- 就是這制度,持牌銀行才是”貨幣製造”的主力。假設第二點中的情況,每一層的“可借出”存款皆會被借出,其方程式會為[Money Multiplier = 1 / Reserve Ratio],即是100元存款,10%存款儲備率,最多會變成1000元在經濟中流轉,持牌銀行透過借貸“製造”了900元;
錢的分類
就是這原因,其實社會中大部份的“錢”,都是央行和持牌銀行系統中的數字。試想想,你銀包和家中的現金多,還是銀行存款中的“錢”多?所以央行數據其實有將“錢”去分類,就是所謂的M0、M1、M2 等專有名詞。以中國人民銀行的定義為例:
M0 = 流通中現金
M1 = M0+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
M2 = 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以東方財富網的數據顯示,2021年四月的現金量(M0)只佔整體貨幣量(M2)的不足4%。說了這麼久,想說的是現代超過90%的“錢”已經是“電子貨幣”。
明白了以上的背景後,數碼人民幣就較易於理解了:
- 數碼人民幣只會取代M0;
- 維持兩級制發行,即透過持牌銀行(還包括某些持牌支付機構)發行給大眾
- 根據官方說法,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但具有區塊鏈的內核優勢;
- “鬆耦合 Loose Coupling”,容許交易雙方“雙離線”;
零售市場上支付方式的提升
可以見到,數碼人民幣事實上是零售市場上支付方式的提升:
- 數碼人民幣不涉及“金融批發市場”,即銀行間的清算系統,亦不涉及跨境匯款、國際貿易等。這一點由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解釋得非常清楚,有興趣可參考: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612141041410.htm;
- 世界上其實有不少人是沒有銀行戶口的,強如美國仍有6%成年人沒有銀行戶口,一般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沒有銀行戶口代表脫離了現代社會中重要的金融功能,包括支付(特別是線上支付)、投資、借貸等。數碼人民幣的所謂“鬆耦合”,是指有別於現有電子支付平台,不需要與銀行賬戶連結,令沒有銀行戶口的人都可以參與網購、遠距離支付等。雖然未必幫助到這批人得到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但能夠參與到互聯網上的零售環節,當中的大數據其實可以幫助金融科技公司(如螞蟻金融)去作為金融服務(如借貸)的依據;
- 現金(包括硬幣、紙幣)的對一個國家來說,營運成本其實相當高,其製造、回收、倉儲、人手成本等每年都是天價,但社會事實上現金使用率不斷降低,特別是中國這個移動電子支付發展得相當發達的地方。所以數碼人民幣比現金支付,對社會的性價比更高;
- 人民國際化的進程,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經濟情況、貨幣政策(如資本管制)等,而且數碼人民幣只著眼於零售,所以暫時來說數碼人民幣其實對人民幣國際化幫助不大,亦不是數碼人民幣的目標,這是周小川亦有公開澄清的一點;
CBDC對未來社會的啟示
數碼人民幣,或者CBDC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央行數位貨幣)亦對未來社會有不同的啟示:
- 數碼人民幣對傳統銀行的影響不大,因為經濟的貨幣製造仍需依賴傳統銀行,而且央行電子錢包不會發利息,亦不會提供借貸服務;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英格蘭銀行對央行數位貨幣的定義,CBDC可以是面向零售(即數碼人民幣),亦可以是面向批發的。周小川有解釋為何暫時不會研發面向批發的CBDC,但將來可說不定。到時對傳統銀行的挑戰就會來臨;
- 國際反洗黑錢、反恐怖主義等工作,向來需要與個人私隱之間取平衡的。推出CBDC少不免會令到本身是匿名的現金交易都有迹可尋。數碼人民幣的處理方法是在單筆交易2000元以下、日交易額5000元以下、年累積交易5萬元以下、和結餘1萬元以下的電子錢包可匿名。除非聲稱是匿名的其實不是,數碼人民幣的匿名門檻其實已超過筆者的現金使用量,而且大家要記得我們的銀行交易數據一早在各國攻府掌握中;
- 數碼人民幣“ 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但具有區塊鏈的內核優勢”是甚麼意思?區塊鏈技術事實上範圍相當闊,以我自己推測:a. 共識機制:數碼法幣就一起不會是去中心化的,是由央行掌控,所以確認交易的“節點”一定由央行指派,不可能由一個公開群體用Proof of Work 那種用算力爭取確認權,或者一般Proof of Stake 那種由一個公開群體中願意抵押資產的人去確認交易。我認為如非單由央行去確認交易,應由眾多參與數碼人民幣的機構如銀行、支付機構以某個數學隨機型式去指派交易確認者。指派多個確認者有其網絡保安的合理性,但太多節點又令效率下降,在取代中國現金交易這個規模上,系統處理效率一定要有效。不過在系統安全的考量上,我相信當局不會公開其機制;b. 分佈式賬簿:我相信央行和參與數碼人民幣的機構會有分佈式賬簿,亦是保安考慮之一。有看到V神反駁Elon Musk有關現時區塊鏈限制的文章,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是越多節點越理想,但一個龐大的區塊鏈網絡,要儲存在電腦的數據量實在太大了,一般人的電腦難以負荷。但對參與數碼人民幣的大型機構來說,是可解決的問題;c. 區塊大小:與上點同樣道理,一個區塊如容量太大,一般人的電腦會花較長時間去處理,變相令整個區塊鏈都變慢,但太小又缺乏效率。數碼法幣的大型參與者,應可以處理較大的區塊?
- 當數碼法幣完全取代現金,存款負利率就變成可能,大家已經不可以將身家放在家中去逃避負利率了。
CBDC肯定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所以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大家去理解,有錯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