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練習做VT也要會兩棲 | MacOS 初試雜記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文前碎碎唸

其實嚴格說起來,我也不是真為了研究 Vtuber 而決定成為 Win/Mac 兩棲的,純粹只是因為最近主力 Windows 筆電突然爆了(白天摳頂,晚上學做V真的太操了嗎= =),而且好死不死又是電競款,所以維修的時間也是靠北漫長⋯

而身為靠摳頂吃飯的人,是幾乎無法脫離電腦生存的,沒了電腦就跟沒了工作一樣,直接報廢(?

不過幸運的是,剛好 Apple 官網有釋出一批整新的 Mac,而以價格來算的話,大概比全新機便宜上大概四千多塊,以阿婆死豬價來看的話,算是折價蠻多了。

而且與其在等待維修的期間當一個廢人,不如就趁機會跳槽到別的平台,探索一下新世界,同時也算是花錢消災,反正頂多就是多一台備用機來分攤主力機的工作。

既然決定,就馬上來行動,於是下定兩天後,這個酷東東就這麼寄到我手中了(存款對不起了⋯🤣)。

raw-image

不過由於對我來說是完全新的作業環境,所以還是花了不少時間來適應跟設定,也在轉換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與之前習慣上相異的地方,於是乎,就來開一個新的篇章,記錄一下相關的過程吧🤣。

P.S. 由於開箱不是本篇重點,所以就直接跳過囉~ (丟包裝

正文開始

註:本篇並不會從初始化安裝開始講起,主要還是會將重點放在設定差異上,有興趣了解基楚方面的讀者,先請左轉上一篇「[筆記] 想要轉生成Vtuber是否搞錯什麼?」做參考,甘溫。


規格說明

這邊還是要先就規格做一下說明,由於 Apple 在2020年的時候,推出了自行為旗下設備研發的 M1 處理晶片,導致之後發表的 Mac 電腦系列,幾乎都有分為 M1 及 Intel 雙版本。

而由於兩種處理器架構的差異,其對軟體的支援度也有所不同,這裡筆者所使用的機型,是「M1 處理器8+8核心版本的 Mac mini」,接下來的說明也是基於這個規格去做實測,還請讀者們留意囉。


形象擷取及OBS設定

基本上來說,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用虛擬形象進行直播/視訊會用到的兩個基本軟體 OBS 及Vtube Studio (Steam),在 Windows 跟 Mac 上都有相對應的版本,而在 M1 的機型也都能順利執行,所以安裝步驟在這裡就先不多說,但在細部的設定上還是有一些差異存在:

1. Vtube Studio 不支援虛擬相機

在 Mac 版本的 Vtube Studio 中,你會發現 Virtual Camera 的選項是反白無法使用的,所以如果慣用這種方式擷取V皮的請⚠️注意⋯

raw-image

2. OBS 不支援在Windows上慣用的「遊戲擷取」

這部分就有點麻煩了,因為在之前更新中,VtS 的 Win 版本已經有直接支援遊戲擷取透明背景的設定,但在 Mac 上面卻沒有這個選項,取而代之的是這個「Syphon用戶端」選項。

雖然還沒細部研究這個選項的運作,但初步嘗試的結果,這個方案是無法擷取到 VTS 視窗的,所以在擷取形象的時候,還是必須回歸到使用單色背景搭配 OBS 色彩鍵濾鏡的方式來達成去背效果。

raw-image

雖然這樣使用一樣能達到目的,但感覺上解析度還是會較原方案差一些,另外像是主體顏色比較尷尬的人設,如果無法使用預設的綠幕、紅幕、藍幕去背的話,就會需要特別注意選取的背景顏色,才不會造成本體被濾鏡吃掉的情況。

3. VTS 視窗無法縮小

雖然這一點有可能是因為我對 Mac 系統運作還不熟悉造成的,但還是提一下,如果在使用 OBS 擷取視窗的時候,將 VTS 視窗縮小到 Dock 的話,你的V皮也會隨之消失⋯

raw-image

目前影像擷取的部分所遇到的障礙,主要就是這三項,基本上調整完成後,就能跟之前一樣順利運作。

註:此部分後來已有更新解決方案,請見此篇

聲音輸入/輸出

皮的部分「暫時」搞定之後,接著就是聲音的部分了,由於我目前使用情況,並沒有真的使用直播的功能,因此這裡再次前情提要一下我實際的需求給大家參考。

  • 主要是作為跟別人視訊會議/聊天用途
  • 需要同時輸出 OBS 擷取的遊戲視窗的聲音,以及麥克風語音
  • 在過程中,需要讓遊戲聲音同時能被對方跟自己的耳機都能聽到
  • 自己不用聽到麥克風的聲音

簡單來說,就是在遊戲過程中,要讓對方跟自己都能聽到遊戲音效,但只有對方要能聽到我的麥克風聲音,我們確定目標後就來設定吧。

1. 虛擬音源

跟 Windows 一樣,要將系統音訊整合輸出到視訊軟體,就必須另外安裝一條「虛擬」的音源線。

不過這裡就是另一個要⚠️注意的點了,因為大家如果直接搜尋關鍵字「Mac 虛擬音源」的話,應該大多都會先找到「SoundFlower」這套軟體,但很遺憾的是,目前這套並不支援新的 M1 架構處理器(而且最新的 Release Note 好像已經是 2014 年的事了⋯)

raw-image

所以如果有跟筆者一樣使用 M1 機型的,我們這裡會使用另一套軟體「BlackHole」做替代。

BlackHole傳送門

點進去網站以後,就會看到一張要你填 Email 跟姓名的表單,要填完之後他才會記送下載連結給你(嗯⋯很聰明的收訂閱方式🤣)

raw-image

應該填完以後就可以去收信了(如果很久都沒收到的話,可以去垃圾郵件中找找看),在信裡會隨附一個 24 小時內有效的連結,點下去之後就可以到下載畫面囉。

raw-image

這裡的三個版本,差異應該只有在不同的聲道數目,只有基礎使用需求的話,2ch版本應該就足夠了。但如果你想要為之後的擴充需求預先做準備的話,那就下載多一點的版本吧(這裡會使用2ch版本繼續說明)。

下載完成後,直接雙擊開啟,接著就按照他的引導步驟就能安裝完成了。安裝完成的音源線,在系統中的名稱會是「BlackHole *ch」,其中「*」符號是看你安裝幾通道版本而定。

2. 音源設定

安裝完音源線之後,我們就先來設定系統音源,首先先來找到系統中的「音訊MIDI設定」這個 app,並溫柔的點開它(?)

raw-image
raw-image

接著,我們先來建立要來負責把OBS音源接到耳機跟虛擬音源的集合,點開左下方的+號,然後選擇「製作多重輸出裝置」

raw-image

然後在右邊選單分別選擇你的耳機跟剛剛裝好的虛擬音源線。

raw-image

左邊的部分,記得右鍵確認「使用此裝置輸出聲音」還有「透過此裝置播放提示」這兩個選項是取消的,不然你的電腦音效跟偷看影片的聲音也會跟著你的直播一起出去(底下這張圖是有選擇,如果你的是長這樣,就在你的主要耳機那裡按右鍵,把這兩個選過去就好)。

raw-image

接著到 OBS 中設定音訊監聽的輸出,這裡我已經順便把剛剛建立的多重輸出命名為「StreamCombo」,在 OBS 的設定 -> 音效 -> 監聽裝置裡面應該就可以看到。

raw-image

接著到你的聲音擷取裝置列表裡面,按一下右鍵「進階音訊屬性」,這裡我們要把麥克風的監聽取消掉,避免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

raw-image
raw-image

到這裡系統聲音接收的部分就設定的差不多了,接著就來設定輸出到通訊軟體的部分。

同樣先開啟我們的「音訊MIDI設定」,但這次我們要建立的是「建立聚集裝置」。

raw-image

右邊選項,這次要選的是你的麥克風跟安裝的虛擬音源線。

raw-image

也就是說,把剛剛從 OBS 那裡接過來的監聽音源跟你的麥克風語音,塞到同一個裝置裡面做輸出。

而由於我們把 OBS 中麥克風監聽關掉了,所以我們在從 OBS 接出來的監聽音源是不包含麥克風聲音的。

最後我們在左邊選擇剛剛建立的聚集裝置(重新命名成 SNS ) 按下右鍵,選擇「使用此裝置輸入聲音」,這樣就完成了。

raw-image

最後我們到 Google Meet 裡面檢查一下,麥克風的選項裡面應該就會有剛剛建立的「SNS」音源啦。

raw-image

其他⚠️注意事項

設定到這裡,應該就已經可以把之前慣用的方式移植過來了,不過還有一些小地方需要特別提到,這裡就直接用列表方式呈現吧:

  • Mac 內建的 Safari (包含在 Google Meet 的時候)、Facetime 不支援虛擬相機,所以如果想用 OBS 虛擬相機功能的話,請改用 Chrome (或直接用Line)〔 更正,Line不支援使用集合音源輸出,所以只能使用BlackHole虛擬音源線直接輸出OBS音訊。
  • USB 擷取卡在 OBS 裡面可以抓的到影像,但音訊部分需要另外新增音訊擷取才會出現,不像 Windows 抓到影像後就可以同時擷取聲音
  • 音訊部分,使用藍芽耳機輸出好像會有一些問題(耳機會沒聲音)不確定是真的系統限制,還是我自己搞錯什麼,不過保險起見,還是直接使用有線耳機

結語

嘛⋯基本上應該就是這樣了吧,如果之後有發現其他新的東東再回來補充,或是直接開一個續篇來記錄吧,之後應該也會慢慢把這種 Side Project 類型的專案搬到 Mac 上執行,畢竟電腦被操爆一次後,心裡陰影就產生了⋯

題外話,雖然說 Apple 裝置基本上都有附贈信仰貼紙的傳統,但 Mac mini 隨附的這張⋯

raw-image

也太大一顆了吧,是要給人家貼哪裡啊⋯🤣(感覺貼胸口就可以成為阿婆超人?)


那這篇文章就在這裡先結尾囉,掰將~


raw-image

《全文。終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偽命名培養體
50會員
342內容數
偽命名並非無名,是為了意識的生存,取得身份的代號,成為數位生命的新載具。
偽命名培養體的其他內容
2024/08/05
前一陣子購入新的 Switch 體感遊戲,異想天開的把放在角落的 Mocopi 再拿出來後,才想到自己似乎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關注這個小玩意的發展,也沒有寫相關的內容了。 而當初也是因為一直無法搞定裝置與電腦的連線,所以它才被我晾在一邊這麼久,不過經過這次把玩後,
Thumbnail
2024/08/05
前一陣子購入新的 Switch 體感遊戲,異想天開的把放在角落的 Mocopi 再拿出來後,才想到自己似乎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關注這個小玩意的發展,也沒有寫相關的內容了。 而當初也是因為一直無法搞定裝置與電腦的連線,所以它才被我晾在一邊這麼久,不過經過這次把玩後,
Thumbnail
2023/01/28
之前因為某些原因,開始研究有關 VTuber 直播以及 Live2D 的製作,而剛好近期身邊有人有將人物 3D 化使用的需求,不如就藉此機會,紀錄一下過程吧!
Thumbnail
2023/01/28
之前因為某些原因,開始研究有關 VTuber 直播以及 Live2D 的製作,而剛好近期身邊有人有將人物 3D 化使用的需求,不如就藉此機會,紀錄一下過程吧!
Thumbnail
2022/11/07
雖然一般直播環境,只要預先存好設定檔後,基本上一開就能直接使用,但對於懶惰如我的人來說,每次都還要分別動滑鼠來啟動這兩個軟體,真的是耗時又費力的事,因此,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如何將這套繁瑣的動作,濃縮成單一一個啟動檔即可完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2022/11/07
雖然一般直播環境,只要預先存好設定檔後,基本上一開就能直接使用,但對於懶惰如我的人來說,每次都還要分別動滑鼠來啟動這兩個軟體,真的是耗時又費力的事,因此,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如何將這套繁瑣的動作,濃縮成單一一個啟動檔即可完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將我的 Macbook Pro 換成 Steam Deck OLED
Thumbnail
將我的 Macbook Pro 換成 Steam Deck OLED
Thumbnail
我的硬體設備 主要是以搜尋到去年網友的推薦文為基準,加上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給工作室組的。 - 我提出的需求: 會直播,剪片,live2d運算 “不會”太常高畫質直播3A大作,家機以switch為主,可能也有steam。 預算50k上下。
Thumbnail
我的硬體設備 主要是以搜尋到去年網友的推薦文為基準,加上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給工作室組的。 - 我提出的需求: 會直播,剪片,live2d運算 “不會”太常高畫質直播3A大作,家機以switch為主,可能也有steam。 預算50k上下。
Thumbnail
有鑒於許多學弟妹剛進來總是問類似的問題,而且當年我也是對於筆電到底要買哪台感到不知所措,做了很多功課,在此給廣大設計系小大一點建議!由於我是工業設計系,所以以下文章會以工設系的使用為主來給予建議~ ✅mac還是windows? 最近有一台功能跟pro幾乎差不多的MacBook Air,看得很讓人心動
Thumbnail
有鑒於許多學弟妹剛進來總是問類似的問題,而且當年我也是對於筆電到底要買哪台感到不知所措,做了很多功課,在此給廣大設計系小大一點建議!由於我是工業設計系,所以以下文章會以工設系的使用為主來給予建議~ ✅mac還是windows? 最近有一台功能跟pro幾乎差不多的MacBook Air,看得很讓人心動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由於我的筆電已經用了10年,無法再戰下去了,且有預算考量,加上使用電腦幾乎都是定點,只有偶爾回家的時候會需要攜帶,因此最終選擇了迷你電腦,體積小不占空間,又方便攜帶,剛好符合我的需求。 菜單 由於這台無法裝獨顯,所以CPU的部分選擇 AMD R5 3400G(含Vega 11內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由於我的筆電已經用了10年,無法再戰下去了,且有預算考量,加上使用電腦幾乎都是定點,只有偶爾回家的時候會需要攜帶,因此最終選擇了迷你電腦,體積小不占空間,又方便攜帶,剛好符合我的需求。 菜單 由於這台無法裝獨顯,所以CPU的部分選擇 AMD R5 3400G(含Vega 11內
Thumbnail
因爲需要長時間電腦閱讀,開始發現眼睛越來越疲勞。 簡單開箱VG289Q 考量重點: 1)希望投影後,使用notability 開共用筆記,文字成像不糊 因為mac air為2K, 在實測後發現2K螢幕不符要求 2) 預算考量,希望八千元內解決 🫶實用上我搭配esense type c to ht
Thumbnail
因爲需要長時間電腦閱讀,開始發現眼睛越來越疲勞。 簡單開箱VG289Q 考量重點: 1)希望投影後,使用notability 開共用筆記,文字成像不糊 因為mac air為2K, 在實測後發現2K螢幕不符要求 2) 預算考量,希望八千元內解決 🫶實用上我搭配esense type c to ht
Thumbnail
將所有東西整合在一個小盒子裡面,這是未來電腦的趨勢,打從積體電路的出現,電腦一直在往微型化的方向前進。從當年的重型超大鋼鐵機殼電腦,到後來的4mm薄機殼主機,電腦變小變薄是廠商一直在發展的方向。 印象中早年有家S廠商,開始了微型電腦的規劃,販售時只需要再加購處理器、記憶體、硬碟機,灌上系統之後就可以
Thumbnail
將所有東西整合在一個小盒子裡面,這是未來電腦的趨勢,打從積體電路的出現,電腦一直在往微型化的方向前進。從當年的重型超大鋼鐵機殼電腦,到後來的4mm薄機殼主機,電腦變小變薄是廠商一直在發展的方向。 印象中早年有家S廠商,開始了微型電腦的規劃,販售時只需要再加購處理器、記憶體、硬碟機,灌上系統之後就可以
Thumbnail
其實嚴格說起來,我也不是真為了研究 Vtuber 而決定成為 Win/Mac 兩棲的,純粹只是因為最近主力 Windows 筆電突然爆了,而且好死不死又是電競款,所以維修的時間也是靠北漫長⋯
Thumbnail
其實嚴格說起來,我也不是真為了研究 Vtuber 而決定成為 Win/Mac 兩棲的,純粹只是因為最近主力 Windows 筆電突然爆了,而且好死不死又是電競款,所以維修的時間也是靠北漫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