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時代革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年來全球有各式各樣的抗爭、戰爭等等,但對台灣人來說,香港反送中應該是最震撼的一場抗爭活動。因為距離最近,而我們也同樣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加上看著從小在各種影劇作品中看過的街道陷入混亂,帶給我們的衝擊顯得更加強烈。

幾個比較大的事件在發生當下就已經透過新聞與網路媒體有一些接觸,兩百萬人上街、元朗事件、理大中大圍城。這次透過紀錄片更完整的把整個運動過程再看過一遍,片中也好好地描述了參與運動者的心境,看著幾個參與者懷抱一絲改變的希望,如何自動自發的組織疏散車隊與互助團體;也看著一個原先滿腔熱血,夢想成為救護人員的青少年,一夕之間崩潰而開始對人性感到失望;更看著被圍困的人群,置身於極度恐懼的狀態下,卻還是挺身抵擋警方一次次的攻堅。

比較特別的是當身穿黑衣的參與者在街道上躲避警方的追捕時,旁邊民眾的通風報信是整部片我最感動的片段。這可能是個很奇怪的點。觸動我的在於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心力參與抗爭運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包袱,但當你看到抗爭者受到警方不合理的追捕時,也許你心有餘而力不足,但你還是想幫助他;也許即便你立場不同,還是不希望參與者被警方抓到,因為你可能預期得到他們接下來的處境,在那一刻,通風報信就只是很純粹的「想要幫助人」這個目的而已。

片中出現佔領立法會的行動,看完那個片段我深深覺得台灣人是幸運的。同樣是佔領行動,太陽花可以撐住近月,反送中卻只佔了一晚,因為他們懷抱著警方會真的打進來的恐懼。當手握武力的執法人員成為無賴時,弱勢的民眾往往只能任人宰割。看港府蠻橫地將示威群眾定義為暴民,看中國政府無視當年與英國之間的協議,再看到近日的烏俄戰爭,當對方可以無視法律、協議、條約、任何一切形式的約定時,這樣的力量該怎樣面對?

在中國利用國安法繞過香港自治、抗爭運動已經減弱很多的現在,回頭看這部紀錄片充滿了無奈,因為你知道即便抗爭過程中出現過幾道曙光,整個運動最後還是步入黑暗。但即使是抗爭當下不知道未來會如此的參與者,抑或是現在還在香港奮鬥的人群,他們還是挺身站出來為了信念而戰。因為有些事物,如果你不肯挺身支持它,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消逝,而你也就只是別人砧板上的一塊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yone Wang的沙龍
20會員
357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Dyon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愿荣光归香港(2) 4、叛变       随着反送中运动的持续不断,一波接一波,烈度也越来越强,官民冲突、警民冲突,以及社会裂痕无法修复,对立和敌对有增无减,民间的民主诉求也随之增加。而港府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退让,因为得到了北京当局的大力支持,港府和警方显得十分的蛮横,并多次抹黑指责
Thumbnail
愿荣光归香港(2) 4、叛变       随着反送中运动的持续不断,一波接一波,烈度也越来越强,官民冲突、警民冲突,以及社会裂痕无法修复,对立和敌对有增无减,民间的民主诉求也随之增加。而港府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退让,因为得到了北京当局的大力支持,港府和警方显得十分的蛮横,并多次抹黑指责
Thumbnail
香港不僅是觀光聚集地,更是民主與共產交匯的舞臺。我與在香港的友人探索香港的街道與歷史,尤其是對於反送中運動的深遠影響,繁華背後隱藏著恐懼與壓迫。距離2019年的反送中,五年過去了,香港現在變成什麼樣子。是否人們還記得,這重要卻又痛苦的回憶。
Thumbnail
香港不僅是觀光聚集地,更是民主與共產交匯的舞臺。我與在香港的友人探索香港的街道與歷史,尤其是對於反送中運動的深遠影響,繁華背後隱藏著恐懼與壓迫。距離2019年的反送中,五年過去了,香港現在變成什麼樣子。是否人們還記得,這重要卻又痛苦的回憶。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南方街頭運動在廣東省的興起及其影響,該運動於2011年成立,主張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他們以街頭抗議和聚會形式,喚醒公眾對民主的關注,儘管面臨嚴厲的政府打壓。分析了南方街頭運動如何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運作,以及其對廣東青年及社會運動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南方街頭運動在廣東省的興起及其影響,該運動於2011年成立,主張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他們以街頭抗議和聚會形式,喚醒公眾對民主的關注,儘管面臨嚴厲的政府打壓。分析了南方街頭運動如何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運作,以及其對廣東青年及社會運動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人被稱作蒸發者。他們在「夜間搬家公司」的幫助下,跳出不斷下沉的現狀,到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影片跟隨這些失蹤者和提供協助的公司,旁觀他們的蒸發,探索陷入絕境的人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揭露日本社會高壓環境下的問題
Thumbnail
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人被稱作蒸發者。他們在「夜間搬家公司」的幫助下,跳出不斷下沉的現狀,到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影片跟隨這些失蹤者和提供協助的公司,旁觀他們的蒸發,探索陷入絕境的人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揭露日本社會高壓環境下的問題
Thumbnail
國民黨的藍鷹行動中,意外出現「和平公投連署書」,引起強烈批評。歷史上,中共簽下的和平協議往往以失敗告終,西藏、新疆、內蒙古和香港人民均付出慘痛代價。我們深信只有人權受重視,和平才能存在。台灣人堅決反對以投誠、下跪的方式換取短暫和平,我們希望中共放棄侵略台灣,以對等態度建立兩岸和平基礎。
Thumbnail
國民黨的藍鷹行動中,意外出現「和平公投連署書」,引起強烈批評。歷史上,中共簽下的和平協議往往以失敗告終,西藏、新疆、內蒙古和香港人民均付出慘痛代價。我們深信只有人權受重視,和平才能存在。台灣人堅決反對以投誠、下跪的方式換取短暫和平,我們希望中共放棄侵略台灣,以對等態度建立兩岸和平基礎。
Thumbnail
“你今天吃的東西在24小時之內,就將會衝擊到你明天的微生物體”   這部影片很有趣 腸道是人的第二個腦 不是大腦決定你想選擇的食物 而是自己養出來的腸道決定的 科學數據顯示 腸道每天都需要蔬果多樣性的纖維 纖維不足 微生物會吃腸道黏膜 黏膜被破壞 就容易發炎致病   吃很多糖就
Thumbnail
“你今天吃的東西在24小時之內,就將會衝擊到你明天的微生物體”   這部影片很有趣 腸道是人的第二個腦 不是大腦決定你想選擇的食物 而是自己養出來的腸道決定的 科學數據顯示 腸道每天都需要蔬果多樣性的纖維 纖維不足 微生物會吃腸道黏膜 黏膜被破壞 就容易發炎致病   吃很多糖就
Thumbnail
過往在進行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算是食用相同食物也會有不同反應,為了找出飲食對人體的影響,這部紀錄片展示了雙胞胎飲食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同時也帶出了許多飲食的觀念與真相。
Thumbnail
過往在進行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算是食用相同食物也會有不同反應,為了找出飲食對人體的影響,這部紀錄片展示了雙胞胎飲食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同時也帶出了許多飲食的觀念與真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