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天台既時候係日頭 做緊paper work既時候就係夜晚...」除了「淋下水、施下肥」,管理一個天台農莊,還有什麼工作要做?和在土地上種植又有什麼不同呢?今次想和大家介紹一下阿怪在天台和天台樓下的一天!
「係天台既時候就係日頭」
在都會區做種植,到底會像農夫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還是跟從一般城市商業機構的「朝九晚五」呢?
首先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來就不能完全概括農夫作息。農務需要規劃,但亦配合天氣和作物需要,工作並非單靠日照指揮。日間在田裡做各種操作,如採收、修剪、移苗等,夜間則是準備工作的時機,例如培苗、維修工作;此外,亦要顧及田務以外的規劃工作,如銷售、資材、種植計劃。
天氣和植物狀態瞬息萬變,工作也必須隨之調整。要成為成功的生產型有機農夫,確保作物的品質,又要處理行銷規劃,工作相當「瞓身」。(註1)
配合城市的種植
這麼說來,管天台種植的,是否就要住在天台,像農夫一樣隨時stand by? 我認為這視乎農圃的經營目標。生產、教育或是辦活動,所需的人力和資源都有不同。
如果在天台打算生產,但打理人手不足,田務時段不夠頻密,亦沒有加建溫室、自動灌溉等設施,即使天氣條件合適,生產的質和量都未必能夠發揮最大產能。(未來與大家分享一下不同模式的都市農業個案,看看它們如何營運!)
其他類型的都會區農圃,傾向配合城市的作息和管理。例如為辦公室職工舉辦的都市種植班,會在lunch break進行田務,方便參加者。當然啦,這樣就所有人都要頂著太陽勞動,不免要辛苦一點了。
又例如農夫打理安排,就算再頻密也好,也未必能夠像田裡那麼彈性。物業範圍須提防閒雜人等,天台通常也是機房重地,物業管理者有各種必要的考慮(例如天台門長開的話,會擔心有人墮樓),需要與管理者好好溝通協商。
天台,有辣有唔辣
另一個主要的分別是空間的規劃和利用。天台固然提供最佳日照,也能乘大廈供水之便,容易獲得水源。種植而言,亦可預先設計好種植區域,鋪設排水設備,防止種植區水浸,部份條件比近郊田野優勝。
然而,它同時是建築物的一部份,每個加建、改動,都要顧及結構和持份者的安全。從排水和灌溉、樓宇結構,預留逃生通道、在高樓中運送重物(不是所有天台都有升降機到達的!)、還有應付颱風季等防災措拖,都是每個場地從設計到日常維護都要好好照顧的工作。不少案例中,我們接洽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參與項目,確保周全。
空間不足。天台再大都難以與一片農地匹敵。農場裡不少能夠儲備在蔭棚的工具物資,在天台都要另使他法處置。特別是肥料、泥土等有機物質,儲藏不當就會引起環境衛生問題,這些都是近郊農場顧慮較少,但天台農莊則要小心處理的問題。
「做緊paper work時就係夜晚...」
日間當然要把握時間,與農夫合作好好管理田務;而其餘時間,天台農圃同樣需要做種植計劃,物資管理,應變工作等等。
阿怪的工作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以商業項目去規劃農圃,將農圃視為物業設施,與客戶溝通,配合活動進行種植、舉辦工作坊,收集數據做報告等等。田務完不盡,公務無底洞,夜瀾人靜,確是Paper Work的好時機。(茶~)
「淋下水、施下肥」,不少人知道阿怪的工作時,第一反應是這工作應該很Chill。務農常被視為休閒的「文青」生活,這大概能稱之為「陶淵明的錯」。當然,能夠將自然重新引入城市,與參加者一起重新感受自然的喜悅,我亦常有「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