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青春養成記》: 長大是一段不斷練習重新選擇的過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正在改變呢!媽媽!!我終於了解我是誰,但我同時也害怕這會讓我離開你....。」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過想要反抗父母的聲音,卻又擔心自己這樣做會不會離父母越來越遠了。在華人家庭中總是強調著父母對子女是如此的偉大,願意犧牲自己提供子女一切需要的,對華人父母來說這一切只渴望作為子女的可以對他們的要求「有求必應」,然而久了之後,作為子女的卻很有可能忘了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青春養成記》就是在講述一個青春期少女如何在傳統華人家族中逐漸發現「我是誰」的英雄之旅。

raw-image

故事大綱-以下有雷,還請自行參酌

故事圍繞著一個13歲的小女孩-李美玲(以下簡稱美美),一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事物,偶爾又有點乖乖傻傻的女孩,在學校成績優異,有著三位感情深厚的閨密,她們總是聚在一起,共同追星,一起觀察並討論身邊哪個迷人的男孩子。

然而美美卻有個直升機媽媽,因為美美的家族為世代經營著一間號稱是「多倫多最古老」的寺廟,信奉著紅色熊貓作為守護神,所以媽媽-明明總會希望美美放學後可以回到家跟她一起幫忙打理寺廟的經營。

有一天明明無意間發現美美的筆記本裡畫著她跟暗戀對象的親暱圖畫後,便帶著她前往那位男孩打工的便利商店找他質問,可以想像的是這位男孩也是一頭霧水,但是這件事很快就在學校傳開,大家都說每每有個怪媽媽,美美也就抱著難過沮喪的心情入睡了,沒想到隔天起來卻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紅熊貓,關於美美之後會不會變回來,以及這過程中美美與她的好閨密又會一起經歷怎麼樣有趣的事呢?這個部分就交給你們去看了!

raw-image

關於情緒駕馭:駕馭不是封印,而是騰出空間與他共存

當美美變成紅熊貓後,明明告訴她需要在下一個紅月實施封印儀式才可以將紅熊貓的靈魂抽走,有趣的是變成紅熊貓的關鍵在於美美的情緒變化,一旦美美釋放過多的情緒她就會變成一隻紅熊貓。

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美美的好閨密看見她變成紅熊貓後,其中好閨密A說:「哇!我一直想要有一條尾巴!」;B接著說:「毛茸茸的,也太可愛了吧!」。當下美美發現這跟她想像的不一樣,她雖然覺得自己是隻怪物,但是她的閨密們告訴她:「不管妳是不是隻紅熊貓,我們都依然愛妳。」此刻的美美感受到的是關係當中的親密,而她也發現這個感受有助於她在情緒激動的時刻緩和下來。

這段我覺得導演設計得非常巧妙,以前在讀心理學的時候,總會聽到部分老師們在台上說佛洛伊德有多厲害,起初不怎麼喜歡佛洛伊德的理論,因為覺得太過武斷,但是漸漸在輔導實務的路上,卻感受到人其實是一個特別的生物。

人們總是很習慣把過去的經驗投射在未來的每一個決定當中

就像是當美美看到自己是一隻又醜又邋遢的紅熊貓時,就認為自己是沒有資格參與演唱會變成女人以及擁有這些好友,然而當事實不是如她預期,美美就獲得一個新經驗,這個經驗如果運用人際歷程取向來說的話,就是矯正性經驗,在實務現場中矯正性經驗最大的功能在於讓當事人鬆動原本非理性的信念(個人框架),隨著當事人的這些信念逐漸鬆動,當事人才願意試著看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追求著原本框架的美好。

raw-image

關於青春期的叛逆:學習接受父母對我們的失望

用講的挺容易的,但是在實務現場中當事人又會碰到怎麼樣的困難呢?

讓我們繼續回到美美的例子,美美後來為了要籌取演唱會的門票,開始跟著閨密們在學校做起紅熊貓的生意,期間為了逃避回家跟媽媽一起管理宗寺,也騙了媽媽說自己是在學校跟朋友們一起做科研實驗。

這種現象很容易發生在華人的家庭中,當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時,父母總是會以我為妳好的名義來限制你的行動,因此當孩子們有自己的需求時,卻又只能透過說謊或一些行為來逃避讓父母失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卻往往來自於為什麼我的小孩總是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我覺得導演在這個部分有把華人家庭的關係呈現的非常巧妙,華人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密關係其實來自於父母對子女有強烈的「期待」,這種期待往往有點像是「傳承」的感覺,你要把我的精神繼承下去然後做得更好發揚光大,這種場景乍聽之下還蠻常見的,但是有趣的是很多時候繼承人在走著走著就會發現,咦~甘安捏XD,跟我想要的不太一樣,但這時如果要做出點不一樣的行為時,就有可能會違背掌門人最初對我們的期待與信任,換言之,當初我們也只是抓著掌門人的信念一路走到現在,而掌門人的信念也有可能只是抓著前掌門人的信念。

因此要能夠徹底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除了要能接受自己重要他人對我們的失望之外,我自己覺得更重要的是學會

感受自己真實的需求,我到底喜歡什麼?

就像是當美美來到封印儀式的當天,當她正要走出鏡面時,卻想起她變成紅熊貓的過程中與朋友們一同歡笑打鬧的日子,她知道當時的她是快樂且幸福的,回去不是紅熊貓的日子或許可以得到家人的認同,但也讓她失去她的朋友,美美感受到紅熊貓是她的一部分,閨密們也是她的一部分,儘管這樣的她會讓明明失望,但她也不想對不起自己的感受,此時的美美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她不僅接納了紅熊貓也拒絕再回到沉迷於明明認可的自己。

raw-image

關於重新選擇:看見自己的本質,就有機會展現屬於自己的美好

當明明發現美美不願收回紅熊貓靈魂時,明明整個爆走,同時這也釋放了封印許久的紅熊貓,當下明明跑到演唱會要修理美美,此時就看見一隻小紅熊貓與大紅熊貓在大戰,像極了每天學校發生師生互動,然而有趣的是當外婆看見明明因為與美美大戰後而昏倒,此時的她不顧一切的把手上的玉墜摔下立馬變身成紅熊貓也要去救明明。

我覺得導演在這裡再度的把華人家人間的緊密關係描寫的很微妙,中國有句話叫做「恨鐵不成鋼」,很多時候華人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就是這樣,但有趣的是當子女遇到真的危險時,父母也總是站在第一個挺身保護的,有時這種保護是願意犧牲自己最害怕與最在乎的東西,只願期望你可以平安長大的活下去。

最後當大家合力把明明拉回封印結界時,美美看見了小時候的明明,小時候的明明在哭泣,她說她傷了她媽媽了,她厭倦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她覺得她始終做不到媽媽想要的樣子,此時美美回應媽媽說:

我知道那個感覺,那個感覺一直都在,但是事實並不是那樣的...。

在關係當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彼此的想像中,跟著那個幻想在相處,以為對方喜歡這個、想要這個,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去與對方核對過,或許是害怕關係當中的失望,或許是害怕衝突,然而在這些害怕中我們最終也失去了與對方產生真正的連結。

最後當外婆與阿姨們一一走回到鏡子的另一面,選擇把紅熊貓再度封印時,此時明明也選擇封印紅熊貓,只是當明明走到一半時,卻還是渴望美美可以跟一起放棄紅熊貓,然而美美此時對媽媽說:

我正在改變呢!媽媽,我終於明白我是誰了,但這也讓我很害怕會離你而去...,明明說我也懂,因為我也這麼擔心!

不管是任何關係我們都擔心另一方改變,變得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然而這世上沒有不變的關係,這也讓溝通在關係當中變得如此的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與對方溝通之前,我們願不願意向美美一樣,向我們最重視的他人展現一個可能邋遢且怪異的那個自己,或許會有點不熟悉,但當我們願意偶爾讓心中這隻小怪獸跑出來見見這個世界,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多變也還要精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帕嗑控的沙龍
34會員
27內容數
帕嗑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昨天我看完了台南人劇團《水中之屋》,這部作品是由編劇許正平撰寫,導演呂柏伸與其主創團隊共同產出,先說結論,以後只要有曹瑜的作品,我一定到現場支持,不得不說曹瑜飾演的母親實在太打動人了,而這部舞台劇其實牽扯到的議題非常廣,從生態環境、社區營造、人文關懷、自我認同甚至到自我救贖,每個議題其實都值得非常深
Thumbnail
2025/04/28
昨天我看完了台南人劇團《水中之屋》,這部作品是由編劇許正平撰寫,導演呂柏伸與其主創團隊共同產出,先說結論,以後只要有曹瑜的作品,我一定到現場支持,不得不說曹瑜飾演的母親實在太打動人了,而這部舞台劇其實牽扯到的議題非常廣,從生態環境、社區營造、人文關懷、自我認同甚至到自我救贖,每個議題其實都值得非常深
Thumbnail
2025/04/24
離職的這段期間,我重新把數碼寶貝第一部到第六部動畫外加01和02的電影版給看完了,不得不說真的很爽,這大概是只有這段時間可以享受的奢華吧,前段時間其實一直處在一個悶悶的感覺,一種猶豫且不上不下的感覺,然而直到看完數碼寶貝01電影版最後的進化看完後,我彷彿找到那個封印已久的情緒。 (以下有雷)
Thumbnail
2025/04/24
離職的這段期間,我重新把數碼寶貝第一部到第六部動畫外加01和02的電影版給看完了,不得不說真的很爽,這大概是只有這段時間可以享受的奢華吧,前段時間其實一直處在一個悶悶的感覺,一種猶豫且不上不下的感覺,然而直到看完數碼寶貝01電影版最後的進化看完後,我彷彿找到那個封印已久的情緒。 (以下有雷)
Thumbnail
2025/04/22
故事講述一位罹患腦癌末期的「健康網紅」Belle。她聲稱拒絕化療,以「自然療法」與「神效蘋果醋」療癒,並奇蹟般康復。 Belle更是推出自己的食譜付費APP以及書籍獲取大量的名聲與金錢,直到某次的宴會上Belle因癲癇發作送往醫院,這才讓身邊的助理開始懷疑起Belle是真的患有腦癌嗎?
Thumbnail
2025/04/22
故事講述一位罹患腦癌末期的「健康網紅」Belle。她聲稱拒絕化療,以「自然療法」與「神效蘋果醋」療癒,並奇蹟般康復。 Belle更是推出自己的食譜付費APP以及書籍獲取大量的名聲與金錢,直到某次的宴會上Belle因癲癇發作送往醫院,這才讓身邊的助理開始懷疑起Belle是真的患有腦癌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有各種不同的面向,重點不是把壞的藏起來,而是給它空間、接受它」 -《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
Thumbnail
「人有各種不同的面向,重點不是把壞的藏起來,而是給它空間、接受它」 -《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
Thumbnail
我只想得到媽媽的認同,我一輩子順從媽媽的教育,從來沒要求過甚麼,我只是想看演唱會……為甚麼媽媽永遠覺得我不夠好,好像根本沒有人認同我,不是我的錯為甚麼我還那麼愧疚,我為甚麼要承受這些事……。 ▏亞洲父母的關愛變成佔有,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l 你這是甚麼態度? l 我都是為了你好。 最後,我想說
Thumbnail
我只想得到媽媽的認同,我一輩子順從媽媽的教育,從來沒要求過甚麼,我只是想看演唱會……為甚麼媽媽永遠覺得我不夠好,好像根本沒有人認同我,不是我的錯為甚麼我還那麼愧疚,我為甚麼要承受這些事……。 ▏亞洲父母的關愛變成佔有,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l 你這是甚麼態度? l 我都是為了你好。 最後,我想說
Thumbnail
關於《青春養成記》 青春其實很複雜 青春 v.s 家庭 《青春養成記》的主軸圍繞著家庭、同儕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電影中以華人家庭為背景,因此許多我們熟知的傳統禮教也都出現在電影當中,例如:百善孝為先、三從四德,這些禮教確實是種美德,然而就如電影一開頭所說的: 紅熊貓的一體兩面 擁抱內在小孩 後記
Thumbnail
關於《青春養成記》 青春其實很複雜 青春 v.s 家庭 《青春養成記》的主軸圍繞著家庭、同儕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電影中以華人家庭為背景,因此許多我們熟知的傳統禮教也都出現在電影當中,例如:百善孝為先、三從四德,這些禮教確實是種美德,然而就如電影一開頭所說的: 紅熊貓的一體兩面 擁抱內在小孩 後記
Thumbnail
看過【青春養成記】了嗎?這是前些日子在Disney+上線,由皮克斯動畫製作的電影;電影上線有一段時間了,網路上也有許多影評,是部蠻受歡迎的片子。 看完這部電影,你一定可以感覺到主角李美玲就是一個典型的三型人。 想認識三型人嗎? 你可以追蹤這個專題,讓我們每天都能更了解自己一些。
Thumbnail
看過【青春養成記】了嗎?這是前些日子在Disney+上線,由皮克斯動畫製作的電影;電影上線有一段時間了,網路上也有許多影評,是部蠻受歡迎的片子。 看完這部電影,你一定可以感覺到主角李美玲就是一個典型的三型人。 想認識三型人嗎? 你可以追蹤這個專題,讓我們每天都能更了解自己一些。
Thumbnail
她是一個完美學生,同學眼中的書呆子、媽媽眼中的乖女兒,始終保持著好成績,從未忤逆過長輩,下課就回家幫忙料理家務,看似所有事情都很完美,卻在某天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紅色的龐然大物,這讓她原本平靜的生活和心態都有巨大轉變。
Thumbnail
她是一個完美學生,同學眼中的書呆子、媽媽眼中的乖女兒,始終保持著好成績,從未忤逆過長輩,下課就回家幫忙料理家務,看似所有事情都很完美,卻在某天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紅色的龐然大物,這讓她原本平靜的生活和心態都有巨大轉變。
Thumbnail
迪士尼動畫青春養成記在Disney+上線後好評不斷,看似給小孩看的動畫,卻因為劇中的親子關係與東方教育,也打中了不少成人觀眾的心。也許是因為網路上看到許多高評價,而給了她更高的期待,老實說,我在剛看完後雖然有所觸動,但整體來說卻覺得有些老生常談。所以今天的宅女推薦就要來聊聊我對青春養成記喜歡與不喜歡
Thumbnail
迪士尼動畫青春養成記在Disney+上線後好評不斷,看似給小孩看的動畫,卻因為劇中的親子關係與東方教育,也打中了不少成人觀眾的心。也許是因為網路上看到許多高評價,而給了她更高的期待,老實說,我在剛看完後雖然有所觸動,但整體來說卻覺得有些老生常談。所以今天的宅女推薦就要來聊聊我對青春養成記喜歡與不喜歡
Thumbnail
  「或許有一天,我可以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家人。」   刻意政治正確的既視感、平板的人物刻劃。   華人傳統孝道與自我,那些成長中的道德兩難   結尾:枷鎖的釋放   釋放內心的野獸   結語
Thumbnail
  「或許有一天,我可以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家人。」   刻意政治正確的既視感、平板的人物刻劃。   華人傳統孝道與自我,那些成長中的道德兩難   結尾:枷鎖的釋放   釋放內心的野獸   結語
Thumbnail
註1:《靈魂急轉彎》於 2020 年 12 月 25 日台灣院線上映,國外則改為直接於串流平台Disney+發行。 劇情簡介 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Thumbnail
註1:《靈魂急轉彎》於 2020 年 12 月 25 日台灣院線上映,國外則改為直接於串流平台Disney+發行。 劇情簡介 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