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Isaac N.C. on Unsplash
關於色彩與食物的關係,網路上有些文章寫到:「暖色能促進食慾,藍色與紫色會抑制食慾,若把盤子或桌巾換成藍色,有幫助節食的效果。」,看似蠻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應該沒人想吃葡萄、藍莓等水果,廠商和餐廳應該也不會生產與使用藍色的盤子與桌巾了吧。而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一般來說,食物主要的色彩是紅、橘、黃與綠色,水果、蔬菜與肉類大多是這些顏色,各種顏色的食材擺放在一起,色彩繽紛的模樣讓人食慾大增,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人們單純地想,反其道而行,使用食物少見的藍色與紫色,應該能有抑制食慾的功效。但從生活經驗中可知,就算食物的顏色看起來不可口,也是能引起食慾,例如咖哩,單就顏色與型態其實看起來不太美味,但依然能引起食慾。
其實,沒有一種色彩能幫助人們節食,但若是將「熟悉的食物顏色」變成「意料之外的顏色」呢?例如在壽司店點了鮪魚生魚片,結果送來的是紫色的生魚片?一碗牛肉麵卻是藍色的麵條與湯頭?這應該都會讓人倒胃口。
對生物來說,攝取食物是賭上生命的行為,若是食物有毒,不但無法補充營養,可能會生病,甚至連性命都賠上。所以人們對食物的顏色、氣味和味道都是非常敏感的,尤其第一步通常是用視覺來做判斷,當人們看到的食物顏色若與預期的不同,自然覺得奇怪,產生排斥的反應。
不過現在也很常看到反常色彩的食物,例如麥當勞推出的黑色漢堡,或是31冰淇淋推出藍色冰淇淋等等,有時候是為了增加噱頭與話題性。書中提到美國人似乎不太在意食物原本的色彩,常使用一些過度鮮豔的色彩來裝飾各類的甜點或糖果,甚至於2000年時亨氏食品以兒童為主要客群,推出藍色與紫色的番茄醬,沒想到竟然深受小孩喜歡。也許是因為現代人們已經遠離狩獵、農耕與自給自足的生活,食物都是由工廠所加工製造,小朋友對於食物色彩,也逐漸尋求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凌駕於人們提高生存機率的本能。
而後來美國與英國的研究指出,人工色素可能影響小孩的腦部發展,有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疑慮,政府也開始規定若有使用受規範的色素,需在食物包裝上明確標示「會對兒童帶來負面影響」警告文字,而亨氏食品,也在2010年停止生產彩色番茄醬。
本文由閱讀《52種顏色的歷史冷知識》、及其他書籍、網路資料之心得彙整,任何指正或補充,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