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話:與病毒共存?再等一下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2020年初武漢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陷入恐慌,由於疫情凶猛,前景不明,網路上各種胡言亂語充斥,有人因此戲稱這不只是肺炎,根本就是「武漢腦炎」。

raw-image

之後有相當比例確診者出現嗅味覺異常、頭痛、「腦霧」(昏昏沉沉的感覺)、記憶模糊等症狀,科學界發現這個病的確可能跟腦有關。

英國的生醫資料庫「UK Biobank」在疫情前已經收集了大約五萬人的大腦磁振造影(MRI)影像,有這個資料在手,他們發起了「COVID-19 repeating imaging study」這個研究,希望這五萬人中,有一部份能回來做第二次的大腦掃描。由於英國確診率超高,至今有1960萬人確診,佔6722萬總人口的三成,所以很容易就能有足夠的病例數來做實驗組(確診者)與對照組(陰性者)的比對。

2022/03/07的「Nature」發表了一篇這個研究的初步結果,領銜的是牛津大學的Gwenaëlle Douaud教授。這個研究包含了785位受試者,年齡51-81歲,其中401為有確診Covid-19,384位為陰性者。兩次大腦磁振造影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41天。

結果如下:

(一)確診者在「框額皮質」(位於大腦額葉下方,眼眶附近的部位,這個腦區與決策、認知有關)以及「海馬旁迴」(環繞在海馬迴周邊,與記憶有關)這兩個部位的大腦灰質的厚度顯著減少,MRI影像的組織對比也下降了。

(二)與初級嗅覺皮質(primary olfactory cortex)有功能性連結的腦區,呈現明顯的組織受損跡象。

(三)整體大腦變小了。

即使是輕症患者,大腦也是會有這些變化。

raw-image

有沒有覺得超恐怖的呢?

研究者在進行分析時,並非只是比對影像而已,他們非常小心的排除了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比如說案例中也有感染其他非Covid-19的肺炎者,就沒有出現類似的變化。(由於有這些分析,所以文章很長)

這次發表的結果,都是在omicron變種出現之前的病例,所以omicron是否也會有這種影響,尚未確定。這個研究預計會有2000個案例,之後還會陸續發表,包括急性的症狀以及慢性的後遺症,之後應該也就會有omicron的資料了。

這篇文章是以緊急發表的形式,尚未經編輯台修改,發表於2022/03/07的「Nature」,之後會有編輯後的正式版本。

由於omicron輕症居多,世界各國也逐漸放棄抵抗,最近許多人「與病毒共存」朗朗上口,不過我是覺得台灣還有本錢再等一下,等各國提供更完整的「考古題解答」之後,再來接受這個考驗比較好,畢竟「腦殘者無藥醫也」!

raw-image
  •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 話都給我說就好 其之316
  • 武漢肺炎
  • 武漢腦炎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 covid19
  • 新型冠狀病毒
  • 腦科學
  • 與病毒共存

Nature報導(2022/03/0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503-x

Nature論文(2022/03/0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超中二物理宅的沙龍
159會員
149內容數
以中二魂介紹最新的科學與科技發展,幫你讀剛出爐的最新學術期刊論文,若宅味過重敬請原諒!
2023/01/03
原文發表於夏天,不過貼來 vocus 時已經變冬天了。不過冬天吃完火鍋來根冰棒也是很讚啦...「夏日求生手冊」來了!在這種熱死人的天氣下,大家要怎麼辦呢?「躲在家裡吹冷氣」會讓全球暖化火上加油,不然就來「吃冰」吧!
Thumbnail
2023/01/03
原文發表於夏天,不過貼來 vocus 時已經變冬天了。不過冬天吃完火鍋來根冰棒也是很讚啦...「夏日求生手冊」來了!在這種熱死人的天氣下,大家要怎麼辦呢?「躲在家裡吹冷氣」會讓全球暖化火上加油,不然就來「吃冰」吧!
Thumbnail
2022/11/23
大學生的福音!不用再費心解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的習題了!但這真的是「福音」嗎?AI 已經可以解出大學程度的數學問題,並且以人類聽得懂得方式講解。
Thumbnail
2022/11/23
大學生的福音!不用再費心解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的習題了!但這真的是「福音」嗎?AI 已經可以解出大學程度的數學問題,並且以人類聽得懂得方式講解。
Thumbnail
2022/11/22
­「遊戲中的暴力與色情元素,會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呢?」美國Stetson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透過「統合分析」,整合了相關論文中的資料統計,探討遊戲中將女性角色塑造的「性化」,會不會提高玩家「性別歧視/厭女症」傾向,或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滿而降低對自身的肯定」。結論是「都不會」。
Thumbnail
2022/11/22
­「遊戲中的暴力與色情元素,會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呢?」美國Stetson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透過「統合分析」,整合了相關論文中的資料統計,探討遊戲中將女性角色塑造的「性化」,會不會提高玩家「性別歧視/厭女症」傾向,或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滿而降低對自身的肯定」。結論是「都不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這幾個星期,台灣開始大規模爆發新冠肺炎-omicron,
Thumbnail
這幾個星期,台灣開始大規模爆發新冠肺炎-omicron,
Thumbnail
疫情猖獗,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健康😷 幫大家稍微整理了關於COVID-19症狀、確診與匡列流程等 但是要特別強調 現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進行規範上滾動式修正 這些內容隨時都有可能更新 ⚠ 更多圖文歡迎追蹤【HiBODY 嗨健康|物理治療 x 插畫】Instagram帳號
Thumbnail
疫情猖獗,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健康😷 幫大家稍微整理了關於COVID-19症狀、確診與匡列流程等 但是要特別強調 現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進行規範上滾動式修正 這些內容隨時都有可能更新 ⚠ 更多圖文歡迎追蹤【HiBODY 嗨健康|物理治療 x 插畫】Instagram帳號
Thumbnail
感染新冠病毒對大腦有顯著的影響!這個研究包含了785位受試者,年齡51-81歲,其中401為有確診Covid-19,384位為陰性者。兩次大腦磁振造影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41天。大腦影響顯示確診者腦部出現顯著的變化,包括輕症狀者。
Thumbnail
感染新冠病毒對大腦有顯著的影響!這個研究包含了785位受試者,年齡51-81歲,其中401為有確診Covid-19,384位為陰性者。兩次大腦磁振造影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41天。大腦影響顯示確診者腦部出現顯著的變化,包括輕症狀者。
Thumbnail
流感季節愈來愈靠近了,在臺灣10月5日開始施打流感疫苗接種。但大家都在問那麼COVID19 呢?在年底之前,並沒有任何疫苗接種出現啊! 【流感化】的進程愈來愈明顯了,我們人類的專家,真的一個方法都沒有嗎?JAMA 國際期刊在8月20日,已經報導引述專家學者們的憂心: 美國🇺🇸專家愛德華 (Ed
Thumbnail
流感季節愈來愈靠近了,在臺灣10月5日開始施打流感疫苗接種。但大家都在問那麼COVID19 呢?在年底之前,並沒有任何疫苗接種出現啊! 【流感化】的進程愈來愈明顯了,我們人類的專家,真的一個方法都沒有嗎?JAMA 國際期刊在8月20日,已經報導引述專家學者們的憂心: 美國🇺🇸專家愛德華 (Ed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