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長新冠腦霧之迷霧 I: 失戀的突觸

2024/0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科學解密長新冠的時間點來到2023年底,科學家再次確認腦細胞神經元間的連接突觸(Synapse)被破壞、被過度修剪,可能就是長新冠腦霧的罪魁禍首[1]

認識腦霧和突觸

長新冠腦霧

長新冠腦霧

「腦霧」(brain fog)是一系列神經認知的症狀,根據世衛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為「意識模糊」或「精神迷霧」(mental fog)的同義詞,其正式定義為:

“意識清晰度受損,其特徵是理解環境或自我與環境相關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受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思維過程、理解異常。它通常伴隨著精神渾濁的主觀體驗,被描述為感覺“模糊”。…”[2]

 突觸」,synapse 來自希臘語(σύναψις),syn(σύν)“在一起”和haptein(ἅπτειν)“緊固”,原意是「接觸」或「接點」。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又稱神經元接頭、突觸接頭[3]:

在兩個神經細胞(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腺體或肌肉細胞(效應器)之間傳遞神經電衝的部位。神經元和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連接稱為神經肌肉接頭。電衝動的部位。神經元和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連接稱為神經肌肉接頭。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則比喻的非常浪漫:

我常說這像是神經元的愛情故事,形成突觸好比 Kiss(接吻),有了第一個、第二個連結逐漸才構成有千萬個連結的神經網路[4]

這個神經連結的真愛過程其實是必須歷經一波三折的,可能找錯對象、找錯後又該怎麼辦?找到可能的珍愛對象後,是否能順利的觸發第一個吻 (形成突觸)、有了真愛後如何維持正常關係? 太多或太少的吻(突觸)也不正常,有礙正常愛情關係的發展。 

正常的突觸修剪: 人類學習的關鍵

大腦中密集而動態的神經細胞網路通過突觸進行交流,突觸隨著人類的學習而變化。在胎兒和嬰兒等大腦發育時期,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最為活躍並在健康的大腦中持續存在,發揮新記憶編碼和刪除不需要的記憶等功能。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Madeline Lancaster解釋: 

“突觸本質上是細胞如何相互交談,以及資訊如何從大腦的一個部分傳遞到另一個部分,…突觸負責大腦的功能,從記憶到控制運動再到感受情緒,並且它們不斷被重塑…我們就是這樣學習的…” 

新冠的刺突蛋白是小三?

失戀的突觸

失戀的突觸

新冠肺炎誘導的神經系統症狀可能由多種事件誘導,例如直接腦病毒感染、腦缺氧和/或全身炎症等。 

神經炎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 (CNS) 內的各種刺激,包括病原體、損傷、毒性代謝物和蛋白質聚集體等,均可能啟動先天免疫反應,這種防禦機制會產生驅動神經退化性病變的促炎環境。新冠的刺突蛋白(S蛋白)或其病毒片段在感染期間,可能從細胞中釋放出來,到達宿主的不同組織[5],這其中就包括了中樞神經系統,不論病毒 RNA 是否仍存在人體中。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使用類器官,研究了新冠病毒對大腦的影響,神經科學家Ana Osório Oliveira 說:

“非常令人驚訝的是,非常少量的病毒可以在類器官中迅速傳播並消除過多的突觸,”

英國的一項研究還指出,在輕度感染新冠病毒四個半月後,患者平均損失了0.2%至2%的腦容量,灰質(gray matter: 主要功能是控制運動、記憶和情緒)比健康人更薄。換句話說,新冠輕症也會造成大腦的縮小,導致相當於十年衰老的身體變化

raw-image

新冠的刺突蛋白可能破壞、過度修剪神經元的真愛-突觸,導致神經系統症狀中腦霧的發生,那麼,新冠刺突蛋白就是神經元真愛的真正小三,造成了突觸的失戀事件,導致長新冠腦霧? 還是愛情故事中新冠刺突蛋白只扮演搧風點火,製造危機的鼓譟分子? 事實上,科學還發現長新冠腦霧有另一個來自身體內部的「雙面諜」- 小膠質細胞,也是關鍵。(待續)


[按]: 預防失戀突觸方法之二: 咖啡結界 或者

 想了解更多關於新冠和長新冠最新科學知識,可參看 A.H. 新冠科普

什麼是腦霧? 請看新冠科普術語索引

---------------------------------------------------------------------------------

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定義

新冠後症狀(Post COVID-19 condition ),簡稱長新冠(Long COVID) 是指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後繼續或出現新症狀,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的病症。

---------------------------------------------------------------------------------


[1] National Geographic. Why does COVID-19 cause brain fog? Scientists may finally have an answer. November 13, 2023 :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premium/article/why-does-covid-19-cause-brain-fog-answer-immune-inflammation-synapse

[2] ICD 11 : brain fog : http://id.who.int/icd/entity/1505501372

[3] Britannica: synapse: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synapse

[4] 研之有物: 當神經元遇見真愛!突觸形成的奇妙旅程, 2023年4月27日,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axon-guidance-synapse-hwai-jong-cheng/

[5] Albornoz, Eduardo A., et al. "SARS-CoV-2 drives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icroglia through spike protein." Molecular psychiatry 28.7 (2023): 2878-2893. ; Fontes-Dantas, Fabricia L., et al. "SARS-CoV-2 Spike protein induces TLR4-mediated long-term cognitive dysfunction recapitulating post-COVID-19 syndrome in mice." Cell reports 42.3 (2023): 112189.


52會員
87內容數
在猶如巨塔的科學知識前,做一個永遠好奇的小孩,享受觀察與理解的樂趣。同時希望能藉自己微薄的力量,促使華文世界的科學能漸漸成為-閒話家常的有趣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