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每次見到不同膚色的人,就會怕得要死:先是躲在母親身後,然後就開始醞釀缺堤式哭喊,規模按與對方膚色、距離、身高而成正比遞增。
・
忘了由何時開始,只知道幼稚園時,母親亦有跟老師反映這情況出現已久;忘了維持到甚麼時候,也許是初小。其實大部份都是上幼稚園之前的經歷,記憶深刻,因為小時候尖沙咀東部(尖東)是香港的遊客區,外婆在那兒的酒店打工。「到尖東」的意義,代表著有機會見外婆,但也會上演一場街頭鬧劇。
・
那時小得可憐,自有記憶開始,甚至是小至還是手抱的年紀。也許這是動物的天性,面對不同,就會有著防衛機制。而小時候的我,就比大多數的人有更大的反應。每次回首這段成長經歷,再看自己後來與香港的少數族裔工作,再到今天人在異鄉成為少數族裔,當中累積的經驗和知識,由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到觀察、交流、反思,對我來說是一段奇妙旅程。
·
最近朋友問:「生活適應如何?」對上一次離開熟悉的我城,已經是大學時背包遊美國一個月。與之相比,這次已離港更長的時間。感激過去幾年在港參與不同的少數放裔工作和研究機會,讓我有機會借用他們的智慧和知識,現在換個身份,把他們跟我分享的應用於生活,讓我少了適應上的問題。
・
與比我更早到埗的朋友相敘,跟在這裡認識生活多年的華人、本地人聊天,都會聊到「種族歧視」。到底至今,我有沒有被歧視呢?這裡的「種族歧視」嚴重嗎?自問也會變得敏感,但暫時感覺良好。反而因為我的身份,在安頓生活上有著一點小確幸,也許日後可以有更多分享。
・
我更在意的是,聞說有些香港人把對南亞裔、難民、和非裔的歧視由香港帶來,避之則吉。既然來到全新的環境,我們也不過是小眾中的其中一員,還不如先做好自己,常抱開放好奇的心,認識不同文化和生活模式。
·
回溯人類歷史,不同族裔因著各種原因,經歷著不同模式和規模的遷徙,當中涉及幾代人離鄉別井的故事,形成今天世界各地城市有著不同程度多元文化的局面。無論身在哪裡,不同的族裔,沒有誰比誰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