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7章】上下之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帛書(校):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楚簡(校):

太上,下智又之;其即,新譽之;其既,愄之;其既,侮之。信不足,安又不信。猷乎,其貴言也,成事述功,而百眚曰我自肰也。

註:

三版內容大致相同,唯悠兮,指悠然貌,猷乎,指謹慎貌,對於「貴言」的態度,前者從容,後者嚴謹。

raw-image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上」指的是什麼?若為領導者、統治者或政府,則此段意思為:最好的治理(管理者),人民只知道有他,沒有感受到他的存在;其次,人民親待他、讚譽他;其次,人民畏懼他;再其次,人民侮蔑他。

呈現管理者的治理水平,逐次遞減,最佳為引導,使人民自然而作,接著是德政,再來是苛政,最差是腐敗。意旨上與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下位者會反映上位者的治理成效。

本章最後一句出現「百姓」一詞,百姓通常指人民,亦可解釋為生活在同一領土的一群人,這群人會有最高指引,引導他們作息,這個指引的來源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即是擁有統治權力的人或團體。可藉此說明本章上與下的關係。

但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包含仁義、良善、品德、誠信...等正面特質,除此之外,更是指形成這些形象的核心動力,是一種對「德」的信仰力量(德的涵義請參閱第15章);焉(安),有兩種意思,一是於是,另一是哪裡、豈。

通常解釋為:領導者的德信不足,人們便會產生不信任,對其失去信心。

或者,領導者的德信不足,哪裡還需要有不被人們信任的舉措、措施。

若將此章的章旨定調為上位者對於下位者應當要有適當的態度,「信不足」的「信」將順理成章地指向上位者,然而「信」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信不足」的主體亦可能為下位者,雙方交流之時,「信」是彼此激盪影響,一方「信不足」,另一方則「有不信」。

或者指人對「道」的「信」不足,所想的、所做的決策已偏離道,所呈現的將是「有不信」的舉措,這些舉措已不符合道,失去道的支配,人的意識便成世間運作的核心,若上位者或下位者皆如此,世道就變得混亂,看不清真相,只能以似是而非的意識(人的自以為)而運作。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悠與猶,分別描述兩種狀態,一種是看透世事的豁達,另一是對於行道的謹慎,兩者並不衝突,甚至可融為一體。

貴言,與「居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相通,言,非單指言語、表達,甚至可能包含一方意欲影響另一方所產生的念動,而話語、行為,乃至言誥、政令,皆是念動的顯象。「貴言」是對自己的念動有所警覺,進而謹慎地做出決策。

等到功成事遂,意味著人事物已步入正軌,遵循天道運作,百姓順應,一切融入自然,試問百姓何以故?皆認為本來就是如此。

raw-image

引導者vs領導者

兩者差別在於權力,若以權力為基礎的上下關係,此上位者為領導者,權力是指受支配者有意無意地順從掌權者的意識,掌權者擁有較多的資源、能力、地位,也展現較強大的氣場能量,致使受支配者不得不、甚至是不自覺地被影響自己的意識,從而選擇跟從,此後便以掌權者的意識為意識,它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全憑掌權者的意志。

譬如:世間競爭激烈,越往上位子越少,人人皆趨利,勢必爭得你死我活,你身處這個零和遊戲之中,你的上下左右都是這種態度,這些人的氣場比你強,每個都是你的上位者,無意間你的淺意識逐漸受影響,你也將被捲入戰爭。但事實上,你有更好的選擇。

另一種上位者:引導者,一樣具有強大氣場,但不影響、也不強迫下位者改變意識,他只告訴下位者,有怎樣的情況存在,讓下位者自由選擇,下位者順從本心,會找到適合他自己的道路,然後積極前進,他們有共同的最高指導原則,即是「道」,引導者就像拍了拍下位者,指了指天,說:循道而行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84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老子從來不否定"仁、義、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
Thumbnail
老子從來不否定"仁、義、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
Thumbnail
道德經 第八章 活得強大的智慧 上善似水:領導者的品性跟水相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滋養眾生,又非常安靜,只往低處流,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這樣的特色近似於道。 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往高處爬,享受著社會地位被抬高,受到大家的景仰、崇拜,而討厭在地勢低的地方。
Thumbnail
道德經 第八章 活得強大的智慧 上善似水:領導者的品性跟水相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滋養眾生,又非常安靜,只往低處流,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這樣的特色近似於道。 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往高處爬,享受著社會地位被抬高,受到大家的景仰、崇拜,而討厭在地勢低的地方。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Thumbnail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