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7章】上下之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帛書(校):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楚簡(校):
太上,下智又之;其即,新譽之;其既,愄之;其既,侮之。信不足,安又不信。猷乎,其貴言也,成事述功,而百眚曰我自肰也。
註:
三版內容大致相同,唯悠兮,指悠然貌,猷乎,指謹慎貌,對於「貴言」的態度,前者從容,後者嚴謹。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上」指的是什麼?若為領導者、統治者或政府,則此段意思為:最好的治理(管理者),人民只知道有他,沒有感受到他的存在;其次,人民親待他、讚譽他;其次,人民畏懼他;再其次,人民侮蔑他。
呈現管理者的治理水平,逐次遞減,最佳為引導,使人民自然而作,接著是德政,再來是苛政,最差是腐敗。意旨上與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下位者會反映上位者的治理成效。
本章最後一句出現「百姓」一詞,百姓通常指人民,亦可解釋為生活在同一領土的一群人,這群人會有最高指引,引導他們作息,這個指引的來源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即是擁有統治權力的人或團體。可藉此說明本章上與下的關係。
但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包含仁義、良善、品德、誠信...等正面特質,除此之外,更是指形成這些形象的核心動力,是一種對「德」的信仰力量(德的涵義請參閱第15章);焉(安),有兩種意思,一是於是,另一是哪裡、豈。
通常解釋為:領導者的德信不足,人們便會產生不信任,對其失去信心。
或者,領導者的德信不足,哪裡還需要有不被人們信任的舉措、措施。
若將此章的章旨定調為上位者對於下位者應當要有適當的態度,「信不足」的「信」將順理成章地指向上位者,然而「信」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信不足」的主體亦可能為下位者,雙方交流之時,「信」是彼此激盪影響,一方「信不足」,另一方則「有不信」。
或者指人對「道」的「信」不足,所想的、所做的決策已偏離道,所呈現的將是「有不信」的舉措,這些舉措已不符合道,失去道的支配,人的意識便成世間運作的核心,若上位者或下位者皆如此,世道就變得混亂,看不清真相,只能以似是而非的意識(人的自以為)而運作。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悠與猶,分別描述兩種狀態,一種是看透世事的豁達,另一是對於行道的謹慎,兩者並不衝突,甚至可融為一體。
貴言,與「居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相通,言,非單指言語、表達,甚至可能包含一方意欲影響另一方所產生的念動,而話語、行為,乃至言誥、政令,皆是念動的顯象。「貴言」是對自己的念動有所警覺,進而謹慎地做出決策。
等到功成事遂,意味著人事物已步入正軌,遵循天道運作,百姓順應,一切融入自然,試問百姓何以故?皆認為本來就是如此。
引導者vs領導者
兩者差別在於權力,若以權力為基礎的上下關係,此上位者為領導者,權力是指受支配者有意無意地順從掌權者的意識,掌權者擁有較多的資源、能力、地位,也展現較強大的氣場能量,致使受支配者不得不、甚至是不自覺地被影響自己的意識,從而選擇跟從,此後便以掌權者的意識為意識,它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全憑掌權者的意志。
譬如:世間競爭激烈,越往上位子越少,人人皆趨利,勢必爭得你死我活,你身處這個零和遊戲之中,你的上下左右都是這種態度,這些人的氣場比你強,每個都是你的上位者,無意間你的淺意識逐漸受影響,你也將被捲入戰爭。但事實上,你有更好的選擇。
另一種上位者:引導者,一樣具有強大氣場,但不影響、也不強迫下位者改變意識,他只告訴下位者,有怎樣的情況存在,讓下位者自由選擇,下位者順從本心,會找到適合他自己的道路,然後積極前進,他們有共同的最高指導原則,即是「道」,引導者就像拍了拍下位者,指了指天,說:循道而行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總統以及立委大選,攸關社會福祉以及國家未來展望,不是選贏選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支持的候選人以及陣營,是否能將我們國家以及人民帶往更高更好的境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總統以及立委大選,攸關社會福祉以及國家未來展望,不是選贏選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支持的候選人以及陣營,是否能將我們國家以及人民帶往更高更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