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8章】大制不割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帛書(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恒德不貸,復歸於无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无割。
楚簡:
註:
  1. 帛書為「知其白,守其辱」,與王弼本的「知其榮,守其辱」不同,且行文順序也不同。
  2. 「辱」可能有兩種涵義,導致該段有不一樣的判讀。(請閱篇末)
  3. 帛書的三句「恒德......」,皆有複述,王弼本則無,可能是為了強調狀態及因果關係。
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常德」幾近於道,但仍是與道有所區隔,因為「德」通常會加入「人」的概念,以人為主體,人的感知感想、所做所為若能符合道的規律,且不造作、不受時空影響,猶如日常,即是「常德」。
雄:外顯、創造、開拓。
雌:包容、純真、平和。
谿:谿谷。引申聚合、匯聚之意。
知與守,兩者是同時存在,彼此調和,「知」是意念先行,一啟動,身心便跟著連動起來,「守」是秉持本心,以本心為原力,穩定身心不受偏離。
雄,對應陽,屬正電,想像一下「雄心壯志」,就會出現「壯志凌雲,欲成就一番事業」的感覺,這種外放的感覺,意在外界,向外探索,使自身在向外發展的過程中成長。
不過「意在外界」容易把心神都放在外面,本心卻失去根,內心沒有支撐便沒有內源力量,所以容易出現「茫然人生」或「慾望堆疊」的情況。
雌,對應陰,屬負電,有貯存、孕育的涵義。守雌,是鞏固內元,保持身心平和安定。
雄與雌都是必要的,也是必然存在,人會跟外界互動,向外拓展,並從外部學習、精進、成長,這些需要「雄」;要不因外界干擾而偏離軌道,則需要「雌」。開展為正電,貯神為負電,正負調和,身心才會平穩。
知雄守雌,便能以內源為動力,向外發散,而不是對外掠奪,所以便能像谿谷一般,吸引事物。如同嬰兒,不斷地接收外界的事物,又保有純然天性;天真無邪,又廣納萬物。他的純真,帶有自然能量,具有吸引力,讓人想接近。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式:典範、模式、規律。
忒:差錯、過甚。
白與黑指涉的層面甚廣,幾乎可涵蓋所有二元相對的意象,鑑於此處的知、守可得知,白與黑應是具有調節與融合,而非對立的概念。
白,有展現、釋放之意;黑,有收斂、蘊藏之意,「知白守黑」是在收放之間,達到平衡。
白如天晴,黑如雨夜,光明與黑暗不是是非對錯的對立,而是存於宇宙的兩種事實,互為表裡,兩相依存。只有光明,會消耗生命;只有黑暗,便沒有生命,唯有趨於平衡,才有生機。
因此,極端帶來毀滅,黑白調和,讓兩極融合,孕育出萬物協作的力量,有內核有軌跡,形成規律。當萬物隨其規律,平衡運作,可視為一整體,便如回歸於「一」,「一」與「無極」皆有本體、溯源的概念。
無極是起源之力,
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黑白,元力雖劃分,卻可在調和之際,綜合整體能量,復歸於無極。
對應於人體上,超出負荷是極,缺乏能量也是極,更多的是在意識上的極化,比如擔心搆不著的未來、煩惱應不來的當下、在意放不下的過去等,意識總是飄浮不定,不是在志得意滿,便在自慚形穢,一下子過白,一下子過黑,不斷消耗與磨損,最終導致疾病纏身。
所以,做到「知白守黑」,可讓身心趨於平和,蓄積能量,恢復生機。
Photo by Sean Oulashin on Unsplash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足:俱足、足以。
樸:未經雕琢的天然本質、本性。
「榮」是當自身獲得什麼,而產生類似肯定自己的心態,比如發明一件事物,廣受歡迎,所產生的「榮耀」、成就一番事業,名利雙收,會有「榮華」、貢獻社會,被授予勳章,會有「榮譽」等,皆有讓人感到「提升」的榮感;「辱」與「榮」相對,「辱」處於低下,不在人前而在人後,像是清空自己,以接收更多東西。
「榮」偏向於外在加冕,「辱」使內在生根,「知榮守辱」是知道「榮」的存在,能接收「榮」,有榮感,但不受其影響,且知道自己處在什麼狀態,所以能時刻保持謙下,不用刻意強迫自己要謙卑,便能以謙遜的態度兼容世界,因而猶如谿谷匯流,廣納而俱足,使本心生根,心有根而常德足,行事隨道,則能回到天然的本性。
人出生便存有「樸」,然而一旦經歷很多,便會染上雜質,本心受汙染,便難以分辨什麼事物才是對自身好的,只能流連於短暫刺激的快感,缺了就補,而心總是空蕩蕩。復歸於樸,是因身心淨化,意識守中不受牽引,所以心中自然有能量。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器」有具象化的含意,是為了「用」,像是器物、器皿,成體就能有所用。
「樸」既是本性,亦是純真本性與道結合之後的力量。
「官長」具有核心主軸之意。
樸散則為器,是將質樸的元力具象化,應用在這個社會及世界上,行到之處,皆符合道。換句話說,內身聚核之力,與道相符,將其轉變為各種形態,以回饋於世界。而具象的形態,包羅萬象,哪怕只是一句話,都有其影響力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世界如有善,便有惡;有好,便有壞,越是強調與限制越是在切割,而當世界的運作,符合天道,萬物依循其本能而動,事情便只有該做與不做,善惡好壞就顯得沒有意義了。

關於「知其白,守其辱」
有學者解釋「辱」為𪑾(左黑右辱),黑垢的意思,且在莊子天下篇、道德經41章,都有提到「大白若辱」,皆是白黑相對,而非榮辱,因此,認為王弼本文中「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這幾個字應是後世所加,可刪。
然而,時代更早的帛書甲乙本有「知其白,守其黑」與「 知其白,守其辱」兩段,且「知其白,守其黑」後面所接之「天下式」、「不忒」、「無極」,似乎另有涵義,指涉的層面也不同,應該可以加入參考。
Peace
Peace
在尋求平和喜樂的路途中,寫下一些自身感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