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5章】德顯之象

更新於 2023/09/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書(校):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楚簡(校):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為之頌。夜乎奴冬涉川;猷乎其奴愄四鄰;敢乎其奴客;渙乎其奴懌;屯乎其奴朴;坉乎其奴濁。竺能濁以朿者,將舍清。竺能庀以迬者,將舍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註:
此三版,內容大致相同,唯楚簡少「曠兮其若谷」及「能蔽而不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善為士者、善為道者皆是指能悟道且行道之人,他們的境界已達玄通,深不可測,只能勉強形容他們的形象。
通達之人,道悟得有多深,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唯有在遇事之時,才能略微分辨,下段諸若事,也只能大概說明其遇事時的樣貌,由此可見,通達之深。相對而言,一般人多欲展露,展露是為汲取,無論是汲取目光還是能量,皆是取外補內,而善為士者,則是內足而外溢。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儼兮其若容,王弼本作「容」,其他本作「客」,「客」有鮮明的形象,亦符合文句詮釋,所以「容」可能是誤植。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真正通達之人,難以從外表辨識出來,因為他們真心收斂,收斂是形式,真心才是關鍵,真心來自於對「道」的體悟,他們理解「道」的無窮,所以知道自身的不足,對「道」敬畏,所以謹慎,深怕所做的決定違反道之規律,他們遵循天道規律,做自己能做的、該做的、符合天道的事。
因此,展現自我,不在他們的心思之中,他們只關注於「道」,自我的定位,皆由事件本身來決定,他們僅遵循自然,外表如何呈現便如何呈現。旁人只能大致捉摸他們的形象,卻難以體會其融於道的心境。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以「靜」來清濁,誰能以「動」來甦生。濁,須透過靜止,才能清明;安止,須起動才有生機。所以動中有靜能清明,靜中有動有生機。
若只有收斂,不足以達微妙玄通,善為士者,外表收斂,如靜之徐清,內富神氣,如動之徐生,其腳步不曾停下,行事不離天道。
這句是轉折,也是整合,說明前段諸若事,不僅描寫外在形象,亦包含內在渾厚,講外在,如猶豫、戒慎,講內在,則如谷之廣袤、木之質樸,明心見性,裡外如一,動靜相宜。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有動有靜,能收能放,則不會盈滿,盈滿是極化,極則反。
蔽而不成,非指無所成,而是身上散發的光芒能受遮掩,不成就非道之事(即成就合於道、合乎自然之事)。
另有版本為:能蔽而新成。「新成」有打破常規、破局創新之意,與收斂形象牴觸。
德顯之象
此章雖未提到德字,卻呈現有德之象,但一般認為的道德,是要存好心、做好事,與良心有關,和此處的「德」的不同,此「德」是指在道的運作之中,我們身為道的一部分,應體道、悟道、行道,有了感知感悟,然後實行,使自身飽滿又賦予他人,即是有德。
有德之人外表難以分辨,並非為人和善、做好事就是有德,這些是外顯結果,內在動機更為重要,而內外一致,卻也只是基本,所以有德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去了各種書店來決定下一本想學習的書 看到了道德經才發現竟然沒好好認真的讀過這部名作😅 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有逐字對照的中英文、英譯、中譯三個部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去了各種書店來決定下一本想學習的書 看到了道德經才發現竟然沒好好認真的讀過這部名作😅 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有逐字對照的中英文、英譯、中譯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