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5章】德顯之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書(校):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楚簡(校):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為之頌。夜乎奴冬涉川;猷乎其奴愄四鄰;敢乎其奴客;渙乎其奴懌;屯乎其奴朴;坉乎其奴濁。竺能濁以朿者,將舍清。竺能庀以迬者,將舍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註:
此三版,內容大致相同,唯楚簡少「曠兮其若谷」及「能蔽而不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善為士者、善為道者皆是指能悟道且行道之人,他們的境界已達玄通,深不可測,只能勉強形容他們的形象。
通達之人,道悟得有多深,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唯有在遇事之時,才能略微分辨,下段諸若事,也只能大概說明其遇事時的樣貌,由此可見,通達之深。相對而言,一般人多欲展露,展露是為汲取,無論是汲取目光還是能量,皆是取外補內,而善為士者,則是內足而外溢。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儼兮其若容,王弼本作「容」,其他本作「客」,「客」有鮮明的形象,亦符合文句詮釋,所以「容」可能是誤植。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真正通達之人,難以從外表辨識出來,因為他們真心收斂,收斂是形式,真心才是關鍵,真心來自於對「道」的體悟,他們理解「道」的無窮,所以知道自身的不足,對「道」敬畏,所以謹慎,深怕所做的決定違反道之規律,他們遵循天道規律,做自己能做的、該做的、符合天道的事。
因此,展現自我,不在他們的心思之中,他們只關注於「道」,自我的定位,皆由事件本身來決定,他們僅遵循自然,外表如何呈現便如何呈現。旁人只能大致捉摸他們的形象,卻難以體會其融於道的心境。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以「靜」來清濁,誰能以「動」來甦生。濁,須透過靜止,才能清明;安止,須起動才有生機。所以動中有靜能清明,靜中有動有生機。
若只有收斂,不足以達微妙玄通,善為士者,外表收斂,如靜之徐清,內富神氣,如動之徐生,其腳步不曾停下,行事不離天道。
這句是轉折,也是整合,說明前段諸若事,不僅描寫外在形象,亦包含內在渾厚,講外在,如猶豫、戒慎,講內在,則如谷之廣袤、木之質樸,明心見性,裡外如一,動靜相宜。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有動有靜,能收能放,則不會盈滿,盈滿是極化,極則反。
蔽而不成,非指無所成,而是身上散發的光芒能受遮掩,不成就非道之事(即成就合於道、合乎自然之事)。
另有版本為:能蔽而新成。「新成」有打破常規、破局創新之意,與收斂形象牴觸。
德顯之象
此章雖未提到德字,卻呈現有德之象,但一般認為的道德,是要存好心、做好事,與良心有關,和此處的「德」的不同,此「德」是指在道的運作之中,我們身為道的一部分,應體道、悟道、行道,有了感知感悟,然後實行,使自身飽滿又賦予他人,即是有德。
有德之人外表難以分辨,並非為人和善、做好事就是有德,這些是外顯結果,內在動機更為重要,而內外一致,卻也只是基本,所以有德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