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6章】根性之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帛書(校):

重為輕根,靜為趮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離其甾重。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則失君。

楚簡:

註:

1. 帛書中的「趮」,同躁。

2. 環官,環讀營,為「營觀」,意思為華美的宮室。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君:君主、主宰。

人都有「神性」,

「神」是意想、意念、覺、靈性;

「性」是個性、特性、本質、本性。

重、輕偏向「」,

靜、躁偏向「」。

:塑本、固本、沉穩、定心。

:輕忽、怠慢、輕蔑、失性。

:化思、守中、氣沉、聚核。

:意亂、情迷、浮躁、迷失。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神性有正向跟反向,重、靜是人本來就有的正向神性,輕、躁則是反向,似乎很少出現純正向或純反向的人,大多都是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而一個人的好壞,就看是以正向主導還是反向主導,主導的核心是存於裡層。

人的意識複雜,且容易受侵擾,常停留於表層,而忽略裡層的神性。舉例來說,我們的腦袋不斷地接收「訊息」,不自覺地挑選自己關心的內容,沒興趣的就不上心,看起來好像有篩選過,但其實是「被引導」的結果,然後再產生認知、想法、情緒。

被誰引導?

信任的意見領袖?過去的經驗總結?周遭團體的渲染?

應該不是,這都還是在表層。

真正的主導者是在裡層,是否是潛意識?可能是,但我認為是造就潛意識的來源。

那可能是個人累世記憶、集體意識、萬物磁場、自然法則......等等,很複雜,我也不懂。

所以只能先剃除外在訊息的干擾,謙卑地探索內在,先讓心靜下來,不隨外界起舞。心定才便於找到本心,以本心為始,才能發掘正向的神性。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輜重: 古時軍需用的載重之車,可延伸為供應日常所需,另,河上公註:輜,靜也。

不離輜重,可譯為:不離基本樸實厚重之精神。

榮觀:華麗的宮闕。

聖人在面對每一事物,心境時刻保持著「重、靜」的狀態,即使有利益財貨,仍然超脫,不受影響。

這段不是在貶低財貨,財貨本來就有其重要性,財富的多寡跟本性沒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人會因為想要更多而失去本性,「超然」是將能掌握的財貨用於創造價值,而不被其勾起慾望。

這跟勸人不要利慾薰心有點不同,此處的「超然」似乎在描述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本性所發,要找到這樣的本性,才會有超脫的心境,這可能也是為何能終日不離輜重的核心基礎,要有這樣的基礎,「超然」才會順理成章。

Photo by Arto Marttinen on Unsplash

Photo by Arto Marttinen on Unsplash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然而,掌權者容易以身「輕」天下。

擁有更多資源的人,往往想掠奪更多資源。

心無根,便常感匱乏,心生空蕩,終日徬徨,無法安定,需取補些什麼,以安撫內心。慾望無窮便是從無根開始,然後不斷掠奪,無論是物質或非物質,能填充的、能取得的,能拿則拿,不管自身有意無意,心裡欠缺,就像餓鬼撲食,只為讓身心滿足。

當無根之人掌握權力與資源,天下對他來說,如同待宰的羔羊,想取便取,當資源耗盡,民怨沸騰,一切遭受推翻,又進入另一個新的週期。

是否就這樣無止盡的循環下去?

我想,時代已經在改變,獨佔、掠奪是舊世界的思維,共享、共榮的心態已經出現。

我們正處在新舊世界交替的時間點,舊世界的人無根,所以需要靠搶掠他人,才能過好自己;新世界的人自帶能量,自給自足,又能分享他人,讓周遭都能發掘各自的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Thumbnail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