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6章】根性之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帛書(校):
重為輕根,靜為趮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離其甾重。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則失君。
楚簡:
註:
1. 帛書中的「趮」,同躁。
2. 環官,環讀營,為「營觀」,意思為華美的宮室。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君:君主、主宰。
人都有「神性」,
「神」是意想、意念、覺、靈性;
「性」是個性、特性、本質、本性。
重、輕偏向「」,
靜、躁偏向「」。
:塑本、固本、沉穩、定心。
:輕忽、怠慢、輕蔑、失性。
:化思、守中、氣沉、聚核。
:意亂、情迷、浮躁、迷失。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神性有正向跟反向,重、靜是人本來就有的正向神性,輕、躁則是反向,似乎很少出現純正向或純反向的人,大多都是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而一個人的好壞,就看是以正向主導還是反向主導,主導的核心是存於裡層。
人的意識複雜,且容易受侵擾,常停留於表層,而忽略裡層的神性。舉例來說,我們的腦袋不斷地接收「訊息」,不自覺地挑選自己關心的內容,沒興趣的就不上心,看起來好像有篩選過,但其實是「被引導」的結果,然後再產生認知、想法、情緒。
被誰引導?
信任的意見領袖?過去的經驗總結?周遭團體的渲染?
應該不是,這都還是在表層。
真正的主導者是在裡層,是否是潛意識?可能是,但我認為是造就潛意識的來源。
那可能是個人累世記憶、集體意識、萬物磁場、自然法則......等等,很複雜,我也不懂。
所以只能先剃除外在訊息的干擾,謙卑地探索內在,先讓心靜下來,不隨外界起舞。心定才便於找到本心,以本心為始,才能發掘正向的神性。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輜重: 古時軍需用的載重之車,可延伸為供應日常所需,另,河上公註:輜,靜也。
不離輜重,可譯為:不離基本樸實厚重之精神。
榮觀:華麗的宮闕。
聖人在面對每一事物,心境時刻保持著「重、靜」的狀態,即使有利益財貨,仍然超脫,不受影響。
這段不是在貶低財貨,財貨本來就有其重要性,財富的多寡跟本性沒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人會因為想要更多而失去本性,「超然」是將能掌握的財貨用於創造價值,而不被其勾起慾望。
這跟勸人不要利慾薰心有點不同,此處的「超然」似乎在描述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本性所發,要找到這樣的本性,才會有超脫的心境,這可能也是為何能終日不離輜重的核心基礎,要有這樣的基礎,「超然」才會順理成章。
Photo by Arto Marttinen on Unsplash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然而,掌權者容易以身「輕」天下。
擁有更多資源的人,往往想掠奪更多資源。
心無根,便常感匱乏,心生空蕩,終日徬徨,無法安定,需取補些什麼,以安撫內心。慾望無窮便是從無根開始,然後不斷掠奪,無論是物質或非物質,能填充的、能取得的,能拿則拿,不管自身有意無意,心裡欠缺,就像餓鬼撲食,只為讓身心滿足。
當無根之人掌握權力與資源,天下對他來說,如同待宰的羔羊,想取便取,當資源耗盡,民怨沸騰,一切遭受推翻,又進入另一個新的週期。
是否就這樣無止盡的循環下去?
我想,時代已經在改變,獨佔、掠奪是舊世界的思維,共享、共榮的心態已經出現。
我們正處在新舊世界交替的時間點,舊世界的人無根,所以需要靠搶掠他人,才能過好自己;新世界的人自帶能量,自給自足,又能分享他人,讓周遭都能發掘各自的善。
avatar-img
73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現今的社會風氣開放,許多未知的力量也漸漸揭開面紗,不論是站在科學論點,還是神秘學派,都已經有非常多的數據與論點能參考。靈性本源為人的自性,人的存在可分爲四個層面:生物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和靈性層面,其中靈性層面最為核心的部分。 [高頻與低頻] 時常的,能從不管是友人、客戶、或者是時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現今的社會風氣開放,許多未知的力量也漸漸揭開面紗,不論是站在科學論點,還是神秘學派,都已經有非常多的數據與論點能參考。靈性本源為人的自性,人的存在可分爲四個層面:生物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和靈性層面,其中靈性層面最為核心的部分。 [高頻與低頻] 時常的,能從不管是友人、客戶、或者是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