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章】二元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書(校):

天下皆知美爲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爲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楚簡(校):

天下皆智美之為美也,惡已;皆智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聖之相和也,先後之相墮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註:

相「浧」,音盈,帛書甲乙本作「盈」,浧通盈,盈縮之盈。

相「形」,楚簡原字為「型」,以「形」代之。帛書甲乙本作「刑」,刑有規範制約之意。

弗「始」,帛書乙本作「始」,通行本作「辭」,辭為言辭、推辭,原字亦可能為「𤔲」(辭字右部改為司),有主宰之意。

弗「志」,王弼本作「恃」,恃為依恃、自恃。

raw-image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名」,萬物開始顯現成相,到「有欲」,人以其意識,去認識、定義世間萬物,對「物」有了認知,漸漸地開始評價「物」與人類自己的關係,從這是什麼、能不能吃、有什麼用,到好不好用、好不好看,逐漸對事物產生價值觀,然而,當人類開始知道什麼是美,醜便對應出現了;知道什麼是善,不善也產生了。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當認定它是美或善的瞬間,美醜善惡一起出現,當覺得它是美或善時,心裡已起了一個形象,認為符合這種型態叫美,做了那種行為叫善,不符合這些形象認知,即是不美不善,而這個認知,發起於人的意識,善惡美醜都是人自己發覺,萬物本身並沒有這樣的認知。

只要認為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善惡,世界就會二分,自身處於其中,便會開始趨美善、避醜惡,如此一來,人便從「萬物一體」之中獨立出來,形成人與萬物、內在與外界的區隔,人自此活在自我意識之中,以自身為核心、以人的角度向外看。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聲之相合也,先後之相隨也。

二元世界的「二元」是相對的,皆是由人的認知所造成。在體會「道」之前,得先確認自己是否脫離二元世界,而要脫離二元世界之前,則須知自己正處於何處。

因此「有無之相生......」此段,正告誡所謂二元是彼此相生、相成、相形、相浧、相合、相隨,這些形象認知可由意識塑造,亦可由意識轉換與融合。

當了解事物的相生、相成、相形、相浧、相合、相隨,認知便不再固化,變得透徹明瞭,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源由而不受其牽制,此時或許知道自己正在何處。

通行本無「之」字,後面的「相生」等詞,似是動詞,加上「之」字,「相生」等詞則具有名詞屬性,更為準確地描述狀態,意謂著承接美善句,順勢舉例這些狀態。

有無之相生,意指個體物的存在,以彰顯相對性,因已進入人的思維,所以應非指道體之有與無。

raw-image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應是參透二元、萬物歸一的道理,知「道」、融於「道」而不受制於自我意識之人。「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亦非無所不為,而是不透過意識評判的為,換句話說,無所為與無不為,皆是人意識之中的認為,皆屬於「有為」,認為想做、不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認為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無疑是落入自我與外界的二元世界。區分個體與外界,便會衍生各式各樣的價值觀,是非善惡、好壞美醜又會鞏固二元認知,讓所有的為,皆成刻意的為;讓「無為」變成「有為」。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聖人能區分「知道自然」與「自以為」的差別,而一般人通常僅會認為自已「知道」,卻始終在「自以為」的範疇。

因此「無為」與「不言」,並非被動放任,反而是主動因應自然,且並不全然是「不干涉」,而是不帶認知意識地去做,讓事物處在屬於它們自己的脈絡上,如何知道事物其本來的規律,是聖人與一般人的差距,也是入道的門檻。


萬物作而弗「始」也

「辭」、「𤔲」皆有導入意識的意涵,若作不推辭或不主宰,意思為萬物的運作生長,我不去主導干涉,這是在意識之中否認意識或約束意識,而弗「始」是指尚未開始便無此意,其不在意識之中。

這或許是關鍵的開頭,可能因此劃分實然與應然,當不存有意識、認知、評判,看到的一切皆是實然;反之,若帶有意識認知,一切變成應然,因為此時已產生約束框架,如萬物應該有它的運作模式,人不應該干涉。而實然則是,萬物運作,本來就是如此。無此心,便無此意


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若以實然來看,所作所為不受意志的干擾,純粹是本然如此,所成就之事,亦本屬天道,自然而然不會想到居功,心境不因成不成就而有所變化。不居功,不是告訴自己應該這麼做,而是根本沒有過這樣的思維,所以沒有失去,只有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彭建新-avatar-img
2024/10/08
隨著年齡增長,每次細讀老子都有更深的體會
ROOT-avatar-img
2024/11/25
好文,感謝分享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古人說,「世間莫若修行好」。 這句話用白話來說,意思是,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此生會選擇修行,而非追求當官,經商賺錢,擁有權勢,甚至追求長生不老。 因為後者皆屬「無明」和「因緣生滅」法。 或許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大都只看見,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不是去當醫生,律師或科學家,就是成為企業家或政治
Thumbnail
古人說,「世間莫若修行好」。 這句話用白話來說,意思是,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此生會選擇修行,而非追求當官,經商賺錢,擁有權勢,甚至追求長生不老。 因為後者皆屬「無明」和「因緣生滅」法。 或許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大都只看見,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不是去當醫生,律師或科學家,就是成為企業家或政治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如果我們想以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就需要學會透過雙極鏡來看事情。每當我們觀察時,就必須學習看相反的一極。我們內在的眼睛必須學習「擺動」,才能避開單向的錯覺,而達到真正的認識。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中這麼說: 任何人說「美麗」的同時, 也產生了醜陋。 任何人說「良善」的同時, 也產生了不善。
Thumbnail
『如果我們想以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就需要學會透過雙極鏡來看事情。每當我們觀察時,就必須學習看相反的一極。我們內在的眼睛必須學習「擺動」,才能避開單向的錯覺,而達到真正的認識。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中這麼說: 任何人說「美麗」的同時, 也產生了醜陋。 任何人說「良善」的同時, 也產生了不善。
Thumbnail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Thumbnail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Thumbnail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Thumbnail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Thumbnail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Thumbnail
我知,我知無物,即得萬物,願給萬物與眾生。
Thumbnail
我知,我知無物,即得萬物,願給萬物與眾生。
Thumbnail
筆者接下來想嘗試用圖形般的模型來表達出四維的概念,就像做簡報一樣如果有圖形就能令人更容易理解。首先,禮義廉恥是四個字,需要四種狀態的模型,想到可以使用帶有陰、陽色彩的圍棋子。筆者從這裡開始就使用圍棋建立一個可以解釋禮義廉恥的模型。
Thumbnail
筆者接下來想嘗試用圖形般的模型來表達出四維的概念,就像做簡報一樣如果有圖形就能令人更容易理解。首先,禮義廉恥是四個字,需要四種狀態的模型,想到可以使用帶有陰、陽色彩的圍棋子。筆者從這裡開始就使用圍棋建立一個可以解釋禮義廉恥的模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