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章】二元世界

2021/09/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書(校):
天下皆知美爲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爲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楚簡(校):
天下皆智美之為美也,惡已;皆智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聖之相和也,先後之相墮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註:
相「浧」,音盈,帛書甲乙本作「盈」,浧通盈,盈縮之盈。
相「形」,楚簡原字為「型」,以「形」代之。帛書甲乙本作「刑」,刑有規範制約之意。
弗「始」,帛書乙本作「始」,通行本作「辭」,辭為言辭、推辭,原字亦可能為「𤔲」(辭字右部改為司),有主宰之意。
弗「志」,王弼本作「恃」,恃為依恃、自恃。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名」,萬物開始顯現成相,到「有欲」,人以其意識,去認識、定義世間萬物,對「物」有了認知,漸漸地開始評價「物」與人類自己的關係,從這是什麼、能不能吃、有什麼用,到好不好用、好不好看,逐漸對事物產生價值觀,然而,當人類開始知道什麼是美,醜便對應出現了;知道什麼是善,不善也產生了。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當認定它是美或善的瞬間,美醜善惡一起出現,當覺得它是美或善時,心裡已起了一個形象,認為符合這種型態叫美,做了那種行為叫善,不符合這些形象認知,即是不美不善,而這個認知,發起於人的意識,善惡美醜都是人自己發覺,萬物本身並沒有這樣的認知。
只要認為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善惡,世界就會二分,自身處於其中,便會開始趨美善、避醜惡,如此一來,人便從「萬物一體」之中獨立出來,形成人與萬物、內在與外界的區隔,人自此活在自我意識之中,以自身為核心、以人的角度向外看。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聲之相合也,先後之相隨也。
二元世界的「二元」是相對的,皆是由人的認知所造成。在體會「道」之前,得先確認自己是否脫離二元世界,而要脫離二元世界之前,則須知自己正處於何處。
因此「有無之相生......」此段,正告誡所謂二元是彼此相生、相成、相形、相浧、相合、相隨,這些形象認知可由意識塑造,亦可由意識轉換與融合。
當了解事物的相生、相成、相形、相浧、相合、相隨,認知便不再固化,變得透徹明瞭,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源由而不受其牽制,此時或許知道自己正在何處。
通行本無「之」字,後面的「相生」等詞,似是動詞,加上「之」字,「相生」等詞則具有名詞屬性,更為準確地描述狀態,意謂著承接美善句,順勢舉例這些狀態。
有無之相生,意指個體物的存在,以彰顯相對性,因已進入人的思維,所以應非指道體之有與無。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應是參透二元、萬物歸一的道理,知「道」、融於「道」而不受制於自我意識之人。「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亦非無所不為,而是不透過意識評判的為,換句話說,無所為與無不為,皆是人意識之中的認為,皆屬於「有為」,認為想做、不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認為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無疑是落入自我與外界的二元世界。區分個體與外界,便會衍生各式各樣的價值觀,是非善惡、好壞美醜又會鞏固二元認知,讓所有的為,皆成刻意的為;讓「無為」變成「有為」。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聖人能區分「知道自然」與「自以為」的差別,而一般人通常僅會認為自已「知道」,卻始終在「自以為」的範疇。
因此「無為」與「不言」,並非被動放任,反而是主動因應自然,且並不全然是「不干涉」,而是不帶認知意識地去做,讓事物處在屬於它們自己的脈絡上,如何知道事物其本來的規律,是聖人與一般人的差距,也是入道的門檻。
萬物作而弗「始」也
「辭」、「𤔲」皆有導入意識的意涵,若作不推辭或不主宰,意思為萬物的運作生長,我不去主導干涉,這是在意識之中否認意識或約束意識,而弗「始」是指尚未開始便無此意,其不在意識之中。
這或許是關鍵的開頭,可能因此劃分實然與應然,當不存有意識、認知、評判,看到的一切皆是實然;反之,若帶有意識認知,一切變成應然,因為此時已產生約束框架,如萬物應該有它的運作模式,人不應該干涉。而實然則是,萬物運作,本來就是如此。無此心,便無此意
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若以實然來看,所作所為不受意志的干擾,純粹是本然如此,所成就之事,亦本屬天道,自然而然不會想到居功,心境不因成不成就而有所變化。不居功,不是告訴自己應該這麼做,而是根本沒有過這樣的思維,所以沒有失去,只有存在
65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