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9章】回歸本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帛書(校):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无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璞,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
楚簡(校):
絕智棄卞,民利百伓;絕攷棄利,覜惻亡又。絕𢡺棄詐民复季子。三言以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豆,視索保僕,少ㄙ須欲。
註:
  1. 楚簡很多古字無法呈現,貼圖比較清楚。
  2. 楚簡主要有三個不同的地方:絕智棄卞、絕𢡺棄詐、民复季子。
  3. 帛書乙本將「絕學無憂」記於此章,在王弼、河上公等版本,「絕學無憂」屬第20章首句。
圖:楚簡,來自網路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整段可當成提醒領導者該持以什麼樣的心態,方能領導民眾,創造太平,但細讀,句意不僅綜觀全體,更是直指每個個體內心,不侷限在「教導民眾」,更像是全體一同,所以說「民利百倍」而非「利民百倍」,「民利」是人們自動呈現,「利民」則是從外加諸於其身。
這裡的「聖」與「智」,是一種顯化且崇高的標準,但卻是人為造作,聖與智被形象化,就會在人的意識裡留下美好的印象,這種印象會勾起人的欲望,人們趨之若鶩,想成為這種形象,此時,心就不純,明明想成為心中所想像的那種賢人,卻因此越離越遠,因為追求的只是一種想像,並非真正的本性。
仁與義也是如此,仁義者受人尊敬與讚揚,所以人嚮往之,仁義亦是種規範,約束個人與他人的交流,如果某人做壞事,我們就會稱他不仁不義,想被稱讚,加上怕被嫌惡,強化了意識中早已被設定的「好的意象」,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會覺得「仁義是美德」這件事有任何問題,所以自然而然地認為秉持著仁義去做便是對的、是應該的,殊不知這種「好的意象」,是人類自己設定的,是在本性之外加上一層,需拋開這層意象,才有機會發覺本性。「民復孝慈」中的孝與慈便是意指本性的特質,因此,絕棄聖、智、仁、義,並非真的放棄這些美德,而是當這些美德如果只是意識中的形象,反而成為探索本性的障礙,唯有絕棄這些意象,天然純真的本性才會顯露。
在楚簡中「絕智棄卞」、「絕𢡺棄詐」、「民复季子」與王弼本、帛書不同,「智」指智巧謀略,「卞」指法度,「𢡺」可解為𢠿,𢠿通偽,「詐」(虍+且+心),音近於詐,此二字皆含心部,意旨違心之事,「季子」可能因字誤及假借,解為「孝慈」,也可能指「赤子」(意涵近同第55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楚簡此處不談聖智仁義,也許不是講造作的形象,而是講一種自以為是卻又自我限縮的狀態。「絕智棄卞」的「智」指過分追求,「卞」是框架限制。人都有所求,會運用「智」去達成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需求,「智」原是能力展現,但若不斷受慾望驅使,便會成為智巧謀略;「卞」是透過法度來規範認知與行為,法度不僅僅是法律條規,包含各種會使人自動修正認知的社會共識或集體意識等。
「絕智」(絕智棄卞的智)是為了不讓自身的需求變成慾求,是種內在修正,不同於框架限制;「棄卞」則是避免受到外在的束縛,而阻礙本心的發展。兩種皆是在說明關於本心的種種,與絕聖棄智所指的意識形象有所差異。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偏向於物質追求,屬於形而下層面,當人們汲汲於財貨,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更加美好的物質,心就會被利益佔據,所培養的才智才華,將變成獲取利益的手段,以利為核心,人與人之間變成只存在零和遊戲,想要獲得,便只有掠奪,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都有可能成盜成賊。因此棄絕巧詐逐利,人們才能摒棄心中深處的劣根性。
綜合楚簡與王弼本,人的本心很容易受到影響,有自我設定的淺意識規範、外界共識的框架、內心慾望的堆疊、物質的刺激回饋等等,所以需要棄絕,才能使人回歸本心,流露天然的本性,而這也許需要引導者來教,民眾來跟,也許民眾也能自省。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道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見」如果解為「現」,即是顯現內在的純淨;解為「視」則有視察、觀察之意,是向外看,接收外界的訊息,「素」是純真,所以「見素」,是以純淨之心面對外界之雜亂。在內外之間,心境常有變化,當內心純淨,對於外界,所見之處,通透明白;如若心不淨,則隨所見變化而變化,外界複雜,心就複雜,其中關鍵在於,內心能量強弱,弱就容易被外界渲染,強則了然於胸,不受制約。
「樸」是未經雕琢的狀態,「抱樸」即是保持天真純然的本性,其實就是回到最原始、對我們這身軀體及心靈最好的狀態,然後持續保持著,將注意力回收,進入本元,讓己身順於道而運作,藉以補足能量,這是一種往內探求,尋找內在原動力的進程。
能量已足,則應少私寡欲。「私」是為己,「少私」是共享,我有,別人缺,分出去就是共享,別人也是如此,便會創造共榮,世界就會往正面的方向運轉。少私並非無私,意義在於不應無止盡地瓜分自己,自己要足,分享才有意義,若自己不足,分越多越是消耗,等到自己無法承受,反而需要別人來救,如此一來一往,先前的分享就失去價值。
「欲」是需求,「貪欲」是已足還想要,我們一般很難分辨已足的界線在哪,更何況多拿多享受,腦袋裡的獎賞機制,不斷誘使我們要多享受,所以我們要回歸到快樂的本質,是要輕鬆愉悅,還是刺激快感,這也是心境的歷程。寡欲亦非無欲,因為人要維持生命,便須有基本的需求,人也要發展,以使身心成長,若什麼都無求,談何成長,所以「欲」不是罪惡,貪求貪一半便是中庸,不用糾結於貪欲,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已足的那條界線上,如果很容易就已足,也就代表著能給出的會更多
關於「絕學無憂」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連起來看,皆有類似的原理,「絕學無憂」偏於描述顯相,學的本質是向外界吸收,但外界訊息混雜,沒有一定的能力,該如何過濾?以磁場面來說,我們一接觸到訊息,訊息內容是表層,真正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是訊息中夾帶的磁場,我們的「意」可能因此隨之波動,然後再延伸到表層,才認為內容有理無理,當我們義無反顧地認為這就是對或那就是錯,我們可能早已受到影響,而失去心中原本存在的基準點——本心。
所以「學」若沒有經過正常的過濾,越學,心越雜,雜則亂,亂則憂。
帛書及一些版本將「絕學無憂」此句放於此章,然而,若將「絕學無憂」的「學」解釋為對外感知及吸收,則放於第20章開頭,也有起到破題及引言的作用。
關於「孝慈」
本章中「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中的孝慈,指的是天然本性所呈現的特質,而第18章「六親不和,有孝慈」講的孝慈,卻與仁義同樣是人所設定的產物,意涵截然不同。
以楚簡的字句來看,「絕𢡺棄詐,民复季子」與「六新不和,安有孝𡥝」,「季子」與孝𡥝」明顯不同,或許「季子」指的是赤子的概念,如此便與此處義理相通,皆是指涉人的本質特性。

因部分古字,手機無法顯示,特註:
「絕𢡺棄詐」的𢡺,上為下心,解為𢠿(左心右為),通偽。
「六新不和,安有孝𡥝」的𡥝,上為ㄠ+ㄠ,下為子。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