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2章】知止不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帛書(校):

道恆无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與江海也。


楚簡(校):

道亙亡名,僕唯妻,天弗敢臣。侯王女能獸之,萬勿將自賓。•墨點•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始又名。名亦既又,夫亦將智止,智止所以不殆。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與江海。


註:

楚簡與帛書、王本有些微不同:

  1. 「天地弗敢臣」,天地vs天下,天下有政治版圖的意味,天地則偏於自然環境,然而在戰國時代的文獻,兩者相通。
  2. 天自均「安」,安讀焉,語助詞,所以此句為:天自均,意在平衡調和。
  3. 始「折」有名,折與制,雖皆有「裁」的意思,「制」偏向人為的裁斷,「折」則更能呈現自然意義上的斷。



Photo by Gruescu Ovidiu on Unsplash

Photo by Gruescu Ovidiu on Unsplash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常:恆常。

樸:本源、元力。

臣:臣服、支配,此處做動詞。


道,恆常「無名」。

道,無聲無形、無色無相,無法形容,無法定義,所以稱「無名」。

道一旦被定義,就會有所侷限,那便不再是完整的道。


「什麼都不是,所以什麼都是」


因為道是「無名」,所以它包含整個宇宙,充斥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因為有它才得以運轉,而運轉的核心來至於「樸」,那是最初始的本源力量,世間萬物由此而衍生。


天下由此而生,當然無法反過來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賓:賓服;陳列、展示。

自賓:自然呈現、自然運作。


侯王,是掌握國家運作的人或一群人,這樣的定義是合理的,但我想再多衍生一些詮釋:「道」是宇宙運作的基礎,也是核心,道之下形成天地,生地水火風,後出生命,在人類出現之前,萬物隨著生滅的規律,在死生之間反覆循環,到了人類出現,開始有想像意識之後,原本自然的軌跡,便逐漸附著「人類意識」,變得不再純粹,人類會企圖改變秩序,而人類本身的意見需要統一,才能集體做事,能統一意見並領導某一群體的人,即是侯王。


萬物的生滅,與道融合,而侯王的「意識」與「道」已不再是一體,多以自我意識為主軸,遊走在「道」的周圍,當侯王多偏自我一點,便偏離「道」一些,偏得越多,越失去生機


若侯王能守之,即使存在「意識」的隔閡,亦能從道,進而融於道,符合道的規律,與道一體,便與萬物相合,因此,「萬物將自賓」不在意識強迫,而在守道、從道、融道後的自動歸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均:調和。


此段有兩種意思:

一、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流以成甘霖,所降之處,自然均布,毋須也無意從於人之命令。

二、前句與後句相對,意指天地依循自然,自降甘霖,侯王若守真性無為,人民毋須命令而自然有序。


將兩種意思相容,可形成一幅景象,像似在沒有利慾薰心、沒有爾虞我詐的世界,萬事萬物隨其本性而運作,沒有規範亦沒有侵犯,事物的新生、成長、消亡,均遵循道之自然。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制:斷、裁。

「名」亦既有:人為的名,不侷限於名分、定義,涵蓋萬物的形象及其衍生的關係。

殆:危害。


從「道之始」到「有名」,或許可以拆分:

樸→無名(無萬物)

   →無名(有萬物) →有名 (萬物的自名)

                             →有名(人為的名)| 意識干涉


在無名的狀態裡,是混沌、無序的世界,就像宇宙之初,有千千萬萬的粒子在誕生、碰撞、分裂,不知經過多少歲月,多少次的演變,漸漸地試出一條規則,一條能使消亡接續新生的規則,在生生滅滅、反覆循環之中,造就生機。


生滅循環是自然規則,自然賦予萬物之性,萬物依循本性進入生滅循環,有生有死,有死有生,使得生命不斷地繁衍進化,促使地球生機盎然,萬物依性且有序,這是屬於「萬物的自名」或「自然的名」。


人類擁有「意識」,遂將萬物賦予「名」,以便定義與交流,可促進人類蓬勃發展,然而「意識」沒有邊界,致使欲望也被放大,當「意識」超出本性,便會干擾自然法則,若出於個體,則影響身心,累於集體,則破壞資源。


所以,「知止」是「知性」,自知本性而止,不做超出本性之事,則能免於危殆。就像大象跟螞蟻的食量不一樣,該吃多少就吃多少,若讓螞蟻吃大象的份量,可想像其危害。


相對於萬物,也只有人須「知止」,萬物性隨自然,有身之終始,無欲之驅動。


Photo by M. R. on Unsplash

Photo by M. R. on Unsplash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以句型來看,道對川谷,天下對江海;

以喻象來看,道涵蓋天下,江海大於川谷,

兩種意涵分別為:

一、道為川谷,天下為江海→依第28章之「樸散則為器」,道從「樸」小,往外散,而成天下。

二、天下為川谷,道為江海→天下以道為核心,離不開道的規律。


無論如何,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知性」,是需要去經歷、去感知發生在己身的一切,才能知道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看到這篇,突然覺得老子的「樸」類似宇宙一個「奇點」的概念!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4/30
過於「強」,便會對外界強勢,更會對自己不留餘地,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緊繃、易脆,隨之而來的是不停歇地爭鬥,爭輸贏、爭口氣,爭名爭利,也爭能量。
Thumbnail
2023/04/30
過於「強」,便會對外界強勢,更會對自己不留餘地,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緊繃、易脆,隨之而來的是不停歇地爭鬥,爭輸贏、爭口氣,爭名爭利,也爭能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道不可感知,卻能運行不竭。
Thumbnail
道不可感知,卻能運行不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