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新竹|60-80年代新竹媽媽 聖誕燈泡養大的囝仔

2022/03/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撰文/傅鈺鈞.攝影/傅鈺鈞.照片提供/任源義
「走進家門,總看到媽媽瞇著眼、低著頭,熟練地將玻璃燈芯穿入燈泡殼中,持續好幾個鐘頭不間斷,嘴巴邊碎念著我們,幫忙做完幾袋燈泡,才能出門玩......。」半個世紀前,新竹媽媽們曾日以繼夜地生產著聖誕燈泡,用一角一塊的積累,奮力餵養著代代的新竹囝仔。
1980年代新竹的眷村媽媽,與孩子一同進行聖誕燈泡代工的景象。畫面人物為居住在新竹四九九防砲連的任源義先生一家,前排帶著笑容的男孩們為任先生及其兄,後頭則是正在埋首趕工的任媽媽和鄰居伯伯。照片拍攝:任開全,照片提供:任源義

新竹人的共同回憶:全家動手做聖誕燈飾

讓我們回到1960-1980年代,新竹許多家庭正為增加收入絞盡腦汁。當時面臨產業轉型,由農業逐漸轉往輕工業社會,許多家庭的經濟多仰賴農產品外銷,或在勞力密集型的工廠打拼;分工上則由男性外出掙錢,女性負責打理家務和撫育小孩,收入並不富裕。
因此,許多媽媽會接下工廠的雜工補貼家用,像是裁縫、組裝塑膠花與聖誕燈泡,即是家庭代工。特別的是,當你和五、六年級的新竹人聊起「客廳即工廠」的代工年代,他們幾乎都會提及聖誕燈泡,抑或是有參與聖誕燈泡製作的經驗,究竟原因為何?主要與新竹特有的玻璃產業相關

閃爍輝煌年代,台灣聖誕燈泡大本營在新竹

一顆顆五光十色的聖誕燈泡,曾是新竹玻璃工業熱銷全球的產品。新竹的土地蘊藏著豐富的玻璃原料矽砂與天然氣,在日治時期政府導入玻璃製作技術的推波助瀾下,1950年代的新竹,躍為台灣玻璃工業重鎮。到了1960-1970年代,新竹玻璃產業恰好趕上台灣工業出口導向的熱潮,推出符合西方節慶的商品——聖誕燈泡,沒想到大受歡迎,一張張的聖誕燈飾訂單從國外湧進台灣。
新竹玻璃工藝館玻璃工藝品,及認真為遊客解說的志工李仲君老師。照片拍攝:傅鈺鈞
當時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許多新竹玻璃工廠的學徒或受雇者紛紛自立門戶接單,由於聖誕燈飾的製作需經歷16道繁複的步驟,因此工廠依賴大量的人力維持產量,於是將部分加工性質的工作外包給新竹的家庭主婦們代工,新竹逐漸成為台灣聖誕燈泡工廠的大本營。1970-1980年間,台灣外銷出口的聖誕燈飾,佔全球市場的九成,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生產聖誕燈泡最多的國家,有著「聖誕燈泡王國」的盛名。

點亮經濟的手,串起一段辛苦持家的日子

新竹地區家家戶戶都在做聖誕燈飾是當時的日常,而家庭主婦則是最大的生力軍。他們時常在家中客廳一邊照顧孩子、一邊裝聖誕燈,抑或到鄰居好友的屋前邊做邊聊;偶爾也為了要趕在時間內交貨,而動員全家忙碌到天明。每天不分日夜的奔波勞動,只為了幫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一邊帶小孩、一邊製作聖誕燈泡,是1960-1980年代許多的新竹媽媽們,最熟悉的生活風景。畫面人物為任源義先生及其母。照片拍攝:任開全,照片提供:任源義
做聖誕燈泡最挑戰的是,花時間、耗眼力、錢不多,以製作燈泡(閩南語:穿珠子)舉例,將玻璃燈蕊穿進燈泡殼中,完成1000個裝一袋,需耗時2-3小時完成,每袋工資才2塊;若再將完成的燈泡,插在燈泡串的燈座上(閩南語:插珠子),可再多賺每串1塊的工資。因此,許多媽媽會自行發明輔助工具,來加快生產速度,結合木製裁縫線軸及原子筆筆管,作為「插珠子」的握把,又或是擔任與聖誕泡工廠洽談的窗口,負責整理、統計鄰近區域完成的燈泡成品數量,只求多賺點補貼家用,突顯當時女性的聰慧及韌性。


那個年代,親子陪伴「閃閃發亮」,新竹媽媽們慢不下來的雙手,使許多家庭的經濟獲得改善,孩子也因有了額外收入,順利完成學業。聖誕燈泡串起了那段辛苦持家的日子,抑道出上個世代新竹媽媽的育兒圖像

參考資料:
  1. 周平,《閃亮的日子: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2. 王詩涵,〈汗水打造的新竹耶誕城〉,新竹市地方寶藏線上資料庫。
  3. 劉維瑛等作,《台灣女子,非常好特展專刊》,台南:台灣史博館,2012。
  4. 許雪姬等主編,《流轉年華:台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圖錄》,台北:中研院臺史所,2011。
  5. 新竹人訪談口述資料(含蔡文男、柯憶如、洪美英、李仲君、任源義等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新竹日常》Wind Read 是你的——風城閱讀器。也是媒體界的小鮮肉。我們專門採集新竹生活小驚喜、挖掘小人物大故事,製作成一份禮物送給你。這份禮物你將摸得到生活、歷史、文化、記憶,以及新竹長出來的職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