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影戲院】EP2.勇敢為自己人生而戰|貧民百萬富翁.Q&A

2022/03/2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怎麼把你的幸運金幣扔了?」
「我不再需要它了,因為好運發自內心。」
貧民百萬富翁(2008)與原作《Q&A》書影。圖源
「讀影戲院」是我與中文系朋友.咖啡因合作的Podcast節目,分享由小說改編的電影。
讀書的讀、電影的影,諧音毒癮,因為我們都覺得好看的小說電影會讓人上癮。
不論電影和小說是基於史實或幻想,我們相信好故事的本質是一樣的——
能觸動人心,並久存於記憶之中。
第二集「貧民百萬富翁」收聽:Apple PodcastFirst Story

印度電影雜談

葉:「咖啡因看過哪些印度電影?」
咖:「電影《三個傻瓜》和《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美味情書》,這幾部都是在國高中時老師播給我們看的,都是比較勵志的電影,不過會進來台灣或銷到國外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和印度人本身看的作品未必與我們相同呢。」
葉:「你說的我也看過!我是看《失控危城》、《漫漫回家路》、《救救菜英文》和阿米爾.罕的幾部作品。被譽為印度良心的阿米爾.罕的《三個傻瓜》開創很多台灣人對印度電影的認識,後來關心宗教議題的《來自星星的傻瓜》和印度婦女權利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都有很好的評價。」
咖:「這樣列舉下來其實有引進台灣的印度電影也不少!雖然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的2008年上映的《貧民百萬富翁》不是阿米爾.罕的作品,但這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配樂、攝影、剪接和音效等七大獎,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原作、導演與主演

葉:「《貧民百萬富翁》原名叫Slumdog Millionaire( slumdog是貧民窟、貧民狗的俚語),講述一個來自貧民窟的18歲少年,在機智問答節目上答對所有的問題而得到一百萬獎金,卻被懷疑是作弊,遭到警方刑求後說出了自己的一連串人生經歷。」
咖:「小說原名Q&A,和電影名字Slumdog Millionaire,可以看出兩個媒介故事的核心差異。」
咖:「小說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是個外交官。印度有28個邦,他出身北方邦的一個律師世家,北方邦最出名的世界遺產泰姬瑪哈陵,也在他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維卡斯大學主修當代歷史、心理學和哲學,後來當外交官去過很多國家服務,目前是印度派駐加拿大的高級專員,就和大使是一樣概念。從作者的背景我們就能了解到,他所寫的小說充滿人文和社會關懷精神,雖然他是中產階級出身,但他的文字敘述很樸實,透過第一人稱的主角視角》,帶我們闖蕩印度基層人民的生活。」
維卡斯處女作《Q&A》在2006年獲獎。圖源
葉:「電影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是英國曼徹斯特的電影導演+製作人,來自藍領階級,其他作品包含《猜火車》、《28天毀滅倒數》和《太陽浩劫》,由於這片的成功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器重,執導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典禮,獲得了超好評!」
:「男主角戴夫.帕托 Dev Patel是印度裔英國人,主演了很多好看的電影,本片《貧民百萬富翁》、前面提到的《漫漫回家路》、《失控危城》……從少年一路變成男人,他的演技有明顯的進步,而且很帥!(重點是帥哥嗎)」
當年戴夫出道不久演技還有些生澀,倒和傑默在比賽中的不安感巧妙結合。圖源

小說與電影差異

咖:「小說著重從比賽的十二個問題帶出主角的人生經歷,電影則是強調從貧民變富翁的戲劇效果,相較於小說嚴肅的風格,即使電影是由英國人拍的,在結尾依然少不了寶萊塢的唱跳元素,也讓電影的氛圍輕鬆幽默許多。電影主軸是命中注定,小說則是善有善報。」
葉:「這兩種媒介呈現方式主要三大不同:名字、背景、益智節目中出現的問題。原著的主角名字不叫傑默.馬利,而是「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分別取印度、伊斯蘭以及基督教名字命名。很有趣的是,當主角在不同階段遇到不同信仰的人的時候他會選擇要報上哪個名號,去配合那些人的宗教信仰。」
咖:「像是他去應徵駐印度的澳洲軍官家的工作時,他就說自己叫湯瑪士,西方的名字;而當他去女演員家應徵幫傭時,女演員的媽媽歧視伊斯蘭教徒,聽到朋友薩里姆的名字就拒絕薩里姆,主角就報上印度教的名字羅摩。」
咖:「背景設定不同:原著主角是被教堂收養的棄嬰,由神父扶養因此英文很好,沒有哥哥;電影裡的媽媽死掉之後主角和哥哥相依為命。小說裡的益智節目獎金高達十億盧比台幣(3.8億),電影是2000萬盧比(台幣780萬)。小說主角被抓後不是把經歷告訴警局督察,而是和來警局解救他的女律師解釋,女律師的故事也很精彩,我們想要保留驚喜感,就留給大家去探索原著了!」
咖:「節目問題和數量不同:小說有12題,電影10題,這部分的改動情有可原,
畢竟電影要在兩個小時內說完一個故事,原著看快一點的話至少也要一個晚上,兩者都看過之後會覺得電影版改編後的題目比較牽強。電影問題包括某部電影主演的明星是誰、某首歌是由哪個印度詩人填詞、一百美金鈔票上的是誰……等等。」
印度國徽以天城文寫著「唯有真理得勝」。圖源
葉:「小說的主角小時候經常在泰姬瑪哈陵附近當無牌導遊半哄半騙賺外國觀光客的錢,所以看過一百美金,電影主角則是在遇見已經變成盲眼歌手的朋友時得知百元美鈔上的人是班傑明.富蘭克林,但他並不知道印度100盧比鈔票上的人是國父甘地,這也是他被警察懷疑作弊的一大原因。」
咖:「還有一題,印度國徽三隻獅子下的名言是什麼?這題是送分題但主角要靠和觀眾求救,凸顯出一般人認為的常識對於貧民窟出身的人來說卻是陌生的。」

反映社會問題

咖:「小說裡的每個章節都反映出不同的印度社會問題。主角的女友拉緹卡來自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鄉村,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會被父親和兄弟賣去當妓女,拉緹卡的哥哥不只是皮條客還會家暴她,而這是作者參考真實事件寫下的。」
咖:「2009年英國醫學期刊研究報告指出,印度每年平均有10萬多名女性被燒死,印度家暴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燒傷患者,這和印度教習俗有關:以前如果丈夫過世,太太要自焚殉葬;依照當地的婚嫁習俗,結婚時女方一定要準備嫁妝,男方若不滿意嫁妝也能焚妻。」
葉:「雖然印度政府早在1987年禁止自焚和要求嫁妝,但婦女受家暴甚至死亡的案件每天都在印度上演。」
咖:「電影刪減很多片段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小說已經引起印度人對於小說是否醜化印度底層生活的爭議,故而電影已經稍作修改,美化了小說的部分情節。比如說電影明星,在電影中,明星會給全身髒兮兮的小孩簽名,而小說裡則寫出明星性騷擾小孩子這種比較不光彩的事。」
葉:「可惜的是在取捨下電影著重追逐愛情,主角本身缺乏其他動機和想法,角色立體度不足。反觀改編後的哥哥薩利姆雖然勢利眼又自私,但把弟弟的性命放在第一位,是個特質很強烈的角色。小說裡的主角(我喜歡叫他湯瑪士 很善良,幫助過的人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了他,但在看的時候不會覺得他是個聖人或好好先生,作者把「善良」的界線拿捏得很好,湯瑪士有自己的慾望也有自己的愛恨
他為了活下去做過小奸小惡的事情,像是在泰姬瑪哈陵當無牌嚮導、謊報身分,也在死亡關頭走過幾回,12個題目帶出一個個看似獨立又在細節中能夠呼應小故事,看到他人生中遇見的每一個配角或多或少都對他造成了影響。」
在泰姬瑪哈陵當無牌導遊的小傑默。圖源
咖:「個人比起電影更喜歡小說,電影將故事聚焦在主角與其哥哥、女主角身上,而小說則更像是藉由主角的經歷,道出十二段不同的人生故事,有發生在印度女孩身上的、人口販子手下的孩子身上的,有神父的……從主角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印度人們因為身分、信仰而有所不同的觀念。(其中有個讓我在意的點,就是小說中提及同志的部分意外地多,雖然都不算故事的重點)」
咖:「但是在節奏上,我認為電影的安排會比小說更流暢,小說的故事順序按照題目排列,而非照著主角的成長歷程排列,敘事中現在與過去的時間段穿插,對於讀者來說其實會造成理解上的小困難。比如在女演員家中幫傭是在主角逃脫人販子之後的工作,小說在很早就提及女演員的姓名,卻在小說後段的部分才敘述女演員的故事,讀起來其實小亂。
咖:「小說展現的湯瑪士更立體,電影的男主角更單純,渴望愛並試圖遠離暴力,他相信愛情是命中注定,是一種對命運保守的認命,也可能是對佛教宿命論的崇拜。而小說的湯瑪士則更多表現了挑戰命運的精神。」
葉:「書裡有很多不錯的句子和橋段,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擁有『悲劇女王』稱號的女演員家工作的時候,女演員驕傲的跟他說:『人們封我為悲劇女王,因為我從來不必借助甘油來讓我流眼淚,我能夠用意志力流出眼淚。』結果主角趁女演員不注意的時候和女僕說:『這有甚麼了不起的,我也可以啊。』
反應有點好笑,同時帶出了淡淡的辛酸感。」
咖:「在小說《Q&A》最後有收錄作者專訪,一些關於創作歷程的回應,看了會更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圖書館和二手書店應該都很好找書,小說大概三百頁,一兩天就可以看完,強烈推薦!」

中場休息聽聽主題曲

葉:「這部電影的主題曲〈Jai ho〉非常洗腦,作曲人也是大有來頭。
A·R·拉赫曼 全名Allah Rakkhha Rahman,他被譽為寶萊塢配樂的第一把交椅,獲得過14次印度電影觀眾獎、2次奧斯卡金像獎、2次葛萊美獎、1次英國電影學院獎、1次金球獎。2009年《貧民百萬富翁》贏得奧斯卡最佳配樂及最佳電影歌曲,他的作品全球銷量超過一億張專輯,對印度音樂的重要性相當於印度的麥可傑克遜、瑪丹娜,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莫札特』。」
網站合唱知識家記載,Jai Ho是一個用於歡呼的嘆詞,意義介於「勝利」、「加油」之間。

真實的印度?

咖:「來到尾聲,想和大家聊聊可以透過甚麼形式認識印度,從客觀資料來看:
截至2020年11月印度擁有13.6億人口,2021年好像達到13.7億了,是世界第二多人的國家,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算,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文明遺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評定多達 28 處世界文化遺產。印度的多民族反映在語言上,第一官方語言印地語約有30%人口使用,英語則是在政治、商業、中高等教育上被廣泛使用,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這些都是維基百科上可以查到的資料。」
葉:「如果想要透過電影更了解印度的貧民窟和社會問題,個人推薦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漫漫回家路》(2016),主角是被澳洲夫妻領養的六歲印度男孩,2008年二十歲的他開始用谷歌地圖來搜尋記憶中的老家的具體地址,2012年他找到了老家的地址,隻身前往自己陌生的故鄉。」
葉:「都是窮人的孩子流浪,和貧民百萬富翁的主角雖然有些相似,但時空不同,漫漫回家路的主角是在1980年代的加爾各答,貧民百萬富翁是2000年代的孟買。前面提到的印度有至少20幾種語言,即使都是印度人也不見得能溝通,漫漫回家路的主角被火車載到遠方後完全聽不懂周遭的人在講甚麼,不說小孩子,其實就連大人都會很害怕啊!」
咖:「《漫漫回家路》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男配角(帕托)、女配角(基嫚)、改編劇本、配樂和攝影,可能因為不是第一次有這種類型的印度片而沒有得獎,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好電影。」
相隔八年,25歲的戴夫再次詮釋關於印度社會底層的電影。圖源
葉:「不出國但想認識印度,最直接的方法可能是認識印度朋友。不過,現在youtuber盛行,如果大家和我一樣沒有現實認識的印度朋友 我推薦一個有來台灣當交換學生過的印度YTR印度王子阿迪Indian Prince Adi !他會用空拍機拍一個系列叫『真實印度』。」
咖:「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在說2012年德里的公車輪姦案,2015年公開時,被印度官方禁止,而這個事件也促成政府在人民要求下施行法律改革,提高強姦犯刑罰至2倍,並增設死刑。
傳播系常常討論媒介真實,中文系也有文本真實與現實的討論,我們認為不管是夠過甚麼媒介,其實都是間接去了解印度,在看的時候不能忘記去思考創作者、紀錄者的立場和想傳達的訊息。

下一集將帶來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1991年上映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原作是蘇童的《妻妾成群》,要帶各位穿越回一百年前的中國上海。
讀影戲院,為你敞開。
光合作用—葉綠素
光合作用—葉綠素
喜歡一切很文青的東西,但骨子裡可能更像憤青。 期許將電影、藝文與歷史的光, 轉換成生活的氧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