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MOA美術館(3)-鎮館之寶

2022/05/0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一間私人美術館要能夠持續營運這麼長一段時間而屹立不搖,除了定期的更新與維護硬體之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美術館的館藏,如果你手上有的寶貝不厲害,或是你無法從別人那裏用來厲害的寶貝的話,空有建築空間是不夠的。在MOA美術館中,館藏約有3500件古美術品,其中包含了64件重要美術品、66件重要文化財以及3件國寶。當然,這麼多的館藏美術品不可能一口氣全部展出,每隔一段時間美術館就會推出不同的策展主題,除了自己的館藏之外,有時也會向其他美術館的商借相關展品,推出有系統地特展,所以每次來這裡都會有不同的驚喜。以下NANA濕婦僅就三件他們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來做簡單的介紹,至於大家實際到現場可以遇到那些作品,就看你們與作品之間的緣分嘍。

鎮館之寶:一座城、一只茶壺、一面屏風

MOA美術館的館藏以東洋文物為主,包含了繪畫、墨寶、各種工藝品、佛像雕刻等,不僅收藏種類廣泛,且保存狀態都非常良好。在眾多的收藏品中,最常被他們拿出來說嘴的大概就是三件國寶了,分別為一座城、一只茶壺、一面屏風。

1.一座城:手鑑翰墨城

先說說我最沒有慧根體會、最沒感覺,但好像很珍貴的國寶《翰墨城》吧。所謂的《翰墨城》其實不是一座真的城,而是一本網羅自古至今書法高手書帖的葵花寶典。你可以想像過去在我爸媽的年代會蒐集明星的剪報一樣,日本在室町到江戸時期,開始流行將自己欣賞的書法家字帖蒐集起來,並將其剪貼成一本葵花寶典,以便隨時翻閱與欣賞,而這樣的書就被稱為「手鑑」。《翰墨城》則是由江戶時代的古筆名家古筆了仲,匯集了許多自奈良時代以來的名帖所製成的「手鑑」,因為整本書的內容就像以翰(筆)與墨所築成的城堡一般,故將其命名為《翰墨城》,是日本現存的古筆三大手鑑之一。如果對書法有研究的朋友,建議可以到現場去看看真跡,也歡迎與NANA濕婦分享這本手鑑的厲害之處喔。
《翰墨城》/照片來源:MOA美術館臉書專頁

2.一只茶壺:色絵藤花文茶壺/野野村仁清

首先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這只茶壺的外觀,在壺的上方開口旁有四個像掛勾一樣的地方,由此推測壺口上原本應該是有蓋子的設計,而這四個像掛勾的東西則是用來穿過繩子以固定蓋子時使用。這樣的壺早期在中國是用來裝運辛香料時使用的,傳到日本之後則改用來裝盛磨製抹茶粉之前的茶葉使用,所以才會稱之為「茶壺」,是日本茶道中不可或缺的茶具之一。
在江戶時代之前,製作這種陶器的技術者多是從中國或朝鮮來的歪國人,所以在國內流通的陶瓷器也多為舶來品。到了江戶時代之後,日本的技術逐漸純熟,慢慢也研發出陶器上釉的技術,起初多以藍、紅色為主,後期則仿造漆器的蒔絵(まきえ)技巧,開始在陶器上使用金箔、銀箔等,因此陶器上的圖騰與花樣也越來越趨華麗,這種在陶器上上色釉的作品,我們又稱之為「色繪」。
《色絵藤花文茶壺》/照片來源:MOA美術館官方網站
我們眼前這只《色絵藤花文茶壺》,顧名思義就是彩色版畫有紫藤花紋的茶壺,燒製這只茶壺的人,是出生於京都的野野村仁清。他曾經到名古屋附近的瀨戶學習古窯瀨戶燒的燒製技巧,後來回到京都之後,就在京都的仁和寺附近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原名叫做清右衛門的他,取了自己名字中的一個字「清」,加上「仁和寺」中的「仁」字,組合成自己用來闖蕩江湖的藝名「仁清」,並且在自家出廠的作品底部都印上了自己的藝名「仁清」兩字。這樣「屬名」的動作,在當時是非常創新的,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人這麼做過,也表示從他開始,陶藝界開始有了職人的品牌意識,除了表示對自己出品的東西有信心之外,同時也是一種行銷的手法。當然,現代的考古學者應該也非常感謝他,因為不用花這麼多的力氣去考究到底哪個東西是誰做的XD。
或許你會問,那這只茶壺到底厲害在甚麼地方呢?目前,在日本的國寶清單中,只有五件是陶製茶壺,而這五件國寶裡頭,又有兩個是出自於野野村仁清之手,然後其中之一,現在就在你眼前,這樣講完好像就覺得它厲害了不少吧?仔細看看茶壺上的花紋,從紫藤的花苞、藤蔓到綠葉,即使是分布在這個曲面的茶壺表面上,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讓人覺得比例勻稱合理,且以當時來說,在同一個茶壺上同時使用了紅、紫、綠、金、銀等多樣的色釉,是豪厲害的傑作啊。據說MOA美術館的創辦人岡田茂吉一直都非常想要這只茶壺,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尋找並將其弄到手,終於,這只茶壺在他過世的前兩天總算寄到了他的眼前,算是沒有留下遺憾了。也因為如此,相較於其他的館藏,這只茶壺除了是國寶之外,對於岡田茂吉以及MOA美術館來說,可說是別具意義。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這只茶壺,MOA美術館特別給了它一間獨立套房做展示,也就是上一篇我們提到,新素材研究所以四面黒漆喰牆面所設計的小房間。同時,其它的展品會隨著換展而不斷輪換,但這只茶壺則是唯一、無論你何時到MOA美術館都能看到的國寶。

3.一面屏風:《紅白梅図屏風》/尾形光琳筆

在MOA美術館的三件國寶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可能就是這一面屏風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幅作品的靈感,來自於一面能不斷在不同時代觸發創意的屏風《風神雷神図屏風》,甚至到現代都還有不少藝術家在這面屏風上做文章(註1),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作品。因此,在介紹這面《紅白梅図屏風》之前,NANA濕婦想先跟大家簡單地介紹《風神雷神図屏風》與其畫派。
琳派繪師筆下的《風神雷神図屏風》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片彙整:NANA濕婦
大家可以先看看上圖的《風神雷神図屏風」們,你會發現,怎麼每一幅好像很像,卻又有點微妙地不同?沒錯,這一系列的屏風繪都是由「琳派」的繪師所繪製而成。「琳派」這個畫家集團最早開始於江戶初期(17世紀),但其實「琳派」這個名詞是近50年來大家為了方便稱呼這個畫派的作品而命名的,在當時並沒有一個很確切的名稱。上圖中左上角的俵屋宗達被認為是這個畫派的開山祖師,換句話說,最早的《風神雷神図屏風》正是他畫的。
江戶時期比較廣為人知的畫家集團,應該是幕府與達官貴族們的御用畫家集團「狩野派」,但「琳派」之所以能另外自成一格,甚至後來跟浮世繪一樣紅到歐美國家去,甚至也影響了國外畫家的畫風(註2),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創新:(1)開始採用金、銀、雲母等礦物顏料,使作品的彩度與明度都比「狩野派」多了一種「雅」的感覺,作品的裝飾性也來得更為強烈;(2)不再強調物品的輪廓描繪,而是用滴墨(たらしこみ)的方式任墨水自由暈染,創造出模糊卻自然的界線,因此墨色的運用技法也是「琳派」作品中的亮點;(3)與「狩野派」不同,「琳派」的繪師並非同一時代、同一家族所構成的,而是由不同年代的繪師,藉由臨摹先代的作品,並加上自己的創意後,產生出新的創作(上圖中每個畫家幾乎都相差了一個世紀)。換句話說,他們拜師學藝時,從來都沒有直接面對老師本人,而是直接面對作品,並透過不斷地臨摹來學習的,這一點真的是太神奇了。
尾形光琳的《風神雷神図屏風》(上)與《紅白梅図屏風》(下)比對圖/圖片彙整:NANA濕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與MOA美術館官方網站
在上面一系列的《風神雷神図屏風》中,18世紀的琳派繪師尾形光琳可說是整個畫派中的代表畫家,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畫派被稱為「琳派」的原因。他除了一樣臨摹《風神雷神図屏風》之外,在MOA美術館中的《紅白梅図屏風》更是他生平最為人知的傑作之一。而NANA濕婦刻意把這兩幅作品擺在一起,是為了讓大家方便比對。首先,我們可以先仔細看看《紅白梅図屏風》中的構圖,左邊的白梅是一顆長到圖外面的高大的老梅(梅花的輪廓雖運用滴墨技巧而界線模糊,但梅花的蕊卻非常清楚的描寫出來,這種畫風的梅花被稱為是「光琳梅」);右邊的紅梅則是年輕的梅樹,一心想要往上長的感覺;在兩棵樹的中間則為流水。接著,我們可以試著把《紅白梅図屏風》中的河流拿掉,你會發現紅白梅的大小、位置幾乎就是對應到《風神雷神図屏風》中的風神與雷神,由此可以判斷,這幅《紅白梅図屏風》應該是尾形光琳在摹寫完風神雷神圖之後所創作的作品,而且透過兩棵梅樹中間的水流,更加強整幅屏風的「動(流水)與靜(梅)」、「明(金色背景)與暗(水流)」的對比。怎麼樣?是不是開始覺得這面屏風更有趣了呢?
杉本博司的《月下紅白梅図》/圖片來源:網頁資訊
為了慶祝MOA美術館改建落成,杉本博司也以他慣用創作方式「攝影」,呼應《紅白梅図屏風》而創作了一幅名為《月下紅白梅図》的黑白色階屏風作為開幕紀念。他用相機拍下國寶《紅白梅図屏風》之後,以黑白照片的方式呈現出梅樹在月色下的模樣,月光下的紅白梅閃閃發亮就像星星,而中間的水波紋則波光粼粼好像真的在流動一般。如果硬要說的話,杉本博司應該是用另一種形式加入了「琳派」這個創作集團了吧XD。
以上,我們用了三篇的篇幅,先是介紹了MOA美術館背後的神祕宗教集團,接著則分別針對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內部的鎮館之寶有了比較初步的了解,希望對喜愛日本、喜愛杉本博司、喜愛琳派、喜愛美術館的你們有所幫助嘍。
註1:2015年,超級瑪莉歐兄弟遊戲適逢30歲生日,而這一年也是「琳派」創建的400年紀念,因此,跟琳派同為京都出身的任天堂公司,便請來日本画家山本太郞,幫他們仿造了琳派的《風神雷神図屏風》,繪製出一幅《馬利歐與路易吉圖屏風》,這創意實在是太可愛又幽默了。
山本太郞的《馬利歐與路易吉圖屏風》/圖片來源:網頁資訊
註2:琳派的藝術作品,在十九世紀開始傳入歐洲,就跟浮世繪一樣被當地的藝術家視為瑰寶,也進而影響了他們的作品。例如下圖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特的代表作《吻》,畫中以金箔、銀箔的裝飾風格,應該也是受到琳派作品的影響吧。
克林姆特的《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1會員
167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