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看皇冠雜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2020年疫情初起,然後2021年,再到2022年,疫情仍持續,加上戰爭,通貨膨脹,壞消息接二連三,最近稍稍讓人開心的事,是皇冠雜誌的邀稿。

寫文章或出書,在我來說已經成為日常,前些年最多的時候甚至同時在十四個實體的報章雜誌有專欄,但是皇冠的邀稿意義不太一樣。

首先,它是純文學的雜誌,邀稿主題是希望我因應4月22日地球日,寫些相關的內容。讓人開心的是,擔任荒野志工,投入多年心力在環境教育上,總算已成風潮,連這純文學性的雜誌也想刊登這類文章,而且交稿後,他們也許覺得寫得還不錯,所以希望我接下來幾個月能繼續寫。

第二點是皇冠是個歷史悠久的雜誌,1954年2月創刊,年紀比我還大,我從小就是看著皇冠長大的,我猜台灣目前還存活的商業性雜誌(不算公部門或學術界出的期刊),大概就是皇冠的歷史最悠久了,而且版型內容幾乎七十年來始終如一,在這變化迅速的時代,皇冠的存在是奇蹟,也令人安慰。

我相信稍稍有點年紀的朋友,至少歷經一九七0至八年代的閱讀黃金歲月的朋友,應該都看過皇冠雜誌,畢竟在那電視節目非常少又不好看,又沒有網路的時代,文學閱讀是民眾主要的休閒活動,同一時代的雜誌全都停刊了,只剩下皇冠,你還看皇冠嗎?你知道皇冠雜誌還有發行嗎?

raw-image


輕輕的走在地球上皇冠雜誌地球日邀稿

五十二年前,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美國參議員受「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影響,發起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當年是為了抗議大量使用含鉛汽油及產業排放濃煙卻無法管制,要求國會通過環境生態法案。

這個人類首次為保護環境而舉行的行動,促成了美國環保署的成立,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個環境主管官署,也醞釀了聯合國在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

隔了二十年,在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全球有一百四十一個國家,二億個人參與了第一次跨國舉行的國際地球日,此後各國民眾紛紛響應,也都在4月22日提出當時最迫切的環境議題,全球串連一年比一年規模還大,也就稱為世界地球日。這個運動推行了幾十年,想不到地球生態環境所面對的危機不但沒有減少,還一年比一年嚴重。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1972年拉夫拉克提出了姬亞學說,主張大氣、海洋、土壤,以及所有生物都屬於同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姬亞。他認為,這些生物與無生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彼此影響,彼此適應,已成為休戚與共,無法獨自存在的一整體,因此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就像自殘肢體,將會員加速姬亞的死亡。

姬亞是希臘神話中代表大地之母的女神。自古以來,幾乎所有人類不同種族的神話裏,都把孕育萬物的大地以女性母體的面貌為象徵,表達對土地的尊敬以及對自然萬物手足同源的情感。

拉夫拉克剛提出這個假說時,引起了很多爭論,(甚至科學界的取笑),可是過了五十年,有愈來愈多人相信,並且影響了人們對地球的看法,同時我們也愈來愈能體會生態系的複雜與環環相扣,正如人體內數以百萬計的不同構造的運行一樣,彼此影響與諧調。

若把整個地球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的話,她是一個非常複雜、各種平衡回饋系統環環相扣,也因此是一個相當穩定的體系。但是這百年來,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大氣中二氧化碳因人為因素而迅速增加,使得地球產生溫室效應,也就是地球暖化的現象。這種暖化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將會是長期的,而且依物理化學原理,原先的平衡一旦破壞,建立新的平衡狀態前,其間的變化是複雜不可測的。

或許有人會以為溫度增加個一度兩度有什麼了不起,當然以個別局部地區溫度短時間的改變對人類來說沒有影響,但是若以全地球來說,溫度改變小小的一度二度,就會使海中因溫度差異產生的洋流發生改變,而洋流會影響到各地降雨模式。換句話說,原本會下雨的地方也許不再下雨,或許原本降雨量正常的地方忽然變成要嘛乾燥要嘛暴雨,這種全世界同時改變的氣溫與降雨的類型與分佈,若加上南北極冰山凍原的溶解造成海平面上漲,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到陸地上所有的生命。

地球的環境會怎麼變,以我們個人的力量,或是政府,甚至對於全人類來說似乎都是艱困的挑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確必須增強我們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縱觀歷史,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

而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都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競爭,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即使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將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所以要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想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以前上超市購買食物時,都會挑選有效期限距離最遠的,現在我反而改買即將屆臨保存期限的食品,因為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且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原因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這一方面來自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但是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當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會丟掉得更多,當然也就會買得更多,這也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愈大了!

至於超市通路為什麼會大量丟棄這些雖然即將過期卻尚未過期的食品呢?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不太會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與其擺在架子上佔地方不如自己丟了,另一方面若是整個銷售空間擺得光鮮亮麗也可以促進買氣,提昇營業額。

於是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書中也指出,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者我們冰箱中扔掉之外,在產地就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裏所說的淘汰並不是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食物的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所需的包裝需求。

在這個消費時代裏,舖天蓋地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領域,充斥我們所有的視野,要拒絕這些誘惑的確不太容易。當我們企圖以各種「新生活規範」來勉強自己不去做什麼,或一定要做什麼時,其實是痛苦而且效果很差。

因為戒律是負面的能量,它要你「不去」做什麼,在這同時,我們內心就必須用更多能量去對抗想做的慾望,我們的精力與信心就消耗在無形的「掙扎」之中。通常我不會「規定」自己一定得做什麼,一定得不做什麼,我將當下每個時刻視作有無數自在的可能選擇,我只是輕鬆自在的選擇一項。

不管誰跟你說,你「應該」過簡單的生活,所以你現在喜歡或擁有的某些事物並不恰當,這些人的話你都不要聽。因為,簡單,像一棵樹,從我們的內在自然而然長出來,而不是來自於外在,像在自己身上貼新的樹皮一樣。

過去我們可能拼命的工作,賺了錢然後又拼命的消費,甚至連休閒也變成了物質消費的一環的得趕著時間去做,於是逐漸地喪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連帶的失去了真正的快樂。或許就像梭羅所講的:「我們花了大半輩子鈎魚,結果發現我們要的根本就不是魚。」美國喜劇明星喬治卡森也這麼提醒著:「想藉由累積物品來讓自己快樂,其實就像是用三明治拍遍你的全身,好讓你感覺吃飽了一樣。」

慢下速度,增加生活的感受,也如許多宗教與靈修不斷提醒我們的,『活在當下』,才是幸福感的來源。當我們能以悠閒的心情去感受周遭的事物時,就能從日常生活中再度發現許多賞心樂事。像是坐在家裏陽台看著夕陽緩緩落下,與三兩好友喝茶聊天,陪著孩子沿著河岸騎單車…,這些令人快樂的事,其實並不必花錢。

澳洲的原住民常常吟唱著歌,走在廣濶的草原與沙漠中,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在大地上躡足而行,認為若從土地上拿的東西愈少,將來要歸還的也愈少。

我們要如何輕輕的走在地球上呢?少買東西、少丟東西,不要浪費能源,大自然遭受的破壞少一些,地球就會少一聲歎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
Thumbnail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19妳又要拿什麼來回報我的愛=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行星的漫長歷史,經歷大約卅次的『生命滅絕』。 這裡所說的生命滅絕,可大可小。 大的,自然界生命大規模消失。 小的,數個強盛
Thumbnail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19妳又要拿什麼來回報我的愛=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行星的漫長歷史,經歷大約卅次的『生命滅絕』。 這裡所說的生命滅絕,可大可小。 大的,自然界生命大規模消失。 小的,數個強盛
Thumbnail
2020年疫情初起,然後2021年,再到2022年,疫情仍持續,加上戰爭,通貨膨脹,壞消息接二連三,最近稍稍讓人開心的事,是皇冠雜誌的邀稿。 寫文章或出書,在我來說已經成為日常,前些年最多的時候甚至同時在十四個實體的報章雜誌有專欄,但是皇冠的邀稿意義不太一樣。 輕輕的走在地球上―皇冠雜誌地球日邀稿
Thumbnail
2020年疫情初起,然後2021年,再到2022年,疫情仍持續,加上戰爭,通貨膨脹,壞消息接二連三,最近稍稍讓人開心的事,是皇冠雜誌的邀稿。 寫文章或出書,在我來說已經成為日常,前些年最多的時候甚至同時在十四個實體的報章雜誌有專欄,但是皇冠的邀稿意義不太一樣。 輕輕的走在地球上―皇冠雜誌地球日邀稿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人類目前科技越來越發達,探討的事物及領域越來越廣, 了解越多,人類的疑問及不解反而變得更多 本篇文章將解開許多科學家、歷史學家、人文專家等, 探討地球歷史、古文明、生物的存在,發現許多無法解釋的疑問、疑點, 同時許多學者、專家因不了解地球真正來歷與歷史,共同陷入了探討的誤區。 原先的虛空,聯盟
Thumbnail
人類目前科技越來越發達,探討的事物及領域越來越廣, 了解越多,人類的疑問及不解反而變得更多 本篇文章將解開許多科學家、歷史學家、人文專家等, 探討地球歷史、古文明、生物的存在,發現許多無法解釋的疑問、疑點, 同時許多學者、專家因不了解地球真正來歷與歷史,共同陷入了探討的誤區。 原先的虛空,聯盟
Thumbnail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
Thumbnail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